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深山的金代皇陵

日期:2023-01-11 09:38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藏于深山的金代皇陵
  • 藏于深山的金代皇陵

  原標題:藏于深山的金代皇陵

  除了明十三陵外,北京還有位於房山區大房山的金陵。和明十三陵一樣,金陵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陵葬有金朝17位帝王,明陵葬有明朝13位帝王。從年代來説,金陵比明十三陵早200多年,但明十三陵聞名遐邇,金陵卻鮮為人知。

金陵遺址上的漢白玉牌坊

  金陵遺址上的漢白玉牌坊岳強 攝

  佈局如同大雁展翅

  當我在京西南的大山深處找到金陵遺址時,寬闊的山間平臺上只有一位老媼在值守。平台西邊的山坡修成了臺階路,因為臺階低矮,只能邁碎步拾級而上。臺階盡頭,兀立一座漢白玉牌坊。老媼告訴我,到金陵遺址來的人,都在那裏留影。言外之意,此牌坊是這裡最搶眼的風景。

  平台北邊豎立著一塊白堊色的巨石,上面鐫刻著“九龍山”三個紅色大字。九龍山屬於大房山支脈,因為這裡的九條山脊猶如九條奔騰的巨龍而得名。九龍山又叫雲峰山,山下有座古村落——車廠村,不遠處是燕山石化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和金太宗吳乞買的恭陵,就在這座山上。

  平台東邊的山根兒下,幾塊凹凸錯落的展板呈房屋造型,上面的文字為《金陵簡介》,主要內容是: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西南的大房山麓,是金代帝王、后妃及宗室的陵墓區,經海陵王、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5世60年間營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寢,兆域達156里,分佈著17座帝陵和唯一的后妃陵——坤後陵,還有埋葬完顏宗室的“諸王兆域”。金大定29年(1189年),為奉禮山陵,設萬寧縣。明昌2年(1191年),改稱奉先縣,就是現在的房山區。

  金朝立國前的始祖以下共10位部落首領均被尊以帝號,遷葬于大房山陵:始祖葬光陵、德帝葬熙陵、安帝葬建陵、獻祖葬輝陵、昭祖葬安陵、景祖葬定陵、世祖葬永陵、肅宗葬泰陵、穆宗葬獻陵、康宗葬喬陵。在大房山金代皇陵中,九龍山太祖陵區有5座帝王陵:太祖睿陵、太宗恭陵、睿宗景陵、世宗興陵、章宗道陵。

  守在此處的老媼對我説,通往這些陵墓的路就在那幾塊展板後面,陵墓早已不復存在,山上除了荒草和枯樹,什麼也沒有。山上的情形果然如老媼所説,枯樹衰草,殘垣斷壁,一派初冬的淒涼景象。山路上有一座木橋,橋面上佈滿帶刺的鐵絲網。我繞過木橋後,看到一截兒臺階上安裝著玻璃罩,那是保護歷史遺跡的設施,旁邊還豎立著一塊文物安全責任人公示牌。下山時,我在離木橋不遠的地方找到了那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陵”石碑。儘管石碑上的字跡已經不夠清晰醒目,但我依然頗感欣慰。

  據史料記載,當初的金陵主陵區以神道為中軸線,兩側對稱佈局,由石橋、神道、石踏道、臺址(鵲臺、乳臺)、東西大殿、陵墻、陵寢等構成。漢白玉臺階的神道上刻有卷草紋,花紋鑲對工整,兩邊的欄板上刻有二龍戲珠圖案。在睿陵和恭陵兩側,依山而葬的是完顏家族的子子孫孫,佈局如同大雁展翅,形成一個大寫的“金”字。

  但如今,時過境遷,這座北京地區最早的皇陵只能靠想像完成了。

金陵遺址附近的門樓

  金陵遺址附近的門樓岳強 攝

 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金陵遺址

  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金陵遺址岳強 攝

  海陵王遷都遷陵

  金朝初期的都城在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這個傳奇王朝正是從那裏強大起來的。如今,曾經繁盛一時的上京城已蕩然無存。西元1153年,金朝的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一把大火,將上京的城池和宮殿夷為平地,因為他決意遷都燕京(今北京)。

  完顏亮殺掉堂兄金熙宗並自立為帝後,雄心勃勃,試圖一統天下。在他看來,金朝疆域不斷擴大,統治機構官員越來越多,而偏于一隅的上京水陸交通不便,物資補給困難,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他不顧女真貴族的強烈反對,執意將都城由上京遷往燕京。在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中,完顏亮當機立斷,破釜沉舟,將始祖以下十位帝王的陵墓遷移到燕京附近的大房山。與此同時,將上京會寧府放火焚燬,從而斷絕了王室及貴族的退路。此後,燕京改稱中都,金朝的統治中心由東北的白山黑水轉移到漢族聚居地區。於是,北京也成為金朝的首都。

  遷都遷陵後,完顏亮強化中央集權,實行政令統一。西元1156年,他下令廢除三省制中的中書、門下二省,僅保留尚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與此同時,廢除根據不同風俗設定的南北選任制,以詞賦開科選拔官員,完善了官吏選任機制。在地方行政上,他確定了新的政區格局,廢除了為安撫中原百姓而設立的行臺尚書省。行臺的取消,使完顏亮將河北、河南等生産最發達的中原地區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結束了權力分散的局面,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

  在此基礎上,完顏亮開始考慮滅亡南宋,統一天下。於是,他又進行了第二次遷都,將都城遷往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因為那裏離南宋更近。當時,金朝國力疲敝,民不聊生,但完顏亮一意孤行,全線出兵南宋。他的窮兵黷武造成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蕭條,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完顏亮率軍攻打南宋時,瓜州前線發生兵變,他被亂箭穿身,慘死於部將之手。

  回過頭來説遷陵。完顏亮之所以將祖墳遷移至燕京(今北京),意在使女真貴族死心塌地跟隨他遷都。與後來天壽山明陵的營建相比,大房山金陵的營建顯得過於倉促。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朝開始在大房山築陵,完顏亮親臨現場監工。所謂築陵,就是在地上挖個坑,四週砌上石頭。陵區最高處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墓——睿陵,即使這座規格最高的皇陵也沒有地宮等設施,只是在原寺廟的地基上鑿一個坑,坑內安放棺槨,上面修築寶頂。陵墓雖然簡陋,但排水系統設計巧妙。陵區後面有兩道石砌的環狀地下水渠,下雨時形成兩條小河,從而避免陵墓被山洪衝擊浸泡。

  儘管如此,金陵依然沒能存世。一是短命的金朝覆滅後,陵墓無人值守,地上部分逐漸殘破損毀。二是明朝天啟年間,後金崛起,明熹宗受術士蠱惑,認為後金興起與金陵“氣脈相關”,遂下令拆毀了金陵的地上建築。雖然清初對部分陵墓進行了修復,並且設置了守陵戶。但後來,金陵再遭損毀,守陵戶去向不明,偌大的陵區只剩斷壁殘垣。

九龍山地標石

  九龍山地標石(岳強 攝)

  興衰匆匆痕跡不顯

  在距離金陵遺址1.5公里的地方,有一條通向山裏的岔路,路口兀立一座匠心獨具的木質門樓,頂部覆蓋茅草,茅草下面是墨面金字——女真部落。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從白山黑水間的漁獵部落迅猛崛起,先滅遼,再滅北宋,大有一統天下之勢。然而,這個勇猛尚武的王朝後勁不足,僅僅存在了119年,便頹然消失在歷史的天空。

  海陵王的遷都、遷陵、搗毀上京、征伐南宋,極大地消耗了金朝國力,以致生靈涂炭,哀鴻遍野。海陵王完顏亮死於非命後,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在大臣們的建議下,他再次將都城由汴京遷回中都,並以中都為統治中心,號令天下,繼承和完善了海陵王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任用新人的同時,不計前嫌地留用海陵王時期敵視他的大臣,對非皇族的女真官員以及契丹、漢族官員亦一視同仁,唯才是舉。這種寬宏大度和任人唯賢的作風,贏得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擁戴,中央政權平穩過渡,統治階層出現了難得的和諧局面。

  與海陵王的窮兵黷武不同,金世宗致力於營造和平友好的鄰國關係。他主動與南宋議和,達成隆興和議。從此,金宋雙方確定了西起大散關,東到淮河的邊界,使金宋疆域穩定下來。此後的40年間,雙方再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金朝在和平安定中走向鼎盛,國庫充實,百姓安居樂業。金世宗的年號是大定,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作大定仁政。

  西元1190年,金章宗完顏璟繼位,改元明昌。金章宗在位期間,吸收了大量中原地區的管理理念,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經濟發達,社會空前繁榮。與此同時,危機也在醞釀。財富的充裕使女真人漸漸失去勇武善戰、吃苦耐勞的精神,朝野上下奢靡浮華,不思進取。官場腐敗和官府對民間疾苦的漠視,使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而此時,北方的蒙古騎兵迅速強大起來,他們像當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軍隊一樣,銳不可當。西元1234年,金朝最後的堡壘蔡州被蒙古與南宋聯軍合圍三個月後,城破國亡,金朝最後一個皇帝金哀宗自縊身亡。

  在我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中,金朝的迅猛輝煌和急速滅亡,令後世感慨萬端。就如同大房山的金陵,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藏于深山的金代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