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老檔案,原來通州這麼厲害……

日期:2017-06-22 10:35    來源:btv這裡是北京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如今的通州

有萬達廣場

未來的通州

會有環球影城

那過去的通州呢?身在北京的您,了解麼?

  話説這通利福尼亞的歷史上溯久遠,早在北齊(550-557年)始設通州鎮,金、元時即為北京漕運、倉儲重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建磚城,比明代的北京城區還要早了50年。

  簡短截説,通州的歷史,就是一部伴隨京杭大運河興衰的進化史,元明清之際,江淮地區的糧食物資通過大運河北上運抵京師,終點就在通州,可以想見當時通州運河的兩岸裝貨卸貨時的繁忙景象。

  作為京城的糧倉重地,統治階層必然高度重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舊城(今古城地區)之西又建新城,以保護糧倉。新建城池分舊城新城,因漕運倉儲之故,通州的衚同多位於舊城。這其中,就包括“十八個半截兒”衚同。

  經過多年來的拆遷改造,上圖中的多數衚同都已面目全非,不過“十八個半截”倒是都保留了下來。

  跟這片兒,您能見到:

  建成七百餘年的清真寺,常國公廟祀的興廢,李卓吾寄居蓮花寺的傳説,還有明代建成的文昌閣,也就是後來的潞河書院,這些典故、傳説,都在“十八個半截兒衚同”裏有跡可循,小北這就帶着您去瞧瞧。

  回民衚同

  回民衚同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最北部,元代開始,穆斯林信徒們陸續遷到此處定居,並修建了大清真寺,到了明代時已經形成了街巷。

  而對北京人來説,這兒最有名的還是吃的,清真糕點大順齋舊址在這裡,做的糖火燒和咯吱盒,老北京們最得意這口兒了;小樓飯店舊址也在這裡,那燒鲇魚可真是一絕,別提多地道啦!

  馬家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偏北部,在北二條與熊家衚同之間,東起蓮花寺,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街巷。

  蓮花寺

  終於要説到了前面多次上榜的蓮花寺了,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東部,東起劉菜園,西至馬家衚同,南止半截兒衚同,北到安家大院。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建蓮華庵,後為蓮花寺。曾是大明御史馬經綸的別墅,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也曾寄居於此。不過,蓮花寺如今已不見蹤跡。

  劉菜園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東部,北起回民衚同,南到蓮花寺,全長199.2米,寬3.8米,1913年前後漸漸形成街巷。

  熊家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偏北部,馬家衚同與紫竹庵衚同之間,東起蓮花寺,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218米,寬4.4米,車行道寬3米,巷內可通汽車。明代熊姓大戶首居此地,形成街巷後,依熊姓而名。

  半截兒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中東部,熊家衚同、紫竹庵衚同東段之間,東起太平莊,西至中街,全長109.3米,均寬2.6米,車行道寬2米,明代已形成,因西端只到中街,不通南大街而得名。

  紫竹庵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中部,蔡老衚同和熊家衚同及半截兒衚同之間,東起太平莊,西至南大街,中穿中街,明代已形成,因巷內建有紫竹庵得名,不過紫竹庵如今也無處尋覓。

  蔡老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中部,白將軍衚同與紫竹庵衚同之間,東起太平莊,中穿中街,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220米,寬2.5-6.4米。

  中街以東路段,因蔡姓大戶居於此,形成南北兩條衚同,這條位於南部的曾名蔡家前衚同,清乾隆初因居民尊蔡姓長者為老叔,更名為蔡老皮衚同,1913年前後更今名。

  白將軍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偏南部,蔡老衚同與頭條衚同之間,東起太平莊,橫穿中街,西至南大街,全長285.2米,均寬4.2米,車行道寬2.5米,明代已形成街巷,相傳這裡曾有一個白姓將軍的府邸,故而得名。

  太平莊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中東部,南起小營房,北至蓮花寺,東至北京鍛壓機床廠西墻,西止紫竹庵衚同、蔡老衚同東端。

  小營房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東南部,東臨北京鍛壓機床廠,西至南二條、南三條,南起南三條,北毗太平莊,清代曾為軍隊駐地,因與西營房相對,時稱東營房衚同。

  頭條衚同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東南部,白將軍衚同與南二條之間,東起小營房,橫穿中街,西至南大街,明代已形成,全長185.2米,均寬4.8米,車行道寬2.5米。

  明初此地是儲存柴草的場所,明永樂年間在此建大運東倉,其後逐漸有人在此地居住,形成街巷後始名草廠衚同,清初居民漸增,在此地形成大、小三條衚同。1913年間,此處為自北向南的第一條衚同,故更名頭條衚同。

  南二條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南部,在東順城街與頭條衚同之間,東起小營房,中與中街相交,西至南大街,清代已形成街巷,全長261.2米,均寬5米。

  此為明代草廠衚同發展出的三條衚同的中間一條,曾稱草廠二條衚同,1913年前後,因北邊有北二條衚同,改稱南二條衚同,以示區別,1981年簡稱今名。

  南三條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南部,在南二條與東順城街之間,東起小營房,西穿中街後西行(不通),清代已形成街巷,全長200米,均寬1.6米,為明代草廠衚同發展而成的第三條衚同,故曾名草廠三條,1913年前後改稱南三條衚同。

  其中段的中街以西有個窄小的衚同,在十八個半截兒衚同最南端,人們一直稱它為“牛犄角兒”,1981年將“牛犄角兒”衚同併入南三條,並簡稱今名。

  中街

  位於十八個衚同中部(南北方向),北起北二條,南至東順城街,中穿馬家衚同、熊家衚同、紫竹庵衚同等等。

  清代已形成,全長321米,寬3.1-5.2米。因該街縱穿九條街巷中部,形成特有的衚同格局。

  安家大院

  位於十八個半截兒衚同北部,南鄰蓮花寺,北毗回民衚同。

  因歷史變遷,通州十八個半截兒衚同的居民多為穆斯林;因歷史機緣,愛國將領馮玉祥居然成了通州姑爺,老丈桿子家就在十八個半截兒衚同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