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

日期:2022-12-08 11: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
  • 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

  吳賚熙故居所在的趙堂子衚同

吳賚熙故居所在的趙堂子衚同

  近代以來東南亞華僑華人回歸祖國者眾多,他們或投資實業,或興辦教育,或投身革命,為中國近現代各項事業發展出力甚巨。北京就有不少南洋華僑在此工作生活,乃至終老於此,留下了或深或淺的歷史痕跡。

  順著朝陽門南小街南行百餘米就可向東拐入趙堂子衚同,這裡有“中國現代月季奠基人”、英國康橋大學醫學博士吳賚熙的故居。吳氏祖籍廣東潮安,生於新加坡,1906年從康橋畢業後並未行醫,1914年到中國東北,後到北京,從事過多種職業,還活躍于歐美同學會等群體。吳賚熙的興趣和重心轉向藝術文化,溫源寧形容吳氏“對自己外貌的這種漠不關心,實際是他心靈活動的外在表現,他的心靈永遠航行在陌生的海洋”,也就是“思想的海洋”與“美的海洋”。為後人所熟知的,是吳賚熙在趙堂子衚同4號宅內開闢出一個“吳家花園”,引進栽種了200多個品種的月季花,常有名流來此賞花聚會。1951年,吳賚熙去世前將月季事業託付給蔣恩鈿照料。今天,“吳家花園”已無從覓見,但吳賚熙的月季事業在蔣恩鈿手裏發揚光大,漂亮的鮮花開到了更多地方。

  回到趙堂子衚同西頭,馬路對面就是東堂子衚同。東堂子衚同南側東起第二棟矗立著的洋房,就是舊門牌55號的伍連德故居。伍連德是馬來西亞華人,在清宣統年間成功以現代醫學方法撲滅東北鼠疫,後來又致力於建設中國現代醫學事業。據其回憶錄《鼠疫鬥士》記載,他于1912年購得宅子後改建為一座兩戶相連的三層西式建築,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193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特殊年份,對於伍連德來説也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伍氏夫婦育有三子,惟有長子伍長庚長大成人。伍長庚留學歸來,子承父業,在這年6月成婚。然而長子婚後不久,與伍連德相濡以沫的夫人黃淑瓊病逝。加之國家遭難,伍連德重返南洋。1942年,留在北京的伍長庚因染結核病去世。1949年,伍連德將此宅捐獻給中華醫學會。

  此次走訪,筆者欣喜地發現伍連德故居已經完全騰退清空,露出乾淨漂亮的外觀。全國政協委員邢念增曾提出建議,用好伍連德故居,建立伍連德現代醫學紀念館。如果能夠利用這個場所建立類似的紀念館、博物館,將大大有助於公共衛生、愛國主義等主題的宣傳教育。伍連德先生倘若泉下有知,亦當足以慰懷。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存在於遂安伯衚同29號的南洋俱樂部,是一些南洋華僑中的知識分子進行聯誼社交的重要場所。雖然這個俱樂部經歷城市變遷已不復存在,但是仍可以順著這條線索來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當年俱樂部委任了四位信託人,上文提到的伍連德和吳賚熙就是其中兩位。

  俱樂部的另外兩位信託人林宗揚和林可勝都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教授。林宗揚祖籍福建海澄,生於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1916年畢業于香港大學醫學院,曾赴北京短暫工作,後又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後回中國。20世紀20年代,他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講師、副教授,從事微生物學的教研工作。20世紀30年代他升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並曾擔任教務長。林可勝是僑領林文慶的長子,生於新加坡,1920年獲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1927年被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系主任。林可勝還是中國生理學會的首任會長、《中國生理學雜誌》的首任主編,抗戰時組織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隊,奔赴前線救治傷員。

  有關南洋俱樂部的更多細節散落在各種材料裏面,今人很難為它拼湊出完整的圖景,留待進一步的挖掘研究。但華人俱樂部在當今的新加坡依然存在,有名的怡和軒俱樂部、吾廬俱樂部等都是擁有上百年曆史的華人俱樂部,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照和想像。但通過上述基本人物及資訊,已經能夠結合城市歷史地理和實地走訪考察,勾勒出南洋華僑在近代北京的活動場面。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大多出身南洋富商家庭,擁有醫學專業背景。他們在北京的生活場所、工作場所與社交場所分佈非常集中,來往極其便利,打造了一個鬆散的南洋華僑知識分子精英群體。

  他們沒有留戀優渥的物質條件,而是秉持報國的情懷和遠大的志向,不遠萬里回到祖國開拓新的事業,造福于近代中國經歷各種磨難的土地和人民。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其中既有值得銘記的歷史貢獻,也有可供弘揚的當代價值。假如能夠在伍連德故居建立相關的紀念館,那麼也應該對通過南洋俱樂部聯結起來的同時期南洋華僑在京重要人物,尤其是醫學先賢的生平事跡予以介紹展示,以紀念他們的貢獻成就,學習他們的寶貴精神。(雷環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探尋北京的南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