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須長在鼻孔裏嗎?
原標題:龍須長在鼻孔裏嗎?
元宵節期間,有不少市民到香山爬山。作為昔日的皇家園林,香山的勤政殿和紫禁城的太和殿一樣,都有專屬於皇上的金鑾寶座。在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龍也是寶座上不可或缺的裝飾。細心的游客會發現,金鑾寶座上雕刻的龍須,居然是從龍的鼻孔里長出來的。這是為什麼呢?
香山勤政殿內的金鑾寶座,2003年根據故宮太和殿內金鑾寶座複製。
香山勤政殿 (程功 攝)
往事:鼻孔長鬚起爭議
看著香山勤政殿裏的金鑾寶座,我想起了19年前的一幕。
2003年5月,北京金漆鑲廠完成了為香山勤政殿複製《御用寶座、屏風、地臺》(俗稱“金鑾寶座”或“金漆鏤雕蟠龍寶座”)的任務後,要申報市級工藝美術珍品獎。市有關部門很重視這項工作,組織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評審委員會和技術顧問組成員、工藝美術大師、文博單位、工藝美術院校的專家等一行四十餘人,於當年6月19日聚會香山勤政殿,聽取了該項目組的負責人、金漆鑲嵌工藝大師柏德元彙報的複製經過後,評委和專家們圍繞着複製的金鑾寶座,分別從製作工藝標準及藝術品質,聚精會神地邊驗證邊議論,還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請柏德元隨時解答。
面對着由大工匠們按照傳統工藝規範複製的精彩異常的皇家御用品,大家紛紛讚許。這時,有位專家審視寶座上的一個龍頭,突然説:“諸位細看看這個龍頭,怎麼有點……”一聽這話,大家很快聚攏過去,仔細端詳。這龍頭上的龍須,怎麼是從鼻子眼裏邊鑽出來的呀?人們紛紛發出了疑問。
柏德元手舉着一幅有16開大的照片解釋説:“大家看,這是金鑾寶座的原物照片,我們的複製組就是依照這個樣式複製的,絕不會走樣的。”大家將照片與複製品相互對照,真是一模一樣。那麼,這個複製品,是原原本本依照北京紫禁城金鑾殿展陳的金鑾寶座樣式窠出來的,從複製上説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説紫禁城裏的金鑾寶座也是這樣的,大家沉默無語了,不過對於鼻孔裏能長出龍須來,眾人還是疑惑重重。
這時,時任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的駐會副主席兼專職秘書長於志海若有所思地説:“我記得前幾年在報紙上刊登過一篇文章,是記敘故宮太和殿金鑾寶座搶救恢復經過的,我回去查閱一下。”
我問他:“那報紙還找的到嗎?”於志海説:“我們單位有報刊的合訂本,能查到,查到後估計能為大家解開這個謎。”我當時任《工藝美術家》雜誌的主編,就建議他寫篇文章,在刊物上發表,以解眾人之惑。於志海很乾脆地答應了,我倆就這樣有了口頭約定。
過了一些日子,我打電話催於志海,問他文章寫得怎麼樣了?他連聲道歉説:“這個事我記着呢,這一段時間工作太忙,再過幾天,我一定抽空寫出文章來交稿。”後來我和於志海幾次開會時相遇,了解到他正在蒐集資料。我想:只要他沒忘記這件事就行,平時他的工作真的是太忙了。再者説,又得查閱過期報紙,又得做些情況分析,關於鼻子眼里長出龍須的問題,恐怕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説得清楚的,還真需要點時間。
大家都忙於各自的工作,這事兒一擱置又是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得到資訊,説於志海因病去世了。之後,親自負責組織金鑾寶座複製的柏德元也去世了。兩位英才先後逝世,這真是北京工藝美術的重大損失啊,太可惜了!
一晃兒時間過去19年啦,那個從鼻孔里長出長長的龍須的疑問,肯定不只我有,還包括當年親眼現場驗證複製的金鑾寶座的諸位專家們。大家腦海中一直縈繞着問號,因為金鑾寶座依然展陳在香山勤政殿以及紫禁城的金鑾殿內。
文獻:隋唐起龍須漸多
近日,我整理自己的一些舊物資料時,偶然發現一幅香山勤政殿金鑾寶座的彩照,那從鼻子眼里長出來的龍須的疑問,一下子又浮現出來。
這龍須到底應該長在龍頭的什麼部位,鼻子眼裏能長出長長的龍須嗎?古往今來,中國的龍文化中,對龍須的文字是如何記載的,圖像是怎麼描繪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做了些調查研究。
古人説鬍子,常用字有“須”、“髭”、“髯”。須,一般泛指在人或動物下巴上的鬍子,也稱鬍鬚。嘴上邊、嘴下邊長出的須,稱髭或髭毛。臉頰、兩腮上長的鬍子稱髯。通常“須”、“髭”、“髯”都泛指為鬍鬚或鬍子。按《説文解字》的描述,須是下巴上的鬍子,髭是嘴巴上的鬍子,而髯是耳旁兩頰的鬍子。在一些動物,如虎、鼠、貓、獅等的嘴上方及兩側,也有須子,是觸須。植物也有須,如花朵上有花須,攀爬的植物有卷須等等。龍頭的嘴上和下頜有鬍鬚,鼻翼兩側的須,稱觸須,還真沒有從鼻子眼里長出來的,如果有,那也是鼻毛。
在我國龍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龍的顏面上從無須到有須,有須後稱之為龍須。《辭海》解釋:“龍,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可見須的存在,對於龍這種神異之物的形象塑造,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自然界是沒有我們日常所見的龍的,有的只是從意念中創造的龍。從龍的形象發展看,其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們憑空想像設計出來的産物,是多種動物體的綜合,再加上人們臆想中的形象。龍的文化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政權的更疊,以及人們思想觀念認知的變化和審美的需要,其形象才逐步充實豐滿起來的。
翻閱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記載,溟蒙蠻荒歲月的龍,留下了許多縹緲的傳説。從《荀子·勸學》《管子·水地》《左傳·昭二十九年》及《山海經》《論衡》《楚辭》《淮南子》《廣雅》《呂氏春秋》《神仙傳》《拾遺記》,以致道教《道藏》,佛教《華嚴經》諸多連篇累牘的典籍中,幾乎處處都有龍的印跡,雖然其中許多荒誕無稽,我們也能從中領略到龍的形象,不過其中關於龍須的描寫,筆墨着實不多。
龍是人們意識中的神物,在《史記·封禪書》和《古今注》中記述:“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攏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這是講黃帝鑄鼎完成之際,有一條龍從雲中垂下胡髯迎接黃帝回天廷,黃帝帶着七十多人,跨上龍背,還餘下許多人沒能上去,就揪扯着龍須不放,龍須經受不住拉拽,許多根龍須和黃帝的弓一起墜落地面。未能登天的人或握龍須或抱着弓悲哀號叫。後來揪下的鬍子變成了龍須草,那鑄鼎的地方被稱為“鼎胡(湖)”,這種傳説對龍的鬍鬚增添了神奇色彩。這裡的“須”,顯然不可能是鼻毛。這或許是最早關於龍須的文字,之後一些文獻中有時提及龍須,如在《太平廣記》卷四二三《孔威》中記述,龍的鱗和鬐鬣都和魚一樣,只是突出了龍須有兩丈長。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初始時期的物質的具象龍形,是距今約七千至八千年的興隆洼文化紅褐色石塊擺塑的,昂首張口、彎身弓背,身長近20米,身寬約2米的龍形。在甘肅甘谷縣西坪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彩陶龍紋瓶的龍頭下頜,畫有直線呈鬍鬚狀,如果確定那就是鬍鬚的話,説明距今約五千年前,人們塑造的龍的形象,已經有了鬍鬚。龍在各個歷史時期有各自不同的特徵和風采,至秦漢時期,龍體形象開始有了大略相同的輪廓、具象造型,只不過龍頭上的鬍鬚卻是或有或無,有鬍鬚的並不多見。自隋唐開始,有鬍鬚的龍逐漸多了起來。
故宮太和殿外舉行消防演練(資料片)(張晨霖 攝)
發展:
歷代龍須非鼻毛
經過歷代繪塑藝師們的不斷積累和總結,到了宋代,龍的形象在平面或立體的藝術造型上基本有了固定的樣式。北宋初,董羽在《畫龍輯要》中記載,龍有“三停九似”,三停是“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九似是“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狸貓,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爪似鳳。”稍後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的“敘圖畫各意”中也論及“三停九似”,與董羽的説法有異有同:“畫龍者折出三停,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其九似除“角似鹿”之外,其餘均有不同,是“頭似駝,目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掌似虎,爪似鷹,耳似牛”。
在民間雕刻畫師藝匠中,流行的關於龍的造型技法,雖然大致相同,但由於師出多門,又各自依據本行業本工種的不同,或是口口相傳,或大多不識字,而在沿襲時出現偏差,因而對“九似”有所不同。有的説龍頭的形象“腮旁有須髯,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有的説龍,“獅鼻鰱口,鼻翼觸須,長而有力”,“上唇有胡,下頦有須”。有的説龍“眼似蝦,嘴像豬,須像人胡,耳像狸貓,腹像蛇肚,足像鳳趾”。還有的説龍“獅鼻羊須魚鱗片”,“鱷魚嘴,泥鰍須”等等,不一而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説龍的九似,除雷同的之外,個別處也有差異,如“鼻耳似牛,頸似蛇,旁有須髯”。從九似的種種異同中,我們可以領會民間對龍的造型的標定,可以看到同時對“龍須”有了關注,對龍須似乎還各有所指。只不過沒有一個是説龍須就是指鼻毛的。
不過若從明代宮廷帝王龍的造型上看,其標定格式比以往朝代的要求更明確嚴細了。宮廷帝王龍雖然塑造或繪製龍的形象,仍延續着“三停九似”的規矩,但與以往有了區別,比如頭部加大,額更寬,兩眼凸起,而鼻子頭多呈如意頭形狀。須有了鬍鬚、水須和觸須的顯著分工,其形態亦各有特徵。長在腮頰、頦下的是鬍鬚,依附在鼻頭下邊相對較短的是水須,觸須是緊貼鼻頭左右兩翼外側生出的兩根凜然飄動的長鬚,這兩條觸須彎曲,韌健流暢,挺拔剛勁,令人感到龍的威嚴優雅的氣質。
清代中期以後,龍鼻子雖然縮小,但觸須依然飄舞舒展,只是其造型極盡繁縟裝飾,反而顯得有氣無力。民間藝人對龍須的處理手法,從理解上有的講似泥鰍;有的論及似鯉魚;有的認定是蝦須;也有的説是人須等等。雖然對龍須的看法眾説紛紜,但有一點是很一致的,那就是,龍須是不可能從鼻子眼生長出來的。
調查:
金鑾寶座為後造
我搜尋到1998年7月17日媒體上刊登的《金鑾寶座搶救不易》一文,文中描述:“寶座由兩部分組成,座上呈圈椅式,前面左右各有兩根扶手立柱,每柱有一行龍盤旋而上,龍形平緩形成弧形扶手,龍尾依次叉入後面立柱內勾連一體極為堅固。靠背平板紋飾分三部分,上部是立雕一昂首龍頭,突出椅背以做搭腦,俯視四方與扶手小龍相呼應,下浮雕海水疆涯。中間兩面鏤雕雲紋、火焰球。下部是纏枝花板,座下無腿而是一碩大的須彌座。整體顯得非常堅實穩重,不可動搖。從工藝和雕龍造型看應是明代製作。”
然而這樣一精美絕倫之作竟險遭厄運毀於一旦。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次年)“在太和殿登基稱帝”。他將寶座扔掉,換了一把特製高背大椅,不中不洋,不倫不類。“1947年紫禁城……撤掉袁世凱的高靠背椅,更換清代龍椅寶座。但選的九個都不理想。”“1959年為迎接國慶十周年,國家撥專款修飾三大殿。”“而寶座卻不盡人意。故宮著名清史專家苦心查詢,從浩瀚的資料檔案中敏銳地發現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舊照片上太和殿內原狀,仔細觀察對比寶座形制。”到各庫房搜尋,“終於在一破舊傢具庫房發現一散架雕龍寶座。當年故宮修復廠木工室的幾位老師傅幾乎是撮堆一樣用車拉回,幾十年的塵埃厚厚的掩蓋了金漆的真面目,散落的殘件碼不成原形,龍頭缺的最多。為了恢復寶座原貌,幾位專家考證了原陳設在寧壽宮的龍椅寶座是乾隆時期倣太和殿的寶座,只是龍頭等部位改成清代風格。參照此椅清塵去污、拼粘組裝、修殘補缺、畫樣摹制……摹畫龍頭式樣……用材質按原工藝雕鎪花活,翻制模具配銅活,並依雕龍大屏風色澤上漆做舊,保持原有風格,於1964年9月全部完工,歷時一年多,涉及木工、摹畫、鑲嵌、漆器、銅器等十幾個工種,總計用934工。”
鑒賞金鑾寶座,不能不了解金鑾寶座的往世今生。紫禁城裏的太和殿是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動工興建的,建成後至清末,期間遭遇了五次火災。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在歷次火患中,金鑾寶座能夠倖免於難嗎?肯定在燃燒的烈火中,不是被焚就是被毀。在《金鑾寶座搶救不易》一文中記述,袁世凱復辟帝制對金鑾寶座棄置毀壞。1959年時尋找當年的金鑾寶座,只覓得破損的一堆木條框,尤其是龍頭,已蕩然無存,由幾位師傅拼湊出寶座。文中所述的時間不清,既然是1959年為展陳拼湊寶座,而後又説是1964年完成,總計用934工,還説是總計歷時一年多,這時間是怎麼算的?不過,文中提到的“散落的殘件碼不成原形,龍頭缺的最多”是事實,那年月是全民各行各業大躍進的時代,為了趕時間造成龍的鬍鬚從鼻孔里長出來或許也未可知。甭管怎樣,這金鑾寶座上,有的龍是從鼻孔里長出了觸須,這是不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自秦王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秦始皇自封為初始的“祖龍”,自此,龍與帝王發生了直接的聯繫,帝王以龍比附自身,自居真龍天子,其所作所為均受命於“天”,掌權也是順乎天意的替天行道。帝王借助龍的神靈,樹立統治者的權威,使龍具有了更為顯赫的地位。於是,皇帝之身是“龍體”,臉面是“龍顏”,穿的是“龍袍”,坐的是“龍椅”,睡的是“龍床”,出行乘“龍車”等等。幾乎處處都與龍密切關聯。龍是帝王政權的象徵,神聖不可侵犯。儘管龍在歷史上又有宮廷龍和民間龍或曰帝王龍與草龍之分,但龍在昔時,在人們心目中,仍是神秘之物。試想,在當權者的金鑾殿內,屬於象徵帝王,普天下只有皇帝獨坐的寶座上的龍,從鼻子眼裏生出長長的鼻毛,是不是有損龍的顏面?那怪異的模樣成何體統?皇帝能容忍嗎?
太和殿內景 (金良快 攝)
太和殿金鑾寶座上的漆金纏龍木雕(攝於20世紀80年代)
觀點:
鼻孔長鬚不合適
將鼻毛當成龍須,違背常規,不合生理,從審美欣賞角度也不雅觀。昔時民間流行有食“龍鬚麵”的習俗,《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麟餅,食面者謂之龍鬚麵。”人們不禁會問,若將鼻毛當成龍須,這龍鬚麵豈不成了鼻毛面?這鼻孔裏生長的麵條令人聽着或看著,會聯想到是否潔凈?由此又想到人們平日喜食的龍須酥糖、龍須菜,都成了鼻毛酥糖、鼻毛菜,人若將鼻毛吃在嘴裏大嚼,那是何等滋味?是否從心底裏感到彆扭?
長期以來,有許多介紹北京故宮太和殿內金鑾寶座的文章,都給予了極高的讚賞,説太和殿內的髹金漆龍紋寶座,在紫禁城內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等等。可見人們對金鑾寶座的情趣和評價之高。可是仔細一想,如今觀賞金鑾寶座的人,大多數都是走馬觀花,因為那金鑾寶座是“文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到跟前反覆揣測和任意觸摸的,要親自登上去仔細觀瞻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游覽者是很難發現那金鑾寶座上龍須是從鼻子眼里長出來的。
古往今來,龍的藝術造型數量之繁多,題材內容之豐富,製作技法之精美,風格流派之紛呈,用途之廣泛,令人讚嘆。龍的形象千姿百態,有蒼龍、青龍、黃龍、黑龍、白龍、赤龍、金龍、銀龍,還有乖龍、蟠龍、水龍、虬龍、蟄龍、草龍……以至其動態的團龍、坐龍、行龍、飛龍、盤龍、滾龍、臥龍等等。儘管龍的形象變化多端,但唯有金鑾寶座上出現的有的龍的觸須,是從鼻子眼里長出來的。民間工匠以及繪龍的畫家發現金鑾寶座上有這種從鼻子眼里長出鬍鬚的龍,以為這也是經過帝王恩準的帝王龍的標準造像,推廣開來,用於園林古跡,或是裝飾於日常生活用品上,以至圖書畫冊、影視之中,如果這種龍的形象成為樣本紛紛效仿,這種怪模怪樣的龍的形象,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嗎?
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龍文化較之昔日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龍在世人心目中,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誌物。若其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龍是從鼻子眼里長出了觸須,看上去也有礙雅觀吧?既然歷史上的金鑾寶座在袁世凱篡國時已蕩然無存,如今展陳的金鑾寶座是1959年時由幾位老木工師傅從廢木堆裏尋出的散架木,尤其那龍頭是重新拼湊堆壘而成的。為此,建議研究中國龍文化的專家學者、美術家、手工巨匠們,探討那從龍的鼻孔里長出的鼻毛是否能認定為觸須,是否合乎情理,是否需要對1959年拼湊而成的“文物”寶座上的龍頭細節和為香山勤政殿複製的金鑾寶座上的個別龍頭做些微調?(李蒼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