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裏的風箏

日期:2018-05-15 09:18    來源:京郊日報

分享:
字號:        

掌心裏的風箏

 

張金龍製作出的微型風箏,比手掌還小。張立朝/攝

 

掌心裏的風箏

 

做風箏骨架用的是竹條,要經過酒精燈加熱,彎成合適的形狀。張立朝/攝

 

掌心裏的風箏

 

骨架綁扎成型後,張金龍要細緻地量好每一處距離,確保骨架左右對稱。張立朝/攝

 

掌心裏的風箏

 

風箏製作完成後,張金龍第一個與老伴兒分享,他倆一起在室內試飛。張立朝/攝

 

掌心裏的風箏

 

因為有繪畫功底,張金龍畫出的蝴蝶翼面惟妙惟肖。張立朝/攝

 

掌心裏的風箏

 

張金龍鍾情於微型風箏,珍藏了大大小小數百個。張立朝/攝

 

  風箏,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品。然而,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風箏大多是工廠流水線生産出的用尼龍綢布、塑膠骨架製成的。

 

  在房山區燕山地區富燕新村,73歲的張金龍仍堅持以竹條為骨、絲絹作衣、一絲白線手工製作傳統風箏。相比於工廠生産出的風箏,小小的風箏在張金龍的手中仿佛被賦予了靈性。

 

  張金龍的家中珍藏了數百個形態各異的風箏,有蝴蝶、楓葉、燕子等造型,惟妙惟肖,但無一例外全是比手掌還小的微型風箏,最小的長僅8釐米、寬僅4釐米。

 

  “別看它個頭小,微型風箏才見手藝。”張金龍拿出一個黃色蝴蝶風箏,平放在掌心上,用手輕輕一拋,風箏便蹁躚起舞,在空中劃出一個完美的弧線後,穩穩降落,宛若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令人不由讚嘆其製作的精巧。

 

  張金龍從小學習書畫,對傳統民間藝術十分熱愛。1957年,他跟隨叔叔學習“魏氏風箏”的製作技藝,後又師從“曹氏風箏”傳承人費寶齡先生。從跟着師傅學藝到自己收徒授藝,這小小的風箏,張金龍一愛就是61年。

 

  “現在有很多人放風箏,但是傳統手工風箏已不多見了,最主要是因為傳統手工風箏製作工藝很考驗耐心。”張金龍一邊製作着手中的風箏,一邊講起其中的門道:“傳統的風箏工藝講究‘扎、糊、繪、放’四種技藝。”

 

  做微型風箏,最難的就是骨架的烤制與綁扎。每次製作前,張金龍都會先在紙上畫出風箏的設計草圖。做骨架的材料用的是3年以上的毛竹,經過加工、修刮成竹條。然後根據設計造型,一根根用酒精燈烤制,使竹條彎曲成型。再用細紗線將其按照“十字相交法”“丁字相交法”“平行對接法”等綁紮好,一個蝴蝶風箏的骨架便出現在眼前。

 

  “白描繪出翼面形,層次分烘要鮮明;面色宜用罩染法,施彩忌濁貴鮮靈;提補修飾細裝點,形神兼備尊上乘。”這是張金龍繪製翼面的口訣。他製作的風箏翼面都是在薄如蟬翼的絲絹上,用毛筆蘸着顏料一筆一筆細緻勾勒出來的。蝴蝶風箏翅膀的顏色有深有淺,仿佛真蝴蝶在光線下反映出的色彩。最後,再用漿糊將繪製好的翼面與骨架裱糊起來。

 

  張金龍將裱糊好的蝴蝶風箏放在掌心上,陽光照在上面,蝴蝶風箏就像被賦予了生命,仿佛只要他的手一抖,蝴蝶就會翩翩飛舞起來。“不是每個品相俱佳的風箏都能飛起來,拴腳線這步同樣重要。”張金龍説,在風箏縱向中軸骨條上拴一根線,一手向上提起風箏,若風箏能平衡地懸吊在空中,就找準了風箏的重心位置,也就是拴腳線時拉力中心的位置。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製作一個微型風箏,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張金龍説,製作風箏其實是一門大學問,看似簡單,實則深奧得很,涉及力學、美學等多個領域。

 

  隨着年事已高,張金龍眼見身邊熱衷於傳統風箏的人越來越少,他十分擔憂。於是,他經常帶着風箏,和老伴兒去公園展示放飛。很多人見到精美的傳統風箏,都追着問他這風箏是如何做的。“只有讓更多的人喜歡和了解,才有可能傳承。”

 

  只要有人喜歡,張金龍就毫無保留地把這項技藝傾囊相授。從1994年至今,他收了20多名徒弟,其中不少徒弟出師後還走進學校去教課,讓更多人了解風箏製作技藝。張金龍還將自己掌握的風箏製作技藝全部記錄下來,著成了一本《風箏技藝與訣竅》。

 

  小小風箏,在張金龍的掌心上成為了藝術。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是一代又一代老手藝人們對傳統的堅持與傳承。每一個風箏,都是他潛心放飛的藝術。(褚英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