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熱禦道與六座行宮

日期:2022-12-08 11:2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京熱禦道與六座行宮
  • 京熱禦道與六座行宮

  皇帝經常走的道路或專為其修的路線,稱為禦道,清代的京熱禦道和沿途行宮,是隨著清帝北巡、木蘭秋獮活動逐步開闢和興建起來的。

南天門門樓建在山峰缺口處,十分有特色。 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拍攝于光緒三十二年

南天門門樓建在山峰缺口處,十分有特色。 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拍攝于光緒三十二年

  山回水轉禦道蜿蜒

  避暑山莊建成後,熱河遂成為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皇帝多會于夏季在此“坐朝理政”,接見蒙古部落首領、外國使臣等。為往來方便,清廷修建了京城至熱河的禦道,稱為京熱禦道。

  禦道按現在區域劃分可分為兩段:其一為京城至古北口段,途經如今的朝陽、海淀、順義、昌平、懷柔、密雲;其二為古北口至熱河行宮段,途經河北省承德市的灤平、雙灤、雙橋。此條禦道全長約三百公里,沿線先後修築了19處規模不等的行宮,其中密雲有6處。

  密雲自秦代就有官道,古北口更是燕山四大孔道之一,是華北通往東北、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的重要通道。清代時,密雲成為京熱禦道的必經之地。禦道在進入密雲之前,有東、西兩條線路,分別由今懷柔的鄭家莊、駙馬莊兩地進入密雲境內,在十里堡合併成一線,由西向東貫穿密雲。密雲境內的京熱禦道全長66.5公里。

  東線禦道沿用舊時驛道修整而成,也是使用較早的一條。出紫禁城經東直門,走孫侯河(今朝陽孫河)至枯柳樹,再經三家店、牛欄山、梭草、羅山至懷柔鄭家莊後進密雲。之後經過王各莊村南,向東至十里堡村南,與西線禦道會合一處。西線禦道為康熙四十六年時所修。康熙皇帝去熱河行宮時,出紫禁城經西直門,入暢春園小住後,走藺溝、湯山、南石槽、峰山口(今懷柔橋梓)一線,由懷柔城南門外至駙馬莊後進密雲,經梨園莊(原屬密雲)後,向東至十里堡村南。

  在這裡,西線禦道與東線禦道會合一處後,向東經五里井村東南至白河渡口。白河渡口設有皇帝巡幸往返搭設的浮橋,位於密雲城外西南處。出密雲城後,進入今密雲穆家峪地段,經劉家莊、沙峪溝、大石嶺,向東行約幾公里後,繼而轉向東北方向進入淺山地帶。經南穆家峪、九松山後,進入今密雲水庫淹沒區。自南省莊、北省莊至小營,過金溝水石橋後,再向東北,經朝都莊、釣魚臺,過牤牛河至陳各莊後,繼續沿東北方向前行一段後即刻轉向東,經山安口、三溪水石橋後,至石匣城。

  石匣為密雲三大古鎮之一,過石匣關帝廟後轉向北,禦道進入深山區,變得更加曲折,如今部分遺跡仍清晰可辨。禦道在經過芹菜嶺後漸轉向東北,經遙亭(今瑤亭)後轉向正北,至白河澗、黑龍潭水石橋轉向東北,至小開嶺、大開嶺轉向北行,至上店子(今上甸子)後再轉向東,至稻黃店(今下甸子)後即刻轉向東北方向。

  此後山勢漸陡,行約數裏至兩峰間的缺口處,此處酷似山門,故稱南天門。向北過南天門後,下山向東即達潮河渡口。潮河渡口也設有浮橋,位於北齊長城關口“潮河關”南側。過潮河後繼續向東,從南關經南門進入古北口山城。

  古北口山城又稱多角山城,建於明代,禦道自南門入、北門出,下坡後沿藥王廟、令公廟西側繼續向北,入河東老街。河東老街即古北口大街,曾是關內外貿易交往的重要通道。古街的北盡頭處為東山水石橋,再往北行約二里,便是古北口正關“鐵門關”。從石橋處向西過潮河可至柳林營行宮,北上出古北口可進入熱河。

  禦道線路中,自九松山村東至石匣城一段,已全部淹沒在密雲水庫中。

  劉家莊行宮與“辛酉政變”

  為了滿足皇帝喝茶、飲食、住宿、休息等需要,修築行宮成了必然。密雲境內原有清代行宮6處,為劉家莊行宮、羅家橋行宮、遙亭行宮、南天門行宮、柳林營行宮和白龍潭行宮。

  劉家莊行宮也稱密雲行宮,位於密雲城東二里的劉家莊村西北。這裡的第一處行宮建在劉家莊西北處,始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房屋共58間,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九月,康熙帝首次駐蹕。第二處行宮建在劉家莊正北處,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增建。新宮規模比舊宮大很多,宮門內分中、東、西三所,以便於皇帝、皇子及其他隨駕官員分駐。雍正時期的《密雲縣誌》記載:“四十八年又于劉家莊北姚汀莊西新建行宮二座,每座宮門內分中東西三所,共三百八十七間。”

  康熙在劉家莊行宮駐蹕58次,乾隆駐蹕96次,嘉慶駐蹕34次,道光、咸豐、同治各駐蹕1次。乾隆四十一年九月戊子日,乾隆在此辦公,“上禦行殿,勾到奉天、陜西秋審情實罪犯……”咸豐大行皇帝梓宮曾於此停留。據説護梓宮同行的顧命大臣肅順在此暫住時被拿下,即著名的“辛酉政變”。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劉家莊行宮殘破墻垣尚存,遺址在今密雲城區東部的行宮小區一帶。

  羅家橋行宮,位於密雲北省莊村東北的小營與金溝河石橋(當地又稱羅家橋)之間,始建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該地原屬省莊村域,故雍正《密雲縣誌·行宮》記為:“五十一年又于省莊新建行宮一座,共七十四間。”而在光緒《密雲縣誌·輿地全圖》中可見,該行宮坐落在小營村東、超度莊之西,並不在省莊本村。自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開始,康熙駐蹕羅家橋行宮共11次。如今羅家橋行宮遺址已淹沒于密雲水庫之中。

  遙亭行宮,位於今瑤亭村西。行宮始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也有新、舊兩座。新、舊行宮的建造時間、規模形制和房屋數量均與劉家莊新、舊行宮相同。康熙在此駐蹕55次,乾隆駐蹕94次,嘉慶駐蹕37次,道光、咸豐、同治各駐蹕1次。新行宮的遺址位於瑤亭村西部的寶貝山前,現建有90處民宅院落。行宮正門位於南宮墻中部,留痕清晰,西側位置是後來掩埋行宮石雕物件之處。東宮墻南段的東側門和西宮墻南段的西側門,仍有舊跡可尋。東南隅的“苦水井”和西南隅的“甜水井”,遺跡尚在。舊行宮的位置,大致位於寶貝山西側,在新行宮遺址西北300米處的臺地上。

  

  南天門的御書房

  南天門行宮,即南天門御書房,位於古北口城西南方4公里處的山口上,始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南天門門樓建在兩座山峰中間的缺口處,高大的門樓座上建有三間樓房,樓座一面向西南、一面向東北,中開拱形門洞,門洞上方的石門額為康熙手書的“南天門”三個大字。乾隆五年(1740年)又在西南側的臺地上,敕建觀音寺一座,寺旁的精舍有禦制匾額“攬勝軒”。皇帝每年去熱河行宮避暑及木蘭秋獮,都在此停留小憩。

  南天門御書房雖為停留小憩之所,卻是禦道上皇帝駕臨次數最多之所,乾隆還曾在這裡留下《南天門觀音寺遙望》及《攬勝軒放歌》等詩作。南天門曾于道光十九年和光緒二十年兩次重修。1933年毀於日軍炮火。

  柳林營行宮,也稱柳林營門行宮或古北口行宮,位於古北口潮河西岸的柳林營內。柳林營為軍營,建立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東西各設一門,西門上嵌有“柳林營”石匾一方。行宮建於柳林營東門內北側,為駐軍所建,又建在軍營之內,保密性高,戒備森嚴。清代庶吉士汪灝曾隨康熙北巡,在所著《隨鑾紀恩》中有以下記述:“由老王店十里,潮河關有城。又十里,駐于柳林總兵營衙署。柳林距古北口不數裏,潮河鎖抱,喬木陰濃,雖未出口已覺暑氣頓消。六月初二日駐蹕。巳刻大雨,午後晴。六月初三日駐蹕。六月初四日,柳林駕發。柳林幸二間房。三里古北口關。隨駕有太子允礽、皇長子多羅直郡王允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允禵、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祿……”

  柳林營行宮與古北口正關內段禦道只相隔一條潮河,潮河有個官渡口,皇帝往來該行宮時,軍兵搭設浮橋以渡潮河。此外,長城水門關上通道也可跨越潮河。康熙曾經駐蹕這裡十幾次,該行宮遺址位於今古北口鎮河西村東部的提督府遺址迤東。

  白龍潭行宮,距原石匣城東南9公里,位於白龍潭龍泉寺西南,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龍泉寺後續建,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行宮位於龍泉寺西南側山岩之下,與龍泉寺毗連,有“下寺”之稱,是皇帝來白龍潭神祠拈香時的休憩之所。

  這類僅作休憩用的行宮又被稱為“茶宮”。辛亥革命后帝制消亡,再無皇帝來此拈香,行宮失去作用,但白龍潭龍泉寺的香火卻更加旺盛。民國初期,白龍潭龍泉寺擴建,因寺內面積不足,故將白龍潭行宮遷移到龍潭溝谷下段的道人溪東側。遷移新建的白龍潭行宮分主、側兩院,兩院建築均為灰磚灰瓦,不施彩繪。院落西側不遠處就是泉水清澈的道人溪,上建石橋一座,目前尚存。(郭冠榮 丁宏偉)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京熱禦道與六座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