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如何鬧元宵

日期:2023-02-02 10:02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昔日如何鬧元宵
  • 昔日如何鬧元宵

  正月十五被稱之為“元宵”,又稱“元夕”“元夜”。宵、夕,都是夜的意思。元,首也,始也。元宵,即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自古以來,元宵就是中國老百姓的一個重要節日。因為慶祝這個節日是在晚上,所以要燃燈,於是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在古代,元宵節就是老百姓的狂歡節。

老北京花燈

老北京花燈

  舊時元宵節是狂歡節

  元宵節的發揚光大是隋以後的事。隋朝初期,元宵節放燈狂歡還被禁止過。《隋書·柳彧傳》記載,在隋文帝時期,每到正月十五之夜,京城長安和各地百姓“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這難道還不是狂歡節嗎?

  在柳彧看來,這太不像話了。他説,“道路不同,男女有別,防其邪僻,納諸軌度”;而現在京城百姓元宵節“盡室並孥(nú),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貴賤無差別,男女混雜地晚上出來胡鬧,這成何體統?“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實在有傷風化!“請頒行天下,並即禁斷”——請皇帝嚴令加以禁止。隋文帝竟然同意了。一個讓老百姓盡情歡樂的節日,就這樣被禁止了。

  到了隋煬帝時期,元宵節的禁令被廢止了。隋煬帝不僅允許元夕燃燈,還以朝廷出面,組織大規模的歡慶娛樂活動。《資治通鑒·隋紀》記載,元夕,都城洛陽端門街“戲場周圍五千部,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隋書·音樂志》也記載説,“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各國使節來拜年,一定要讓他們過了十五再走,留下幹什麼呢?看戲:“與端門外建國門內(隋代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名為建國門,唐代改為定鼎門,今遺址尚存——注),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晝夜都有戲可看。綿亙八里,這得多少座戲臺!史書記載説,在臺上表演歌舞的男子“殆三萬人”,多作婦人裝扮;“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這排場、這規模,前所未有。“自是每年以為常焉”——從此固定下來、形成慣例。看來,隋煬帝對弘揚元宵節是有貢獻的。

  史書對隋煬帝則持批評態度,認為他一個月“所費鉅萬”,揮霍太大了。所以到唐朝,歡度元宵節定為三天。唐朝人的《朝野僉載》裏有“燈輪下踏三日夜”的説法,説的是唐睿宗李旦(710年至712年)時代的事。張燈三夜,始於唐;張燈五夜,始於北宋。南宋,元夕張燈又延長為六夜。至明代,則延長至十夜了:從正月初八開始,止于十七日。

  北京地區的元宵狂歡始自元大都時期。白天舉行盛大遊行,前面打頭的是皇帝禦座上的白傘蓋,隨後是眾人抬著的釋迦牟尼像和關羽像,簇擁其後的是舉著各種器杖、旗幟的儀仗隊,然後是大都城三百六十所寺廟的僧侶,教坊司掌管的四百人鼓樂隊,“興和署掌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鳳司掌管的三個民族細樂隊三百二十四人,還有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首尾三十余裏,吹吹打打,邊走邊唱邊舞,繞皇城而行。這叫“遊皇城”,要遊兩天。

  白天看熱鬧,夜晚看花燈。元大都麗正門外第三橋南有一株大樹。據《析津志》記載,大都城皇宮建造之初,忽必烈問劉秉忠:大內中軸線如何確定?劉秉忠説:正對麗正門外第三橋南的一棵大樹。忽必烈同意了,於是這棵大樹被封為“獨樹將軍”,每年元宵三夕,樹身上挂滿花燈,“遠望若火龍下降”。樹周圍商販雲集,賣各種糕點、甜食的,酒肉茶湯的,“無不精備”,“遊人至此忘返”。

  明代的北京城,元夕是燈的世界。最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在東安門外,即今天的燈市口,白天為集市,夜晚放花燈。正月初八以後,街道兩旁擺滿了商棚、地攤。天色一暗,各種花燈早爭先恐後點燃,有紙燈、紗燈、絲綢燈;有百花、鳥獸、蟲魚及走馬燈。萬曆時的胡應麟在他所著的《甲乙剩言》中説:曾在燈市上看見一盞用數百枚蛋殼製作的燈,每個蛋殼都鏤有四個門,每門都有檐栱窗欞,“金碧輝煌,可謂巧絕”。燈市上有人用秫秸搭起大棚,周懸雜燈。大棚佔地兩畝,裏面的路徑曲曲折折卻有三四里長。“入者誤不得逕,即入,迷不出”,簡直是燈的迷宮,叫做:“黃河九曲燈”。

  屆時,還有猜燈謎活動。《帝京景物略》中説:“以詩隱物,幌于寺觀壁者,曰商燈。立想而漫射之,無靈蠢”——寺廟道觀的墻壁上懸挂著謎語燈,吸引人們駐足冥思苦索猜測答案,無論聰明人還是笨人,都喜歡參與。

  燈市裏還有令人目不暇接的雜技表演,有《撼東山》《海青》《十番》等器樂演奏,有少年一夜不停地擂《太平鼓》,還有施放煙火的:“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層至五。其所藏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勳戚家有集百巧為一架”,百種煙花逐個點燃,“通宵以為樂”。

  燈影之下,孩子們有玩“跳百索(跳繩)”的,有玩“摸瞎魚”和“打鬼”遊戲的,有打太平鼓的。婦女們則梳粧打扮約夥結隊走街過橋,名曰“走百病”。有首詩描繪道:“誰家閨女路旁啼?向人説住大街西。才隨姥姥橋邊過,看放花兒忽失迷。”小姑娘與家人走失,急得在路邊啼哭。多麼生動的畫面!

  這一夜,“擊太平鼓無昏曉,跳百索無稚壯,戴面具耍大頭和尚,聚觀無男女”。其熱鬧程度,可以想見。

  清朝入主北京,將燈市徙至外城,內城從此有燈無市,燈市口的燈市遂不復存在。清代震鈞的《天咫偶聞》中説:“燈市在明代為極盛之地”,“今不可問矣”。

  花會因元宵節而興旺

  在元宵這個百姓狂歡的節日裏,花會是必不可少的。

  花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臘祭。一年農事完畢,人們獻上供品以報答神明的庇祐,同時,還要用簫鼓、雜耍、歌舞、滑稽戲等來取悅神明,稱之為“賽祭”,又稱之為“社火”。花會與戲曲皆由賽祭發展而來,戲曲用歌舞,花會則靠搞笑和特技:高蹺、扛鼎、頂桿、弄丸等。

  唐代,雜技表演已出現在貴族出行的儀仗隊伍中,這就很像後世的花會了。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出行隊伍即以雜技“載竿”為前導。

  社火大規模出現在元宵節,始於北宋。《宣和遺事·前集》中,有一首描繪東京元宵盛況的詞,其中道:“金蓮萬盞,撒向天街。訝(yà)鼓通宵,華燈竟起”。訝鼓,即訝鼓戲、訝鼓舞。據《朱子語類》,訝鼓舞裏,有男子,有婦人,有僧道,各色人等無所不包,都是裝扮的。表演者大都是年輕人,臉上塗脂抹粉,裝扮成和尚、尼姑、乞丐和邋遢妓女,用種種憨狀醜態以逗人發笑。這種表演形式一直流傳至明清。

  訝鼓戲,只是各種舞隊中的一支。追憶南宋都城臨安風情的《武林舊事》一書中,有關於“舞隊”的記載,名目有七十種之多:查查鬼,賀豐年,長頭,兔吉,瞎判官,旱划船,還有喬捉蛇、喬學堂、喬宅眷……所謂“喬”,就是“假裝”的意思。這些名稱,與所扮演的人物有關,或許也有簡單的情節,主要以滑稽搞笑吸引觀眾。《水滸傳》第三十二回“宋江夜看小鰲山”記載,元宵夜,宋江到清風鎮上看花燈,見一夥人圍住一個大院門看熱鬧。“鑼聲響處,眾人喝彩。宋江看時,卻是一夥舞鮑老的”;“那跳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宋朝花會舞隊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得到朝廷的支援。據《武林舊事》記載,進入新年,“漸有大隊如四國朝、傀儡、杵歌之類,日趨於盛,其多至數十百隊。天府每夕差官點視,各給錢酒油燭,多寡有差。”——朝廷如此厚待,民間花會怎能不興旺起來?

  元宵之夜皇宮架起鰲山

  用綵燈搭起一座鰲山來,是北宋的一大創舉。宋代詞人向子(yīn)《上元詞》:“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這可不是誇大之詞。據《宣和遺事》記載,宣和六年(1124年),大內前的鰲山從冬至就開始搭建,高十六丈(約50米),寬三百六十五步(超一里半地);中間的兩根鰲柱高二十四丈(80米),上盤金龍,龍口裏點著一盞燈;中間挂一大牌,上寫八個金字:“宣和彩山與民同樂”。正月十四晚聖旨下:“宣萬姓!”頃刻間,都城上萬百姓“有似雲浪”擁至鰲山下。宋徽宗親賜美酒,百姓每人一杯。“與民同樂”真是言之不虛。三年之後,汴京淪陷,宋徽宗和他兒子宋欽宗一起做了金人的俘虜。

  金滅北宋,把汴梁城的各種匠人擄至燕京,於是,金中都的皇宮裏,元宵節也搭起了鰲山。《金史·五行志》記 載,大定二十三 年(1183年)正月十五,“廣樂園燈山焚,延及熙春殿”。廣樂園又稱南園、南苑,為金中都宮苑之一。

  元朝的大都城內,元宵節在瓊華島前高搭鰲山,有馬致遠的詞為證:“春城春宵無價,照星橋火樹銀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鰲山下。”

  明初北京城元夕,鰲山搭在午門外。《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十三年春正月壬子,北京午門災。”這場火災,是由於燈山失火引起的。《明實錄》中記載:“壬子夜,午門外燈山火,有倉卒不及避而死者。”朱棣事後對皇太子説:“上元節張燈午門,意在與民同樂,不意失火傷人。”這場火災造成多少人遇難,《實錄》未載,但是燒死了一個叫馬旺的都督同知(從一品)。馬旺原是朱棣燕王府的衛士,多年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對於他的死,朱棣“甚惜之”。從這兒以後,鰲山不再“與民同樂”。據《日下舊聞考》:上元之前,宮中“于乾清宮丹陛上安放牌坊燈,于壽皇殿安放方圓鰲山燈。牌坊自七層,鰲山至十三層”。從牌坊燈和鰲山燈搭建的位置可以看出:最為豪華的燈只為皇帝而亮;大臣也要得到皇帝的恩賜才得一見。

  清代把鰲山搭進了乾清宮。鰲山前擺滿溫室裏培植的芍藥牡丹;鰲山內放置有上萬隻蟈蟈。鮮花盛開,蟈蟈齊鳴,美其名曰“萬國來朝”。夏仁虎清宮詞描繪道:“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與幾筵平。秋蟲忽響鰲山底,相和宮嬪笑語聲。”能近鰲山的都是皇帝的近臣。

  京城百姓可以觀燈。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禮部、戶部、工部都挂燈,其中以工部的燈最為精巧。各大寺廟也有燈,什剎海周邊的寺廟善做冰燈。商家凡是店舖有廊子的,無不在燈節期間各顯其能。前門外各大布店,製作的宮燈尤其精緻。點心鋪挂的燈最有吸引力:在精巧別致的方燈上,畫有《三國》《水滸》《紅樓夢》等故事。

  民國以後,北京城元夕花燈最多、最好看、煙火放得最為絢爛的,一度是天橋的城南遊藝園,當年曾轟動九城。(宗春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昔日如何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