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農耕印記

日期:2023-02-09 09:06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明清皇家農耕印記
  • 明清皇家農耕印記

  原標題:明清皇家農耕印記

  前段時間,圓明園遺址公園對“澹泊寧靜”大殿的基址進行了清理,發現了“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説明,當年在這座萬園之園中的確有皇家耕地。

  千百年來,農耕文化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心中。比如“過年”的“年”,民間廣泛流傳的説法,“年”是一隻惡獸,人們要通過放鞭炮的方式將它驅走。其實,學術界的研究表明,“年”更多與農耕文化有關係:從甲骨文字形看,“年”這個字表現的是一個人背着一株沉甸甸的谷穗。稻子成熟,這也就意味着這一年過完了。而百姓們有了收成,就要通過祭祀的方式感謝神靈護佑。

  因此,對封建帝王來説,為了統治需要,他們也非常重視農耕。明清時期,北京留下了諸多與農耕文化相關的皇家建築。

“澹泊寧靜”大殿北側皇家稻田遺址

  “澹泊寧靜”大殿北側皇家稻田遺址 (武亦彬 攝)

  皇帝在先農神壇裏親耕

  先農壇是明清皇帝春日必去的壇廟之一,他們要到這裡進行“籍田禮”。

  所謂“籍田”,是指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在商周時期,根據禮儀制度,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諸侯執耒耜(lěi sì)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撥,稱為“籍禮”,以示對農業的重視。經過不斷的發展,天子在進行親耕的同時,還要祭祀與農業生産相關的神靈,即神農氏。

  在元代,北京城裏有皇帝的“籍田”,大概位置在如今的景山公園西北。現在壽皇殿西側有座興慶閣,它便是在元代皇家糧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這一區域還出土過官用的“砝碼”,用來稱量皇帝一年的收成有多少,如今這些砝碼就在北海公園大西天鼓樓北側的經幢旁。

  元武宗時期更是在大都城的東郊開闢了千畝籍田,並增建先農壇,按照方位來説,東方屬木,四季中象徵着春天,正是播種莊稼的好時候,因此這個選址也是非常講究的。不過這處先農壇已經蹤跡全無。

  明代則倣照南京規制,在北京正陽門外天地壇的西側,構築了山川壇,最初是合祀先農、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等諸多神靈,經過數百年的變遷,最後以先農壇之名,一直沿用,直到清朝滅亡。

  《大明會典》和《大清會典》等史料還原了明清兩代祭祀先農和皇帝親耕的場景,不過最為直觀的還是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繪製的雍正皇帝祭祀先農壇的圖卷,其中的第一卷即為雍正帝親耕場景的再現。結合這些史料,可以大致還原這場“農業盛典”的場景:

  親耕這天(具體日子每年不同),上午7點到9點,皇帝駕臨先農壇,上午是祭祀先農的活動,大概中午時分,皇帝在具服殿更衣完畢後,到皇帝的“籍田”——“一畝三分地”,開始“親耕”。“一畝三分地”被平分為十二畦,其中正中間的三畦要由皇帝“演耕”,其餘的九畦則由王公大臣演耕。皇帝右手扶耒,左手執鞭,在大臣和農夫的協助下,開始行耕耤禮。皇帝在前面犁地,後面還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播種。皇帝三推三返或四推四返後,便登上籍田旁的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們演耕。不過以上這些基本上都是走個過場,所有工作做完後,皇帝前往齋宮休息,順天府大興縣和宛平縣的官員則帶着這場典禮真正的主角——耆老農夫們登場,完成一畝三分地的耕作任務。最後皇帝還要賜給官員們茶點以示慰問。皇帝親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意在向臣民展示他對於農耕的重視。

  如今,先農壇觀耕台南側新開闢了一片農田——“一畝三分地”,每年這裡都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到了秋季,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教他們辨識五穀,以免孩子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三山五園裏的田園遺跡

  清代在北京西郊營建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和暢春園。在這些皇家園林中除了“澹泊寧靜”這座建築外,還有很多地方都體現了清代皇帝對於農耕的重視。

  “澹泊寧靜”正西是“映水蘭香”,這裡的建築名稱如“多稼軒”、“觀稼軒”、“稻香亭”等,都是以農耕為主題的景致。乾隆皇帝自己對此有過描述:“在澹泊寧靜少西,屋傍松竹交陰,翛然遠俗。前有水田數棱,縱橫綠蔭之外。適涼風乍來,稻香徐引……”在“觀稼軒”前,還有數壟稻畦,與“澹泊寧靜”景區的稻田連為一體。

  從“澹泊寧靜”景區出發,往西南不遠便到了九洲景區最西北角的“杏花春館”,這處景致也是乾隆時期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康熙年間,當圓明園還是雍親王的賜園時,這裡被稱為“菜圃”,是當年賜園的十二景之一,雍正即位後題寫“杏花春館”匾額,取自“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意,並有詩作描繪此處的風景:“鑿地新開圃,因川曲引泉。碧畦一雨過,青壤百蔬妍。”與先農壇“走形式”的耕作相比,這裡或許才是雍正皇帝更理想的“農家樂”場所。

  乾隆年間正式用“杏花春館”命名該景區,並在山谷中栽植文杏,經過這一番修飾後他滿意地在詩作中稱:“由山亭邐迤而入,矮屋疏籬,東西參錯。環植文杏,春深花發,爛然如霞。前辟小圃,雜蒔蔬蓏(luǒ),識野田村落氣象。”乾隆皇帝在這裡享受的,是紫禁城中難得一見的田園風光。從乾隆四年(1739)繪製的《杏花春館圖》中也能看到,在一片杏花掩映之下,散佈着三三兩兩的村舍,而村捨得近旁,便是整齊的田壟,在周邊群山的環抱下,這裡宛若世外桃源。

  從“杏花春館”向北,是一處摹寫陶淵明《桃花源記》藝術意境的園中園——“武陵春色”。乾隆寫道:“循溪流而北,復谷環抱,山桃萬株,參錯林麓間。”這萬株山桃和周邊的峽谷,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圓明園中再現。乾隆皇帝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光,並以此處的主要建築“樂善堂”來命名自己早期詩作的作品集。

  在圓明園的大北墻,即今日五環路主路南側的大墻內側,還有一處以村舍建築為主題的景區——“北遠山村”。乾隆皇帝描寫道:“循苑墻,度北關,村落鱗次,竹籬茅舍,巷陌交通,平疇遠風,有牧笛漁歌與舂杵應答……矮屋幾楹漁舍,疏籬一帶農家。獨速畦邊秧馬,更番岸上水車。牧童牛背村笛,馌婦釵梁野花。輞川圖昔曾見,摩詰信不我遐。”禦園之中能有如此鄉間野趣,令乾隆皇帝心生歡喜,他將這裡比作王維的輞川別業,甚至認為,王維如果有幸能夠游賞此處,都會自愧不如。

  在“北遠山村”景致中,能見到如“繪雨精舍”“水村圖”等村居主題的景致,同樣也能見到諸如“湛虛書屋”等御用的書房。乾隆皇帝描繪的意境是在一片稻花香中去讀書品詩,而也只有這豐年的景象才能讓他心中更加充實。

2022年9月北京先農壇舉辦“一畝三分地農耕體驗季·秋收活動”

  2022年9月北京先農壇舉辦“一畝三分地農耕體驗季·秋收活動” (陳鐘昊 攝)

  乾隆詩作中的農本思想

  除了將自己的書房放置在以農桑為主題的景區中,乾隆皇帝在很多詩作中,也有“農為本”這種農耕文明基本思想的體現。

  香山的半山腰有一座2015年修復的小院,名為“雨香館”。筆者在第一次聽到這個景致名稱的時候,非常納悶:為何命名為“雨香館”?首先想到的是,或許當年乾隆皇帝在細雨中欣賞香山的美景,感受到山間清新的空氣,所以有這個名字。後來,筆者發現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曾經寫過一首《雨香館有會》的詩,細讀這首詩才發現“雨香”更深層次的意義:

  “雨之色在白,雨之意在涼。胥非雨之德,雨之德在香。曰雨非檀麝,又非花芬芳。其香何自來,害(音‘何’)不觀田秧。稼穡惟作甘,雨潤香益彰……”

  在這首詩中,他首先談了雨的各方面的定義,雨最重要的“德行”便在於它的“香”。而這種雨香並非檀麝之香和百花芬芳之香等嗅覺器官能感受到的香,而是因為雨能夠滋潤農田,讓人們能體會到豐收後五穀的香氣,這也是乾隆皇帝對於稼穡艱辛的一種理解和體恤。

  無獨有偶,頤和園中也有一處極為靜謐的小園林,它的命名也和農業生産中最為重要的“雨”元素有關,這便是霽清軒。這處小園子在大名鼎鼎的諧趣園北側,説它靜謐,是因為當諧趣園內已經游人如織之時,霽清軒小院裏則只有三三兩兩的參觀者。其實在乾隆時期這兩處園林本是一體的,南側的諧趣園(時名惠山園)以水景取勝,而北側的霽清軒則是典型的依山築園,一山一水,一陰一陽,在萬壽山東麓形成了一道和諧的風景線。

  “霽清”的意思便是指雨雪後初晴,空氣清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近六旬的乾隆皇帝作《霽清軒》詩曰:“雪後天色澄,霽清真霽清。北山幾千疊,一律玉崚嶒。浮來寒氣嫩,鋪出潤澤平。憑軒聊縱目,徙倚堪怡情。煙村於耜人,指日將舉耕。”詩中描述了在雪後初霽之時,乾隆皇帝登上了清漪園東北角的制高點(霽清軒地勢較高),憑欄向北望,能看到昌平、海淀一帶的北山層巒疊嶂,在冬日裏寒氣尚未消散之際,乾隆皇帝所惦念的,是禦園外面依稀可見的村莊中的農夫們,在這瑞雪兆豐年的日子裏,他們也一定開始盤算着來年耕種的事情了吧。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古稀之年的乾隆皇帝再次登臨霽清軒北望,在同名題材的《霽清軒》詩文中他説道:“山頂虛軒堪騁望,野無隙地大田耕。雨沾麥穗正宜曬,今日方知喜霽清。”雨後天晴,空氣澄朗,皇帝登高北望,見到的是一片齊整的農田,農夫趁着雨後初霽,趕緊把打濕的麥穗擺開晾曬,乾隆皇帝見到此景,也深感晴天的來之不易。(楊 徵)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明清皇家農耕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