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森瞄準文博會出國尋寶

日期:2017-11-17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關海森瞄準文博會出國尋寶

  作為古玩藝術品的年度盛會,2017年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將於11月下旬在京拉開序幕。屆時,海內外收藏家將攜自家“重器”亮相大會。古玩鑒賞家、收藏家關海森對文博會再熟悉不過,擁有數十載參會經驗的他,曾策劃過清代九帝官窯瓷器鏈藏展、中國古代外銷青花瓷器展,頗受讚譽。面對即將開啟的文博會,關海森數月前就開始琢磨有什麼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金點子呢?

  上月,關海森特意遠赴歐洲“出海尋寶”。看他的笑意,想必滿載而歸。果不其然,關海森立刻打開話匣子,介紹他最為傾心的三件珍寶。

  令人叫絕的玉插屏

  首推便是和田白玉插屏。“這是一件上世紀50年代的外貿工藝品。”關海森介紹,其曾作為國禮在國外輾轉,此次是在丹麥的一位老藏家手中獲得。

  這塊重達1170克、像一本書似的和田玉,拿起時,需要兩手穩穩地托住紫檀底座。玉石晶瑩剔透、細膩光滑,雕刻線條中既有粗獷硬筆、凸顯陽剛之氣;又不乏細筆勾勒、暗藏溫婉余味。當這些刻痕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時,一幅極具厚重感和氣勢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便躍然“玉”上。正面畫幅上,雄姿奇偉的巨石猶如從仙氣氤氳的天宮裏倏然而降,數棵不老松盤踞於上;巨石以下,江水滾滾,水草淌淌;童子撐一葉輕舟,載着正在對飲暢談的三位文人雅士,逆流而上渡過這萬重山。背面畫幅上,松、竹、梅三友屹立峭石之上,與正面的三位雅士交相呼應,加之老翁、童子、亭臺、薄霧和仙鶴的點綴,粗細線條所塑造的浮雕之美盡顯靈氣和神韻。

  關海森將這件玉器的特點歸納為“三大”——大料、大膽、大氣。首先,這麼一大塊完整的和田玉已經鮮見稀缺,單看它的尺寸、白度和細膩感,即使不加雕琢都很珍貴。其二,大膽和大氣在於插屏的精湛工藝。它一定出自當年國營廠大師的純手工。寥寥幾筆的高浮雕技法不僅將山體激活,凸顯層次感,讓懸空巍峨的氣勢一覽無遺;江水的刻痕可謂畫風一轉,細柔的線條兼顧了水的動態和靈性。在玉石上雕水是最難的,只能通過線條來區分展示天空、山水、人物的特徵,這難度遠非畫紙、瓷器所能比。而且,這門工藝正在失傳,除難度大以外,太耗費材料也是主要因素,這樣一幅山水畫至少消耗掉了原玉石體積的三分之一。

  “活捉”至寶琺瑯彩

  相比和田白玉插屏的“三大”,第二件寶貝琺瑯彩可謂“三怪”——器形怪、顏色怪、落款怪。

  這件被關海森調侃為“活捉”而來的器物來自一位北歐藏家,其在瑞典的一家拍賣行獲得。之所以稱為“活捉”,是因為瑞典藏家並未看出門道,“三怪”讓瑞典藏家以為這只是一尊普通的粉彩瓷,甚至是日本貨。但關海森登門拜訪時,一眼相中了這匹“寶馬”的真身——琺瑯彩。“這也是我此番出行收穫的最有價值的珍寶。要知道,拍賣會每十件過億元的拍賣品中必有一件琺瑯彩。”

  琺瑯彩顏色鮮艷異常,晶瑩剔透,具有寶石質感,故因此得名。為什麼琺瑯彩如此高昂珍貴?首先還是因為存世稀有,其創燒於清康熙晚期——將銅胎琺瑯技藝移植到了陶瓷上,並在雍正、乾隆朝延續,但僅限於宮廷燒制,且以鼻煙壺等小器物居多,如此大的陶罐很罕見;其次,琺瑯彩燒制難度較大。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尊琺瑯彩底部的落款是古月軒——是一個專門燒制琺瑯彩的堂號,但具體年代究竟是康熙、雍正甚至更晚,古玩界莫衷一是,可謂一大謎團。這也為琺瑯彩增添了一絲隱秘色彩。

  邂逅失傳的知音尊

  第三寶是清康熙年間的知音尊——這件讓關海森在比利時趕飛機前陰差陽錯邂逅的器物,來自於布魯塞爾一家文物修復行的客戶。偶遇異國同行的一見如故感,讓這樁買賣僅花20分鐘便基本談妥。

  知音尊,顧名思義,器物表面再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伯牙彈奏《高山流水》覓得知音鐘子期的這段婦孺皆知的佳話。“知音尊的相關資料早已遺失,無法尋覓。恐怕只有老古玩行家才懂其中奧妙,不少新手會把它當成類似青花瓷的罐子,甚至還去配一個木頭蓋子,實在貽笑大方。我數十年前曾在一位老藏家那兒見過,但也只是很小的殘器。之後再未得見。”關海森介紹,雖然因其底部較厚,造成了先天燒制時的窯裂,但瑕不掩瑜,如此罕見巨大且完整的知音尊無論從哪方面評價都是叫人拍案的。

  知音尊的珍貴不囿於其稀有——首先,它的工藝奇特罕見,相較於普通瓶瓶罐罐的器形,知音尊具有雙層內膽,尊外鏤空彩繪,尊內別有洞天,獨樹一幟;其二,尊身釉彩使用的是素三彩,即綠、黃、茄紫三色燒制而成,沒有大紅大紫的暖色調,此法是康熙年間最為著名的釉彩;其三,它的工藝採用泥雕跟泥塑相結合。泥雕是將多餘的地方鏤空挖去,泥塑則是將點綴物糅合進去,兩者相得益彰。“你看,伯牙身邊的香爐香煙嫋嫋升起,化作漫天祥雲,象徵天空,極具浪漫意境;頂部是中國傳統元素富貴牡丹,同時幾棵青松仿佛小孩兒般探出腦袋卻不露山體峭壁,給人以對琴曲中高山的無限遐想;水流的表現不落窠臼,未選擇普通手繪而是另辟蹊徑採用泥條盤築法,以柳條編織的模樣來象徵流水。”整個知音尊工藝複雜,構思奇妙,以獨特的方式給人們再現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歷史典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