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的繁華舊影

日期:2017-01-17 15:1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據悉,2017年起,大柵欄區域珠糧街區將進行整體保護性修繕,從而再現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風貌。

  大柵欄地區自古就是北京最繁華的所在。大柵欄最早可追溯到明永樂年間。當時帝都遷到北京不久,為了鼓勵工商業發展,朝廷下令在皇城四門、鐘鼓樓等地修建了上千民房和商鋪,用以招商開市,謂之廊房。明代中葉,正陽門外的廊房已逐漸發展成為頗有名氣的繁華鬧市。此時的北京實行夜禁制度,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中,北京很多街巷道口都設立了柵欄,白天開啟,夜間關閉,並有兵卒把守。到了清代,前門外的廊房四條商賈雲集,店舖林立,商家為了自保,自掏腰包在街道東西兩端各修建了一座格外高大、堅固的柵欄,久而久之“廊房四條”的本名被“大柵欄”取代了。在《乾隆京城全圖》中這裡的地名便已經標注為“大柵欄”了。清末這條全長275米,寬不足10米的街道兩旁,鱗次櫛比地匯聚了80余家老字號。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北京當時建有柵欄的街巷有千余處,以“柵欄”命名的衚同也不只大柵欄一條,還有橫柵欄衚同、雙柵欄衚同、三道柵欄衚同等,但是讀音特別的僅此一條。在北京的地名中,這個特定稱謂不能按字面兒讀音來念。民間口耳相傳地讀作“大石濫兒”。北京土話雜糅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經常運用靈巧的卷舌音,時常有“吃字”“吞音”“變調”“變聲”的現象。“大柵欄”這個地名就充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韻。

  作為繁華的商業鬧市,大柵欄出名的原因乃是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老字號。老北京有首民謠説:“大柵欄裏買賣全,綢緞煙鋪和戲院,藥鋪針線鞋帽店,車馬行人如水淹。”這條街雖然不長,卻雲集了老百姓吃喝、穿戴、醫藥等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著名商號。比如同仁堂樂家藥鋪、長盛魁乾果店、聚慶齋餑餑鋪、天蕙齋鼻煙鋪、長和厚絨線鋪、張一元文記茶莊、厚德福飯莊等,都是久負盛名的店舖。老北京形容闊綽講究的人:“頭頂馬聚源(帽子),身穿瑞蚨祥(綢緞),腳踩內聯升(鞋靴),腰纏四大恒(銀票)。”這些老字號都開在大柵欄裏。

  大柵欄的繁華不僅在於商業發達,這裡還匯集了不少娛樂場所。清朝禁令不準在內城開設戲園子。南城的戲園子便開設在前門外一帶。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等吸引了很多前來看戲的人,既增加了大柵欄的人氣,也促進了這一帶的繁榮。尤其是清末民初,每逢上元節燈市,來大柵欄逛花燈更是一項轟動京城的節慶活動。有一首俗曲唱道:“正月十五鬧花燈,大柵欄裏好熱鬧。全城男女老少都來把花燈瞧。長盛魁的冰燈明又亮,玉兔像臥又像跑。聚慶齋的《聊齋演義》畫得好。祥義綢緞店鐵門上全是燈,瑞蚨祥要同祥義比高低。雲香閣的大蠟有三尺,廣盛祥門前挂的是旋轉不停的走馬燈。同仁堂本是下洼子門,藥王採藥濟眾生。店店舖鋪都挂新花燈,從東口直逛到西口處,逛燈逛得我丟鞋又撕襖。”

  1900年,義和團一把火把大柵欄燒成了白地,但是兩年後,大柵欄各家店舖又重整旗鼓,開張營業了。一場大火沒燒走大柵欄的人氣,隨着前門東西兩個火車站的建成,這裡反而更加紅火了。大柵欄成為老北京商業的代名詞。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