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人”趙克琪:搶救打漁技藝

日期:2019-05-10 10:1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123.jpg.jpg
  • 123.jpg.jpg

  “水鄉人”趙克琪

  搶救打漁技藝 留住白洋淀鄉愁

  

  安新縣城的幾家酒店裏,都挂著趙克琪的攝影作品。鄧偉攝

  “我是端村人,我們村才是真正的白洋淀。”土生土長的安新人趙克琪滿是自豪,他還是一位攝影師,專拍白洋淀。4月底,記者跟隨他來到安新縣端村碼頭。三艘十多米長的擺渡鐵船停靠碼頭,船舷與岸邊用大塊鐵板連接,汽車、三輪摩托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幾分鐘後,擺渡船便起航開往對岸的任丘市。這裡雖然不是景區,但是仍然保持著淀區人民日常的出行方式,這一切早就保留在了趙克琪的相機裏。

  趙克琪的網名叫“水鄉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離開白洋淀。從小在淀區長大的他,後來成為教育工作者,他待過的幾所學校都在白洋淀旁,退休後,他更是天天往白洋淀跑。春季草長鶯飛、夏季荷葉連天、秋季蒲葦金黃、冬季銀裝素裹,盡收眼底,“白洋淀的美,永遠也看不夠。”

  “走!帶你去看看不一樣的白洋淀。”自從雄安新區成立後,安新白洋淀的關注度也水漲船高,攝影師、旅行家紛至遝來。趙克琪對於“影友”的詢問都是非常耐心。中午過後,趙克琪帶領記者前往距離縣城5公里處的大張莊村。這裡的碼頭顯得格外靜謐,水面沒有任何波瀾,遠處的蘆葦黃綠相間,若隱若現,不時有野鴨從水中劃過。當地村民一邊用手搖著小船,一邊向岸上的趙克琪打招呼。趙克琪曾在這裡拍下一張“得意之作”。2013年3月20日一場大雪降臨安新縣。當時趙克琪正在縣城的家裏做飯,看到窗外雪還在下,但是遠處有放晴的預兆。於是他急忙背起相機直奔大張莊村。到了淀邊不一會兒大雪就停了,遠處露出了藍天,在白雲的映襯下格外透亮,淀水也更加清澈。他迅速打開鏡頭蓋設定好相機參數,找好拍攝角度,不斷變換方向咔咔咔狂拍起來,20多分鐘後積雪融化了。小島、魚鷹漁船、葦垛、柳樹,以及這難得的春雪被定格在鏡頭裏。

  白洋淀動植物多樣,趙克琪拍過的鳥類不計其數,就連濕地保護單位的環境考察有時都要向他請教。白鷺多出現在端村白洋淀西南部,白骨頂雞主要在前塘,黑翅長腳鷸主要在淺水區域,夜鷺經常出現在田莊鰣鯸淀,趙克琪對鳥類在淀區的分佈如數家珍。現在新區已經取締了網箱養魚,集中處理淀區垃圾,白洋淀的水質越來越好。他説:“黃嘴白鷺對水質要求很高,今年數量特別多,説明水質正在變好。”

  不過,若想捕捉鳥類的動作畫面,那著實需要費一番工夫。2009年7月9日,為拍到水鳥抓魚的鏡頭,趙克琪帶著速食麵、火腿腸和幾瓶礦泉水,早上6點多鐘讓船工送到水上的窩棚裏,支起架子、固定好相機等待黃葦鳽的出現。窩棚只有一米多高,只能蜷縮在裏面,一動不動地盯著水鳥時常落腳的地方,一待就是一整天,連個瞌睡都不敢打,只怕錯過精彩的鏡頭。他説:“雖然辛苦,但是我拍到了黃葦鳽一連串抓魚的瞬間,還是非常值得。”

  白洋淀的美在景,更在人。澆稻秧、栽稻子,割蘆葦、編葦蓆,採蓮蓬、挖蓮藕,下絲網、抄小蝦,勤勞的水鄉人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現代化新區交相輝映。雄安新區成立後,趙克琪更是閒不住了,整天東奔西走,用相機記錄著新區的點滴變化。

  最近,他和幾個朋友走村串巷,搶救、挖掘傳統打漁技藝。“有的老漁民已經90多歲了,他們講了很多不曾聽過的技法。”上個冬季,他們動員了幾十位老漁民,臘月裏到淀裏開冰捕魚。“場面特別壯觀,這是最難恢復的,40年來沒有搞這項活動了。”趙克琪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場面。目前,他們已經收集了90多種傳統打漁技藝,自費投入也有十多萬元。淘埝子、卷苲、扣花罩、搶回子、下密封、踩元魚(當地人稱鱉為元魚)、黑魚窩下粘鉤、叉曬、掏螃蟹、釣魚……這些近乎失傳的打漁技藝和工具被一一詳細記錄下來。“我們想讓後人看到這些歷史記憶,留住這種鄉愁。”趙克琪説。(李如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水鄉人”趙克琪:搶救打漁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