那些年京城的“學車熱”

日期:2018-02-02 11: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W020180202407978265136.jpg.jpg
  • W020180202407978265136.jpg.jpg

  ▲上世紀80年代,學員在駕校考駕照。

  翟偉/攝

   1994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5版

  ▼1992年2月15日,《北京日報》6版

   上世紀90年代,駕校內,警察在對考駕照的學員進行考前宣傳。

   1994年6月6日,《北京日報》6版

   1994年2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1994年9月10日,《北京日報》2版

   1994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6版

   1995年,北京某駕校實行電腦預約計時訓練方法,既方便了學員,又提高了訓練品質。圖為學員在進行預約登記。

  白連鎖/攝

  ▲2001年12月19日,《北京日報》5版

  ▲1999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7版

   2012年4月24日,《北京日報》7版

  ▲2003年8月28日,《北京日報》16版

   2003年9月4日,《北京日報》16版

  如今,學車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兒,可在上世紀90年代京城剛剛掀起“學車熱”的那幾年,光報名就要等上幾個月,進了駕校後還要再學習3至6個月。那時候,往往是一個教練帶七八個學員,甚至有些學員學開車先得請吃飯、送煙討師傅歡心。

  駕校首次面向社會招生

  舊時,車夫是被打入“下九流”的,有句話叫作“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隨着時代的進步,車夫早已不被人歧視了,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有了新名字:司機、駕駛員或者車手。

  1979年,北京有了第一所面向社會招生的駕駛學校——北京汽車技校。接着,第二所、第三所……成百所駕校出現。八九百人同時應試的入學大考場出現了,一輛教練車上擁有24名學員的紀錄也誕生了。截至1991年底,北京機動車保有量達到42萬輛,駕駛員人數達45萬餘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本市駕駛員以平均每年近3萬人的速度增長。(1992年2月15日《北京日報》6版,《哥們兒姐們兒學開車》)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京城掀起一陣“學車熱”。當年香山四博連駕校負責人王鶴田介紹,僅1994年一年到這所駕校來學車考本的人就多達五六千人。其中,學車為了謀職求生的比例不足10%,絕大多數是為了在完成本職工作以外使自己多掌握一門技能。而且,70%的人是自己掏錢學車。

  當時一位學車的企業經理説:“我學開車是為了工作方便,有什麼事,開車就走。當然,也不排除追求體驗現代人的瀟灑和生活節奏。我已經40多歲了,再不學就趕不上趟了。”另一位機關幹部説,自己雖然是咬着牙掏3000多元學車,但覺得很值,藝多不壓身,早晚能用上。那些年,一些用人單位甚至把“有駕駛證的優先考慮”寫進招工簡章,促使一些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也匯入學車的人流。(1994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5版,《二十一世紀的足音近了——你打算學什麼》)

  據本報1994年1月3日3版消息《學車考本如今已成為京城一種新時尚》記載,當年北京有193所駕駛學校,仍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學車考本需求。那時候,人們學車不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同時也把這作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標誌。駕校學員的來源和以往大相徑庭,去駕校學車的有政府官員、企業領導、公司經理,個體戶、記者、社會名流也佔很大比例。

  學車要討師傅歡心

  “學車熱”引發了“學車難”。

  1994年2月18日,本報2版刊發署名為“一農民”的讀者來信《如此駕校》,反映學車過程中遇到的麻煩。這位讀者是一名剛畢業的青年,打算以開車為業,於是四處借款,花2800多元上駕校學車。萬萬沒想到,要學開車,得先學會討師傅歡心:我們學員每天得給師傅買煙沏茶,好酒好菜伺候。剛摸車十幾天,八名學員每人花在師傅身上的錢就有五六十元。這還不算,學員們還得挨個到師傅家去送禮,一次少則二三百元,多則五六百元。凡上了貢的,師傅都重點培養,學習時給他們教的多,給他們的開車時間長。不送禮的,師傅就另眼看待,有錯不糾正,張嘴就罵,舉手就打。

  那些年,“學車難”是京城議論的熱門話題之一。所謂“學車難”,一是指入駕校難。駕校報上名後要等幾個月,進了駕校後還得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學習。二是難在教練行業的不正之風。一般駕校,往往是一位教練帶七八個學員,一人練車,大家“陪綁”,學員的命運也往往掌握在教練手中。對於教練,學員們惹不起又離不開。於是,一些素質差的教練趁機要求學員請吃飯、送煙,甚至有的巧立名目“敲詐”學員,使學員與教練之間形成一種扭曲關係。

  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曾多次查處這種不正之風。僅1993年,車管所就處理了17所駕校,59名教練員受到開除或辭退處理。但這種查處畢竟是被動的,治標而未治本。(1994年6月6日《北京日報》6版,《海淀駕校學生選先生》)

  “預約計時班”破解學車難

  為了改變“學車難”狀況,1993年12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車管所推出了一種既方便學員又克服腐敗的“預約計時班”措施,並在海淀駕校進行了試點。

  “預約計時班”就是讓學員根據自己的情況預約學習時間、自主選擇教練,有時間多約多練,時間緊少約少練。參加這種培訓班,學員學習駕駛操作最快的可在30天完成。一般駕校報考大貨車的學習期要5個月左右,報考小型汽車的學習期也要4個月。相比之下,這種培訓班不但學期短,而且考試合格率也高達95%,能比一般駕校提高15%左右。

  更重要的是,實行“預約計時班”措施後,教練員的工作與經濟效益掛鉤,被學員選擇多的教練工資收入頗豐,被學員選擇少或不被選擇的教練收入就少,甚至丟掉飯碗。在約定好的時間裏,學員選擇的教練只能為這個學員服務,如果教練有非分要求,學員可以隨時更換教練。可以説,這項措施既避免了學員“陪綁”浪費時間,也有效地遏制住教練行業的不正之風。基於海淀駕校的成功經驗,到1994年6月,全市共有30多所駕校申請採用這項措施。

  為了更好地開展“預約計時班”服務,1994年9月,香山四博連駕校添置了價值40余萬元的486電子電腦和交通管理部門編制的軟體,預約計時全部電腦化。(1994年9月10日《北京日報》2版,《“駕校”發展新趨勢 預約計時培訓》)公交駕校則採用了紅外線觸摸電腦技術,300多名學員可在10分鐘之內自己操作電腦辦完預約手續,比一般計時培訓班預約登記效率提高了幾倍,受到學員們的歡迎。(1994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6版,《公交駕校用上了觸摸式電腦》)

  電子考官説了算

  過去,學車考試要過三關:法規、樁考(俗稱鑽桿)、路考。考鑽桿時考官説了算,説你行你就行,説你不行就甭想過關,考官掌握的隨意性很大。而從1999年10月14日開始,考官説話不算數了,電腦“坐”到了考官的位置上。

  本報1999年10月15日7版報道《要過鑽桿關 全看電腦官》,記載了順義區玉馬考試場第一個用樁考儀進行考試的學員情況。這位學員名叫侯建武,他“貼庫”動作完成得不錯,但出庫時不慎壓線,電腦馬上顯現出不合格的標誌,隨後電腦控制的揚聲器宣佈:“請退出考場,再考一次。”第二次“貼庫”時,由於緊張,侯建武的車熄火,電腦上出現“熄火”二字,揚聲器宣佈:“您考試不合格,請退出考場。”事後,侯建武表示,雖然沒能通過樁考,但心裏很踏實。因為大夥兒都是這麼一個標準,很公平,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考試前走後門送禮都沒用了……

  根據本報2000年9月6日7版《路考昨起用電腦》所報道,為了增強學車考試的透明度、把人為因素降到最小,市交管局從1999年年初對原有法規考試進行了改革,成立法規培訓學校,統一試卷,電腦閱卷,隨後把科技手段又引入樁考。

  2000年9月5日,場地道路考試也開始在首豐考試場試點電腦路考系統,通過電腦比對和評判,用語音公佈考試成績。據了解,電腦路考系統是利用車載裝置和預先在道路上設置的傳感裝置,監控考試的全過程。2001年底,全市19個考試場全部安裝了該系統。(2001年12月19日《北京日報》5版,《學車路考電腦説了算》)

  最初,場地道路考試雖然用上了電腦系統,但民警還要隨車監考,直到2010年,民警才不用擔任考官,完全改由電腦計分。

  2012年起,實際道路考試中也開始引入電子考官。當年,本市第一條電子路考路段在東方時尚駕校考場試運作。安裝了電子評判系統的考試車輛上,方向盤表面有4圈金屬感應線圈,後備廂內裝有GPS定位儀。一旦考生有雙手離開方向盤、行駛路線“畫龍”、闖紅燈等行為時,副駕駛座位前的觸摸屏會自動報警提示,並語音播報扣除分值。

  雖然配備了電子考官,但車上還得有交警。因為實際道路考試共考核100多個項目,其中有一些僅靠電子考官無法評判。交管部門還在駕校推行實際道路考試車上安裝了車載終端,利用攝像頭全程監控考試過程。(2012年4月24日《北京日報》7版,《駕校樁考真車替換標桿兒》)

  70歲也能學開車

  從2003年9月1日起,我國考領駕照的年齡由60歲放寬到70歲,按照公安部交管局車管處的解答:只要在不滿71周歲前考下車本,就可以開車。(2003年8月28日《北京日報》16版,《70也能學車》)

  學車年齡放開第一天,京城各個駕校就迎來了許多諮詢和報名的老年人。東升駕校僅半天時間就接到老年人或他們的兒女打來的諮詢電話30多個,有三位老人是親自到現場報名的。(2003年9月4日《北京日報》16版,《老年人學車心氣高》)

  當年,本市90多家駕校按上級規定添置了近200輛自動擋小型汽車,以滿足老年學員的需求,開自動擋小型車通過考試可獲Z本。Z本學時與C本一樣都是60學時,各校報出的Z本學費大多與C本一樣,基本在3400元左右。針對老年人的學車需要,一些駕校還為他們開闢了專用窗口,優先安排約車,免去排長隊的麻煩。(2003年9月1日《北京日報》5版,《京城駕校3400元可學考自動擋駕照》)

  截至2004年4月,全市共有20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考取了汽車駕照,圓了開車夢。不過,因為身體不適、路況複雜等原因,很多老年人考取駕照後能獨立上路駕車的並不多。(2004年4月29日《北京日報》16版,《京城2000多老人拿到“車本”》)

  本版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新華社、北晚新視覺網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