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絕活兒,現在懂的人不多了

日期:2017-12-01 09:47    來源:BTV這裡是北京

分享:
字號:        
  • 未命名.jpg.jpg
  • 未命名.jpg.jpg

  老北京的絕活兒,現在懂的人不多了,你知道幾樣?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拾那些經久不衰的傳統藝術。

不簡單的盤中戲-鬃人

  鬃人,北京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産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16釐米,設計巧妙、製作精細。

  鬃人的頭和底座採用膠泥脫胎,是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用秫秸桿做身架,外繃彩紙(或色綢)外衣,並絮少許棉花,然後依據人物故事勾畫臉譜,描繪服飾,底座粘一圈約二三釐米長的豬鬃,便製作成一個生動的鬃人。

  數個鬃人組成一組戲劇人物,按京戲中的生、旦、凈、末、醜,放置於銅盤中,只要輕輕敲打銅盤的邊,靠豬鬃的彈力,盤中的人物便會舞動起來,再配上京劇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臺上演出,展現了古典文學和戲曲藝術的魅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稱它為“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或者乾脆叫它“銅茶盤子戲”。

  鬃人怎麼會轉呢?

  這一獨特的絕活是結合了京劇文化、物理學和力學的概念,竅門就在它下面的底盤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彈性,敲打的時候運用銅盤和鬃毛的振動作用,帶動鬃人有規律的轉動,鬃人是唯一動態表現的漢族民間手工藝品。

令人驚嘆的民間工藝-毛猴

下棋

  毛猴的用料雖簡單,但製作者的藝術構思卻非常巧妙。毛猴常常被雕琢成千姿百態的蕓蕓眾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説的全是老百姓的故事。

娶親

  老手藝人説:“製作毛猴的時候,最難的不是製作毛猴本身,而是製作場景中的道具。因為毛猴本身很小,所以他們拿的、用的、吃的、玩的就更小,只有比例合適了,才會真實。”有的時候是連氣兒都不能喘的,因為出一點氣兒可能就會把它們全吹跑了。

趕集

飛翔在天上的精靈-風箏

曹氏沙燕

  風箏南方叫“鷂”,北方叫“鳶”。老北京風箏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以前,每到清明前後,不論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還是普通市民都爭相購買各式風箏,找個空場放飛。直到現在,放風箏依然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

蝴蝶

  老北京的風箏品種極多,放的最多的是沙燕,沙燕有彩繪肥燕、瘦燕兩種,單用黑墨繪製的沙燕俗稱“黑鍋底”,在北京地區已有數千年放飛的歷史,考其原因,是北京地區的原始氏族多以燕為“圖騰”。

龍頭蜈蚣

  老北京風箏小到一米左右,長到數十米左右,大小不一。再説到色彩、圖案、做工、放飛技術……裏面的學問可大着呢,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説清楚的!

活靈活現的現代藝術-泥塑

  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泥塑真實地刻畫人物性格、體態、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點,體現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當時的風土人情。

  著名泥塑家吳德寅的代表作品--《老北京風俗泥塑——舊京三百六十行》惟妙惟肖,堪稱一絕!它通過立體的形象展示了老北京交通、娛樂、商市、飲食、風情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衣着打扮、音容笑貌。

  “看似簡單,其實捏泥人,講究寫意,跟國外的雕塑不一樣,不是規整的按照實物的比例一五一十地做出來,而是講究神似,把人物的神態意象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即可,融入的是創作者的情感和靈魂。但這個過程要長時間的醞釀,那個場面兒和人物都在腦子裏閃現。”吳德寅這樣總結他的泥人及其創作過程。

月宮搗藥的玉兔-兔爺兒

  粉白嫩生的小臉蛋兒涂一點胭脂,長長的白耳朵上描着淺紅,小巧的三瓣兒嘴,細長的丹鳳眼,拿上藥杵,騎上老虎,走嘍,驅魔治病去嘍!

  傳説嫦娥有一隻玉兔,這小兔平時就在月宮裏搗藥,有一年北京鬧瘟疫,玉兔下凡給大家治病,可是它一身白,誰都不讓進,它只好去廟裏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樣子。所以後來兔兒爺大都是一身戎裝。

  老人們都還記得,這幾十年前的北京城裏,一過七月十五,兔爺攤就擺出來了。前門外、鼓樓前、西單、東四,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攤位,攤兒上搭着樓梯式的木架,上面擺滿大大小小的兔兒爺,人稱“兔爺山”。

抖出一個民族精神-空竹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因中空而得名,相傳在中國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抖空竹講究“形、神、意、氣”,這也是説抖空竹能夠健身養性的重要原因。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裏,沐浴着晨光抖空竹的鶴發老人是老北京一景。

  民國時期,廣安門內的都土地廟逢三就有廟會,廟會上表演和出售空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到如今,空竹表演已經成為一項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

  2005年,“北京抖空竹”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8年,抖空竹表演還是奧運會期間的表演項目。

指尖上的藝術-面塑

  “面塑”,也叫“面人”,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雕塑工藝品。它是用糯米粉和麵粉加彩後捏塑成的人物、禽獸、花卉等,流傳於中國各地,尤以北京地區最為聞名。

  舊時北京街頭,尤其是在白雲觀、白塔寺、護國寺、東嶽廟、蟠桃宮等廟會上,常有許多敲糖鑼的攤販,其中有不少是捏面塑的。起初,都是些插棍面塑,多捏些孫悟空、豬八戒之類,走街串巷,供孩子們買玩。

“面人郎”——郎紹安作品《賣油翁》

  後來、由於面塑藝人的不斷創新和技藝的不斷提高,將所捏面塑脫掉棍子,立起來置於或圓或方的玻璃盒內,改造成為名符其實的精美藝術品了。6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曾展出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耍過的面塑。這些面塑全是我國著名的戲劇人物,維妙維肖,栩栩如生,藝術水準極高,而且幾十年中不裂不蛀,這是當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北京面塑。

製作面人的工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