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七七事變遺跡瑣談
在北京南口鎮往北通往城裏的大道不遠處當街有一小山丘,上有石刻“永垂不朽”橫列四個大字,那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後南口戰役,我國軍隊抗敵為國捐軀的無數忠魂安息的所在。
七七事變過去80年了,當年的遺跡都不見了。不過蛛絲馬跡尚有。今天復興門外舊名“焦家山”山坡上的人民公墓骨灰堂即日本侵華陣亡的鬼子兵的“忠靈塔”原址改建的。那座“忠靈塔”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炸掉的,只留下那黑色瓦的部分建築廢物利用。
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佔領北平首先破壞古城,東西各扒開豁口。今“建國門”、“復興門”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後經修整命名的。
七七事變後日本人為從精神上威脅中國人在王府井北口擺放了一個約兩米高的炸彈模型,又在王府井的十字路建了一反動宣傳品巨型斬蛇雕塑。它們直到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後被剷除。
七七事變後,日本除武裝鎮壓北平人,還企圖從精神上奴役。先後舉辦了北海“化裝滑冰會”、東大地“風箏比賽會”、中山公園“賽歌會”,宣傳侵略有理、“中日親善”、“支那之夜”、“滿洲姑娘”。最惡毒的是為賽歌在中山公園內的“社稷壇”旁建起露天劇場,寓意侵華“武運長久”。
那露天劇場直到1949年後還在。曾經利用,圍起墻,安了門窗,又蓋上頂子變成房,演出晚會或放映電影。一度因雷電失火焚燬,又經重建與後來升級,終於變成高雅的“音樂堂”,化腐朽為神奇了。
七七事變的遺跡,除宛平縣城尚有可尋外,很難見到了。
至於有關七七事變的文物更少見。惟有1976年北京妙應寺白塔受唐山大地震影響而大修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名叫羅德俊的人冒死亡危險寫下的記述當時情況的告同胞書。現存抗日戰爭紀念館。(李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