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探微

日期:2023-05-17 10:14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老北京四合院探微
  • 老北京四合院探微

  原標題:老北京四合院探微

  每當走進四合院大門時,我們熟悉的成語老話——“門當戶對”都迎面而來。它似乎在提示著人們,婚嫁諸事要思量家庭或文化素養的差異與否。從老北京四合院的許多建築元素之中,可以了解到一些俗語的本來含義,比如:“門當戶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下廚房”等等。

如意門

如意門(于麗爽 攝)

  “門當”“戶對”有講究

  “門當”是門框外一左一右的“門墩”,也叫“抱鼓石”。從外觀看,它似乎是裝飾物,其實它的內裏還延伸著連體的“門枕”(又稱“門臺”)。門枕的作用是承託大門下軸和門的重量,同時它還承擔著平衡門板重力的作用。門墩和門枕所構成的“門當”,不僅使門板得以豎立,還使其能夠靈活轉動。門當也是與院門樣式、規模大小相配的對應物——兩側的門板的體量越大,門當的體量也越大。

  門墩有圓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圓鼓形門墩上的石雕多為萬字紋、編織紋、彩陶紋和魚形紋,據説這些紋圖的門墩多用於官宦人家的廣亮大門、金柱大門,以及商家的蠻子門。長方形門墩的石雕多為二龍戲珠、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及如意祥雲等,多用於平民百姓的如意門或小門樓。還有一種説法,門墩為圓鼓形的,是武官宅邸;門墩為長方形的,為文官宅院。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風俗也發生演變,一些商戶或平民百姓家,不一定遵循這等講究。

  在門墩之後,門框部緊挨著地面的橫跨大門厚擋板,叫“門檻”或“門坎兒”。舊時,門坎兒的高低,同樣是宅院主人官位品級高低的象徵。老北京形容昔日朋友突然暴富時,有“門坎兒高了啊”的調侃意思。

  “戶對”指的是大門上方門楣上的“門簪”,它是木製的六角形飾物,直徑七寸左右,柱高七寸左右。老北京四合院中,除王府以外,最高級的大門是門板附著在中柱上的“廣亮大門”,其次為門板附在金柱上的“金柱大門”。這兩種門的前檐柱裝有象徵官品的“雀替”。門檐齊墻的“蠻子門”在門兩側則裝有木隔板。以上這三種大門的門楣上,均裝四個門簪。如意門是北京宅門最多的樣式,為普通民宅,裝的是兩個門簪。門簪朝外部分,有雕吉祥紋的,有刻“平安”、“吉祥”字的。當然,還有許多不裝門簪的,屬於“隨墻門”的小門樓。

  老北京四合院門楣上的“門簪”,最多裝四個。若説更高級的府院,反倒不裝門簪,而是看紅漆門板上的門釘數量。清代《工程做法則例》規定:皇宮大門上的金釘(鎦金),為橫九豎九,計八十一顆;親王府大門的金釘,為橫九豎七,計六十三顆;郡王、貝勒,橫九豎五,計四十五顆。

  “門當戶對”,是成語,屬於舊時的老話,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崔鶯鶯夜聽琴(第二本,第一折)》有句:“(夫人云)此計較可,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如陷於賊中……”這裡的“不是門當戶對”,指的是隨母親到普救寺燒香的相國小姐崔鶯鶯和趕考的書生張君瑞,雙方在地位和財勢上都有差距。

  “二門”為內宅入口

  古代把未婚女子也稱為閨門之女,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之説。這“二門”,就是多進院中的第二道門。它建在宅院中軸線上,也就是一進院倒座房(坐南朝北的南房)對面,二進院院墻的當中,為內宅的入口。它如同一間華美的大屋頂房子,門前左右各有一根懸空的懸柱,其下端有如蓮蕾般的垂珠。垂花門以內,左右連接抄手遊廊,門內迎面的是綠色屏門,其上的紅色斗方中寫“平安如意”之類的墨色字。屏門,為“屏障”之門,設在垂花門的後檐柱上,由四或六扇門扇組成。院中人出入,平時走兩側遊廊,屏門只在貴客臨門或家辦婚喪大事時敞開。

  現今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一些店舖的臨街店建“垂花門”。它或者是為了引客注目,而特意裝飾的;或者是街路拓寬時院落的前院被拆除,原本的“二門”也就臨街了。

  標準的老北京四合院,一般坐落在橫向(東西向)衚同的北側,大門開在院落的東南部位(不是東南角)。大門內的西側為外院,建倒座房;內院的正房建在院落的中軸線上。在中國傳統文化“文王八卦圖”中,這種設計被視為有吉祥意義的“坎宅巽門”。正房兩側,分別建東耳房和西耳房;內院東、西側,建東廂房和西廂房。院落若是有後門,則開在院落後院的西北角。

  舊時,正房多為三間(或五間),為院中較高大的房,是院主人、長輩居住的地方。正房的正中間叫“堂屋”,堂屋西側為臥室。堂屋迎面的北墻上方挂堂匾,其下為畫幅,畫幅兩側挂楹聯。畫下靠北墻擺條案,條案上西邊放插屏,中間供福祿壽三仙,東邊放花瓶。也有在條案上擺放五件的,由西往東為:插屏、瓶、座鐘、瓶、帽筒。條案前擺放八仙桌,桌兩側放太師椅。太師椅之南兩側靠墻,對稱擺放圈椅或背靠椅、茶几。老北京堂屋所擺設的傢具還有:鏡屏、博古架、落地屏、繡墩、香幾等。正房兩側的耳房,一間為閨房,或為女傭用房。如果三進院建後罩房,也大多為女眷房。東廂房低於正房,但略高於西廂房,住家中長子,西廂房由次子居住。有的東、西廂房南墻附帶耳房。

  外院的倒座房分別用於門房、一般訪客房、私塾、雜物房等。

  “下廚房”有方位原因

  老北京四合院中的廚房設在內院東側,即東廂房南側比較低矮的耳房中。廚房要砌灶,祭東廚命司“灶神”。舊俗中,東廚命司即灶王爺,在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向玉皇大帝奏事。老北京有童謠:“二十三,糖瓜粘”,在這一天用糖瓜祭灶,讓麥芽糖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在玉帝面前少説話,只能言好事。晚飯後,在灶王爺神像前擺上關東糖、糖瓜等食品,全家人焚香點蠟……

  標準的老北京四合院為上北下南。廚房設在正房和廂房之南,為下,且由所雇的“下人”操作,因此有“下廚房”之語。

  做飯洗菜,需要用水。舊時,北京城中大多用的是井水。當年,多數衚同都有水井。衚同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多種説法,其中最流行的,是源於蒙古語,即“水井”的意思。當今朝陽門外呼家樓東有個公交車站,名為“水堆子”,這一詞彙就是當年看護水井及送水人用的小屋子。“堆子”是“堆撥”的俗稱,原是清代北京衚同中負責火情盜案及居民口角、鬥毆的旗兵所用房。我小時候在南城居住,衚同西口路南有一進水井院,院內有一口生鐵鑄造的圓柱形壓水機。童年時,衚同裏經常有送水車。水車是木製的,像一個長方形的大箱子,車後邊有布包著的木塞,拔出木塞,水就流到木桶裏。

  北京的自來水公司,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但在此後的三四十年間,自來水並沒有在普通百姓家普及。上小學的時候,記得衚同的開闊處安上了自來水龍頭,夏天跑熱了渴了,孩子們就擰開水龍頭,歪著腦袋喝水洗臉。大約是1964年,自來水管子通到了住戶的院子裏。記得當年的水錶裝在水龍頭附近挖的地窨子裏,寒冬臘月之時,每天都需要先將地窨子裏的水龍頭關緊,再將地上的水龍頭打開,把水管子裏的水放盡,免得夜晚寒氣將水管子裏的水凍成冰。

  説起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一句諺語,叫做“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炎熱的夏天,在庭院上方搭起席棚,不僅遮陽擋雨,還給整個院子帶來清爽。象徵“多籽多福”的石榴紅黃相間,樹下襬放的大魚缸裏紅色和墨色的龍睛魚優哉遊哉,充滿了生活氣息。

  我小時候所住的院子裏,除了石榴樹,還有夏成蔭秋挂紅的棗樹(紡錘形的“馬牙棗”)。庭院裏有開粉紅色花的西府海棠,有葉顯翠綠、花開潔白的玉春棒(玉簪),有高大的開多種花色的夾竹桃,有四季常青的天冬草,有喜陰濕、狀如綠色羽毛或雲朵般的文竹,還有“上花君子蘭”之稱的君子蘭。在院中玩耍時,上空忽然傳來了哨音聲,抬頭看去,鴿群掠過蔚藍的天空。挂在石榴樹上的八角形竹篾籠子裏的蟈蟈像是被鴿哨聲攪醒了,不時地發出了“蟈蟈蟈蟈”的叫聲。屋檐下,燒蜂窩煤的爐子那邊,傳來了炒菜時鐵鏟和鐵鍋的碰撞聲;一隻臥在窗臺上的金銀眼兒長毛波斯貓,伸了一個懶腰;棗樹下,魚缸裏響起了魚兒翻躍的“撲騰”的水聲。

  夏天的正午,陽光明媚,四合院舒展著它“京味”的畫卷,也洋溢著生活氣息的交響曲。劉孝存)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老北京四合院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