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雲別墅裏的革命舊影

日期:2023-02-09 09:1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岳雲別墅裏的革命舊影
  • 岳雲別墅裏的革命舊影

  原標題:岳雲別墅裏的革命舊影

  在介紹黨史的眾多報刊雜誌中,提及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常會引用右邊這張照片。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比對照片中的人物,可以判斷出這是1920年7月1日,當時極具影響力的進步青年社團——少年中國學會,成立一周年時十位重要會員相聚時的合影。

  這張照片拍攝的地點,是當時城南的著名景點之一:岳雲別墅。岳雲別墅原是浙江鄞縣西館所在地。1907年,晚清重臣、曾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的張百熙去世,其親友故舊為了紀念他,便在城南陶然亭附近的鄞縣西館一帶,築園修亭。因為張百熙生前的書房名為“岳雲樓”,故而這處祠堂被稱為岳雲別墅或岳雲別業。此岳雲別墅坐北朝南,門口設拱形裝飾,上書“岳雲別墅”四個大字。

  這張照片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從左到右:孟壽椿、鄧中夏、周炳琳、張申府、陳愚生、康白情、袁同禮、李大釗、黃日葵、雷寶華。

  從左到右:孟壽椿、鄧中夏、周炳琳、張申府、陳愚生、康白情、袁同禮、李大釗、黃日葵、雷寶華。

岳雲別墅遺址在今西城區南橫西街盆兒衚同55號(舊8號)。據盆兒衚同老居民講,這座亭子在上世紀50年代時被拆除。照片中十人合影時所站的位置,就是如今萬壽公園東門北側的一棟白色建築,現為北京市第十五中學的教學樓。

  岳雲別墅遺址在今西城區南橫西街盆兒衚同55號(舊8號)。據盆兒衚同老居民講,這座亭子在上世紀50年代時被拆除。照片中十人合影時所站的位置,就是如今萬壽公園東門北側的一棟白色建築,現為北京市第十五中學的教學樓。

  何人何事

  少年中國學會從1917年秋天開始醞釀發起,經過近一年的準備,1918年6月30日,部分成員在岳雲別墅召開籌備會議。當時出席會議的有7人:王光祈、李大釗、曾琦、張尚齡、陳淯、周無、雷寶菁。其中,王光祈負責草擬規約,他曾説:“在岳雲別墅會議修改數次,並邀同會員李大釗商榷一切。”這就説明李大釗諸人來岳雲別墅不止一次。他們為學會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而岳雲別墅也成為少年中國學會最為重要的會址,“岳雲別墅者,本會成立史中最可紀念之發祥地也。”

  籌備會議後,經過一年的運轉,少年中國學會於1919年7月1日,在回回營2號陳愚生同志的家里正式宣告成立,其地點在今長椿街國華商場的北側、鬧市口南街路東,舊址只留下幾棵樹木。

  有史料記載,當年在回回營2號經常召開籌備會議,毛澤東在京期間,常到此參加討論,並於1920年年初,即第二次來京時,正式加入少年中國學會。

  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旨是“振興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展社會事業”“轉移末世風氣”等。吸收的會員是“那些不安於現狀、敢於棄掉他的舊習,反抗他的現實乃至他的家庭、婚姻、守舊親友等做堅決鬥爭的青年。”在當時,入會手續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要求必須有5個會員介紹才能入會。該會的刊物為《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等。

  1920年7月1日,在少年中國學會成立一周年之際,以李大釗為首的學會同仁再次來到岳雲別墅召開會議,根據《少年中國》(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20年8月15日出版)記載,“是日午後一時,假座岳雲別墅開會。”

  大會首先由陳愚生作報告,“略謂本會自發展成立迄於今日,僅僅兩年,而創辦月刊兩種——《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周刊一種——《星期日》,通訊社一處——巴黎通訊社,對於社會改造事業,不無多少之貢獻;又當初發起時,僅有會員七人,今則有七十餘人之多,世界各重要都會,無不有本會會員足跡,多者十餘人,少者二三人,發展之速,可謂驚喜。”

  陳愚生講話結束後會議進行如下幾項內容:一、選舉評議員,李大釗以29票當選為評議員之一;二、討論部分會務,諸如康白情提議的修改規約文件,討論由執行部提議出國的名單等;三、康白情彙報赴日本與日本新人會接洽的情形。

  因為不久後有四位同人袁同禮、張申府、周炳琳、康白情將赴歐美出國留學,在這次會議上,“北京同人因就開會之便,定於本日即在岳雲別墅為四君祖餞,留影宴會,至晚,始盡歡而散。”

  根據上面這些史料可知,這張闔影就是此時拍下的。再查閱相關資料圖片,比對出這張照片十人的姓名,從左到右分別是:孟壽椿、鄧中夏、周炳琳、張申府、陳愚生、康白情、袁同禮、李大釗、黃日葵、雷寶華。

  這十人中有李大釗、鄧中夏、陳愚生、黃日葵等五位後來成為共産黨員。他們不僅為創建少年中國學會出力不少,更是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了一生。這張照片也見證了李大釗、鄧中夏等北大馬克思學説研究會的成員在宣南地區的革命活動,是北京紅色歷史中不可忽略的史料。

  會員們的革命情誼

  筆者查閱史料了解到,這十位有識之士在少年中國學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此後也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筆者將一一介紹十位會員的人生經歷。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至1927年4月28日),河北樂亭人。他是少年中國學會重要的發起人之一,1918年6月30日,他和王光祈等人發起籌備成立少年中國學會,李大釗被推為臨時編譯部主任。李大釗多次在岳雲別墅商討學會章程、宗旨以及發行月刊等事宜。1919年7月1日學會總部正式成立,他被推為學會機關刊物《少年中國》編輯主任。

  在此期間,李大釗向北京大學許多進步青年宣傳少年中國學會的主張,學會多次在他家舉行座談會或臨時會議。李大釗也常在《少年中國》月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宣傳五四運動愛國思想,推動新文化運動。

  陳愚生(?至1923年),四川瀘州人。1911年曾參加四川保路運動,民國初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經濟係。他與李大釗私交極厚,他新婚後與李大釗住宅同一個院裏——回回營2號。

  據李大釗長子李葆華回顧:“1918年暑假結束後,父親李大釗由五峰山避暑歸來,帶母親和我與星華到北京,在回回營新安了個家。對門是父親的好友陳愚生一家。”

  在少年中國學會,陳愚生是骨幹人物,後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1923年逝世於四川。

  鄧中夏(1894至1933年),湖南宜章縣人。1919年7月經李大釗介紹加入學會,被選為庶務股主任、執行部副主任。

  鄧中夏是學會雜誌《少年世界》負責人之一。該刊發表不少介紹蘇俄情況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文章,向廣大青年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真理。鄧中夏在多次會議上主張學會要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才能對社會發生重大影響。儘管他的觀點遭到當時不少人的反對,但在他的帶領下,還是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社會主義研究會,黃日葵、高君宇、劉仁靜等人積極支援研究會。鄧中夏於1933年在南京雨花臺犧牲。

  張申府(1893年至1986年),河北獻縣人。少年中國學會正式會員。由於1920年底,張申府赴法,他在學會時間不長。雖然他的經歷頗具爭議,但他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0年8月16日上午,張申府還出席了在陶然亭慈悲庵北廳舉辦的五團體會議,這是當時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促進北京進步團體的大聯合。在這次會議上,張申府與李大釗、陳愚生作為學會代表,跟周恩來、鄧穎超為代表的天津覺悟社以及曙光社、人道社、青年工讀互助團等進步團體座談。張申府與李大釗先後發言,提出了“主義”的重要性,表示要以馬列主義統一思想加強團結。

  1920年底,張申府以蔡元培校長秘書的名義,赴法國里昂大學工作。在法國,他先發展劉清揚入黨,後又和劉清揚又發展周恩來入黨。

  送四位同人出洋

  這張闔影的另一個議題就是歡送周炳琳等人出國留學。1919年下半年,北大決定選派段錫朋、羅家倫、康白情、周炳琳、汪敬熙五位學生領袖出國,被學生們稱為“五大臣出洋”(1905年,清政府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歐美日本等東西洋各國考察——注)。

  康白情、周炳琳是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再加上袁同禮獲得獎學金即將赴美國深造,張申府也將赴法國工作,於是他們在此送別四人。

  周炳琳(1892年至1963年),字枚蓀,浙江黃岩人。他參加學會後被選為第一組月刊編輯員,協助李大釗編輯《少年中國》。周炳琳後來赴美、英、德留學,榮獲文學碩士學位。1949年後,他任北大經濟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毛澤東在北京飯店見到他還説:“你就是當年的五大臣呀!”

  康白情(1896年至1959年),四川安岳人,字明璋、鴻章,筆名白情。五四時期的詩人,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組織“新湖社”,成為該社骨幹,發表許多白話詩。康白情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後,任編輯部副主任,是學會籌備時期的會員。留學後,康白情輾轉多地,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山大學任教。

  袁同禮(1895年至1965年),河北徐水人,字守和。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期間就與他有過深入交流,兩人關係密切。1920年,袁同禮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州立圖書館專科學院攻讀。1929年至1948年,任國立北平圖書館副館長和館長,在任期內,袁同禮建立了圖書館各種規章制度,他被看做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先驅。

  雷寶華(1893年至1981年),字孝實,陜西安康人。他是少年中國學會重要發起人之一,參與了學會的籌備工作。由於他學的是採礦冶金專業,後來他任河北開灤煤礦工程師等職。

  黃日葵(1898年至1930年),廣西桂平人,號宗陽。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後,受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頗深。在李大釗的引導下,他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黃日葵先後任學會編譯部編譯員、文牘股主任以及《少年中國》編輯、評議部評議員等職,還籌建少年中國學會的文學研究會。

  1920年10月,他參加北京共産主義小組,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廣西最早的共産黨員。1927年,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並隨起義軍南下沿途開展宣傳教育。1928年,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經黨組織營救獲釋後到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在日本遭捕。1930年,他被勒令出境,3月回到上海。回國後,黃日葵又得不到休養,在繁忙勞累的工作中病逝,終年32歲。

  孟壽椿(1896年至?),四川涪陵人。他是少年中國學會早期會員,為會計部主任,是學會的骨幹人物,後任《民國》雜誌社編輯、新潮社幹事,此後,他還赴美留學榮獲碩士學位,1928年出版《世界科學初譚》上下冊。(王克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岳雲別墅裏的革命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