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點亮金匾”看“金光穿洞”

日期:2022-12-22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冬至日“點亮金匾”看“金光穿洞”
  • 冬至日“點亮金匾”看“金光穿洞”

  原標題:冬至日“點亮金匾”看“金光穿洞”

  每年的冬至日,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會有一些難得的景色出現,在正午時分,故宮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額,會由西向東被陽光照亮,發出金色的光芒;而在黃昏時分,頤和園十七孔橋的橋洞會被金色的余暉穿過,仿佛打開了時空穿越之門。

正午時分陽光照射乾清宮示意圖

20221222_015_33124.jpg

  正午時分陽光照射乾清宮示意圖

視覺中國

  視覺中國

  冬至日太陽高度角立面示意圖

  冬至日太陽高度角立面示意圖

  金匾如何被“點亮”

  乾清宮內“正大光明”匾額在冬至日被“點亮”,與乾清宮的建築佈局、太陽高度角、金磚地面的反射、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屋檐出挑做法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

  乾清宮坐北朝南的建築佈局形式,是“點亮金匾”的重要前提。建築的長度方向與東西向平行,寬度方向與南北向平行,南立面每間房均開設隔扇門或檻窗,北立面一般只在明間開設用於出入通道的隔扇門。北京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因此我們看到,太陽自東南向升起,西南向降落,終年都是由偏南方向照射,因而建築的南立面利於採光。不僅僅乾清宮,紫禁城中軸線上所有建築的佈局方式均為坐北朝南。《周易》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可見古人對坐北朝南建築佈局方式的重視。

  冬至日的太陽高度角,是“點亮金匾”的必備條件。太陽高度角是太陽照射方向與地平面的夾角。每天正午時分,太陽處於正南方位,為陽光照射到正大光明匾額提供了良好條件。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時分的太陽高度角並不相同,就北京而言,夏至日的太陽高度角最大,約為73度;冬至日的太陽高度角最小,約為27度。在夏至日正午,由於太陽高度角過大,陽光照射到屋檐位置後,由於屋檐的阻擋,僅照射在門口,未能進入殿內,因而夏天乾清宮內並不會很熱(夏涼);在冬至日正午,由於太陽高度角很小,陽光很容易越過屋檐照射到殿內深處(冬暖),且反射到正大光明匾額位置。

  乾清宮內的金磚地面,是“點亮金匾”的另一個因素。金磚産於蘇州城北的陸慕鎮余窯村,鋪墁工藝苛刻複雜,其中包含“使灰鑽油”工序,在鋪墁完的磚面層上分3次澆築桐油:第1次在幹透的地面上刷生桐油1-2遍,第2次用麻絲搓1-2遍灰油,第3次刷1-2遍光油。澆築後的金磚地面堅固密實,光亮如鏡。冬至日正午的陽光照射在金磚地面,産生了鏡面反射,反射後的光束匯聚到“正大光明”匾額,以及下方的五條金龍位置,使其熠熠生輝。

  冬至日的正午前後,陽光由西向東依次點亮匾額的“明”“光”“大”“正”字樣,及下方的五條龍。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次序呢?從地球上看,太陽每日東升西落。冬至日這天,正午前太陽位置在乾清宮的東南側,陽光的照射方向為西北向,因而首先點亮“明”字及西邊的龍;在正午時,太陽的位置在乾清宮的正南側,陽光照射的方向為正北,“光”“大”字及下方正中間部位的龍最亮;正午後,太陽的位置在乾清宮的西南側,陽光照射的方向為東北向,因而“正”字及下方最東側的龍最亮。

  乾清宮出挑的屋檐,是“點亮金匾”的助力神器。故宮古建築屋頂檐部向外挑出,使得屋面形成優美的曲線,稱為挑檐做法。故宮古建築屋面檐口出挑的尺寸,一般為柱高的1/3左右。這不僅增加了建築的造型之美,而且有利於控制光線照射範圍,即太陽高度角較大時(夏天),進入室內的光線少;太陽高度角小時(冬天),進入室內的光線多。

  “金光穿洞”的秘密

  頤和園十七孔橋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奇觀,每年都吸引眾多游人,為什麼會形成這一美景呢?

  傍晚時分的太陽高度角,為“金光穿洞”提供了適宜的光線高度。在冬至日,太陽高度角隨着太陽的東升西落,呈現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變化過程。在不同時間段,十七孔橋處的太陽高度角近似值分別為:上午8時,4度,並逐漸增大;中午12時,27度,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天的最大值,並逐漸減小;傍晚16時,8度,陽光略高於湖水面,並繼續減小,直至太陽落到地平面以下。不難發現,黃昏時分,太陽高度角很小,陽光照射方向幾乎與湖面平行,有利於光線直接射入到橋洞內壁上,産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黃昏時分的太陽方位角,為“金光穿洞”提供了適宜的照射角度。太陽方位角,即太陽照射方位在地面投影的角度,這一角度以目標位置的正北方為起始方向,太陽的入射方向為終止方向,按照順時針方向逐漸增大。目標位置的太陽方位角與其所處的緯度、日期、時間等因素密切相關。十七孔橋所處緯度約為北緯40度,在冬至日的不同時間段,太陽方位角近似值分別為:上午8時,125度,太陽位於橋的東南側;中午12時,177度,太陽位於橋的南側;黃昏16時,即“金光穿洞”發生時刻,231度,太陽位於橋的西南側。

  十七孔橋並非完全東西向,而是東端略偏南、西端略偏北,這使得傍晚的陽光並非完全穿過橋洞,部分光線照射到了每個橋洞的東側內壁上。黃昏時段,如果站在橋的西北側,可以看到橋洞東側內壁的金光。隨着太陽方位角進一步增大,光線與橋體夾角進一步減小,照射到橋洞東側內壁的陽光量逐漸減小,最終形成陽光“穿洞”的視覺效果。

  黃昏時分陽光的散射作用,為“金光穿洞”提供了適宜的色彩來源。太陽光穿過大氣層到達地面,大氣層對陽光具有散射作用。即在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懸浮微粒的作用下,太陽光不能直線前進,而是四面八方分散射開,産生散射現象。太陽光為復色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單色光組成,其頻率依次增大、波長依次減小,波長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大氣層厚度越大,光線越容易散射。傍晚的溫度比白天低,大氣層比白天更厚,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時,會發生更加明顯的散射。

  太陽光在黃昏時分抵達十七孔橋的時候,為什麼橋洞呈現的是橙黃色的光芒呢?原來,太陽光中青、藍、紫等波長較短的光在大氣中産生了大量散射,而紅、橙、黃等波長較長的光大量抵達橋體。因此快到日落時,紅、橙、黃混合呈現金黃色,照射在橋洞中,呈現出美不勝收的“金光穿洞”效果。而且隨着夕陽西下,金光的色彩又在不斷發生變化。到日落時分,陽光穿透的大氣層厚度增加,橙、黃等單色光亦産生散射,照射到橋體的陽光以紅色光為主,橋洞呈現出“紅光穿洞”的效果。就像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登閶門閒望》中説的那樣:“閶閭城碧鋪秋草,鳥鵲橋紅帶夕陽。”

  十七孔橋的建造藝術,為“金光穿洞”提供了極佳的光線載體。從立面看,石拱橋由橋面、拱圈、橋墩等部分組成。其中,橋面為優雅的拋物線形,猶如湖面上的一道優美曲線,呈現長虹臥波的視覺效果。17個拱圈呈對稱分佈,洞口尺寸由中間向兩邊逐漸減小,産生極強的韻律感。各拱圈通過石塊的堆疊,産生側向擠壓力,不僅有力地支撐了橋面傳來的重量,並將該重量傳遞給橋墩,而且圓弧狀的拱洞産生柔和圓潤之感,凸顯拱圈的曲線之美。碩大的方形橋墩與柔美的弧形拱圈和諧一體,形成力與美的巧妙融合。不僅如此,橋體為實,橋洞為虛,金色的光芒穿過橋洞,照射在內壁上,增添了橋體如夢如幻的意境,凸顯出十七孔橋的建築之美。(周乾)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冬至日“點亮金匾”看“金光穿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