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剎功德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7-09-07 14:54    來源:海淀區委宣傳部

分享:
字號:        
  • 7.jpg.jpg
  • 7.jpg.jpg

  皇后出資修廟寺

  功德寺原名大承天護聖寺,建在翁山泊北岸,也就是後來的昆明湖,規模宏大,是元朝京西這片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始建於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至今已有將近七百年的歷史。

上個世紀初的老照片

上個世紀初的老照片

  朝廷曾經“發衛卒三千助大承天護聖寺工役”,並將大量籍沒的資産、田地賜給該寺作為永業,布達實哩皇后也資助該寺五萬兩銀。

  《元史文宗紀》記載的關於功德寺的文字:

  1、五月,以儲慶司所貯金三十錠,銀百錠,建大承天護聖寺。

  2、九月,市故宋太后全氏田為大承天護聖寺永業。

  3、立大承天護聖寺營繕提點所。

  寺內建有行宮,元代的皇帝去西郊游獵多駐蹕於此,並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禦容。

上個世紀初的老照片

上世紀初的老照片

  當時寺前有三座古臺,相傳是帝王賞花釣魚、游樂更衣的地方。寺內立有穹碑兩通,一為宣宗章皇帝禦制寺文,另一通上是內容不詳的蒙古文字。

  寺後建有一座高大的毗盧閣,憑欄俯瞰,全寺風光盡收眼底。

  多災多難的功德寺

  雖然功德寺是由皇家出資修建,但是確實多災多難。

  十二年後也就是元至正初年(1341年),大承天護聖寺毀於火災。而當時的元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國庫空虛。皇帝家裏也沒有餘錢來重修寺廟。所以這功德寺一直沒有重建。

明《入蹕圖》功德寺及寺前平臺

明《入蹕圖》功德寺及寺前平臺

  直到改朝換代,到了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大承天護聖寺得以重修,更名為“功德寺”,仍建有行宮,明朝宣德帝、嘉靖帝均曾在此駐蹕。嘉靖年間以後,朝廷腐敗,國家混亂。功德寺也因為十分離奇的原因衰敗了。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據《長安客話》記載,嘉靖年間,世宗朱厚璁有一次前往金山景泰陵謁陵。有官員認為金山口的道路太過狹窄,於是拓寬了數十尺以迎接聖駕。精通風水的人發現了倪端,功德寺所在的位置是白虎口,虎口張,將不利於寺。果不其然,當日朱厚璁駐蹕寺中,飯後繞行於廊廡之間。當他看到寺內的金剛面目猙獰,心悸而怒,以殿宇超越規制為由治罪於寺僧,功德寺就此敗落荒廢。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的功德寺:

  山好下影於湖,靜相好也。湖好上光於水田,曠相好也。道西堤,行湖光中,至青龍橋,湖則窮已。行左右水田,至玉泉山,山則出已。際湖山而剎者,功德寺。寺,今一搭間地也,存者門耳。瓦壟燕麥,屋脊鸛巢,聲假假,余悲生恐,在當年昏定曉報鐘時也。門外二三古木,各三四十圍,根半肘土外。暍蔭者,坐差差,如幾,如凳,如養和,滑其上膚及骨,蟲鼠穴其下,亦滑,垤壤巒如,不知幾十國蟻。古干支日,老葉鼓風,兩側偃柏,不成蓋陰,亦助其響。傍地余水田,僧無寺,業農事。每日西睨,山東陰,肩鍤者,鍤挂畚者,仰笠者,野歌而歸。蛙語部傳,田水浩浩。僧歸破屋數楹,供一木球,施以丹堊,寺初興時募使者也。李西涯記雲:寺故金護聖寺,寺七殿,殿九楹,楹以金地,彩其上。宣德中,板庵禪師重建也。師能役木球,大如鬥,輪轉行馳,登下委折,如目脛具,逢人躍躍,如首稽叩。師曰入某侯門,則入,募金若干。曰入某戚裏,則入,募金若干。宣宗召入,命為木球使者,賜金錢,遂建巨剎,曰功德寺,時臨幸焉。成化中,僧戒靜,以南都報恩寺,文皇曾瘞其副塔,疏請舟載置此寺,臺省劾之,不果。然猶建一閣,重檐疊角,虛堂曲房,為累朝駐蹕地。世宗幸景陵,經過此,怒金剛猙獰,命撤毀。

  到了清朝功德寺再次重建,下旨的是乾隆皇帝。

  一次乾隆皇帝途徑功德寺遺址,不免長思懷古。當年正值乾隆六十誕辰,第二年是皇太后八十大壽。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繪製的功德寺彩圖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繪製的功德寺彩圖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功德寺奉敕重修。重修後的山門為磚石結構,左右各建隨墻門一道。大門上方正中為乾隆禦題石額“敕重建古剎功德寺”,兩側各有一個石券窗。

上世紀初期功德寺的山門和石獸

 上世紀初期功德寺的山門和石獸

  門外東、西立有一對石獸。正殿為一座重檐廡殿頂大殿,前檐懸挂乾隆禦題匾額“大聖因殿”。殿內匾額為“智珠心印”,配以楹聯“般若慈源,遠通華海匯;菩提覺路,妙轉法輪圓”,皆為乾隆御筆。

  殿前有碑亭,碑陽刻有“禦制重修功德寺碑記”,碑陰為禦制“功德寺拈香作”五言詩一首。殿後有亭,內設七級木雕浮屠,每級都供有佛像,最下層為銅佛。

滿漢雙文的乾隆禦制石碑

滿漢雙文的乾隆禦制石碑

  功德寺在清朝是北京九座滿族藏傳佛教寺廟之一,並由理藩院管理,乾隆皇帝赴清漪園時曾多次到功德寺拈香祈福。

 

敕重建古剎功德寺

敕重建古剎功德寺

  到了清末民初時,功德寺逐漸敗落。中華民國時期已經完全損毀,原址已經改為學校。

  建國後,在原址上成立了玉泉山中學,從此功德寺就只剩下地名和一隻石獸。

  2010年前後這裡改建為“海淀區學校後勤管理中心”,門牌號為海淀區青龍橋功德寺1號。

功德寺現址

功德寺現址

  時隔百年 重見天日

  2008年,海淀區教委在原遺址上施工時,挖出了功德寺山門門額、山門拱券石和乾隆題詩的禦制碑等。

還未立起的石碑

還未立起的石碑

寶相花門拱石

寶相花門拱石

  同時功德寺山門前的另一尊石獸,也一併找到了,分別數十年的兩隻石獸又能並立與世了。

  對於這對石獸,也是眾説紛紜,有人説是貔貅、一説是天祿。

  此類石獸在北京並不多見,碧雲寺金剛寶座塔邊上有一對從別處移來的,也比這個小。

  歷經風雨七百載,其間幾經繁盛衰敗,如今給後人留下的除了“功德寺”這個名字。又有着豐富的歷史。相信如今功德寺地區的騰退整改後,可以讓更多海淀市民,近距離接觸歷史,感受海淀厚重的文化底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