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廛鋪戶:明清北京繁華的基石

日期:2022-11-24 10:1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市廛鋪戶:明清北京繁華的基石
  • 市廛鋪戶:明清北京繁華的基石

       北京在明清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商業中心,繁盛的商貿活動為商業的經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活躍的鋪戶更是成為北京街頭一道風景,是這座城市繁華的基石。

1927年的“吳瑞春號”門前,這是一家爆竹店舖。

1927年的“吳瑞春號”門前,這是一家爆竹店舖。

  鋪戶在明代叫鋪行,據明沈榜《宛署雜記》記載:“鋪行之起,不知所始。蓋鋪居之民,各行不同,因以名之。國初悉城內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編為排甲,而以其所業所貨注之籍。”其中“鋪居之民”是指北京城市按所從事的行業佔籍、並被編入坊廂一牌—鋪體制中的城市居民,其中有不少是搞經營的鋪戶。

  關於明代北京的鋪行,據《宛署雜記》記載:明萬曆年間鋪行共有132行,包括網邊行、碾子行、炒鍋行、蒸作行、土鹼行、豆粉行、抄報行、賣筆行、荊筐行、柴草行、燒煤行、等秤行、泥罐行、裁縫行、刊字行、圖書行、打碑行、鼓吹行、抿刷行、骨簪籮圈行、毛繩行、淘洗行、箍桶行、泥塑行、媒人行、竹篩行、土工行,以及賣餅行、賣菜行、肩挑行、背負行、販易雜貨行等本小利微的行當;除此之外,還有珠寶行、典當行、布行、雜糧行等本大利厚的行當。

  早在明嘉靖年間修建北京外城前後,正陽門周圍及兩旁大街便逐漸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商業區,聚集起眾多的鋪戶。明末,市肆出現了一些比較有名的鋪戶。據清阮葵生《茶余客話》記載:“勾欄衚同何關門家布、前門橋陳內官家首飾、雙塔寺李家冠帽、東江米巷黨家鞋、大柵欄宋家靴、雙塔寺趙家慧苡酒、順承門大街劉家冷淘面、本司院劉崔家香、帝王廟前刁家丸藥,皆名著一時, 起家鉅萬。”

  到了清代,鋪戶已經不是走街串巷的小販,也不是在街肆擺設攤位的攤販,而是有了帶門面的店舖。清末待余生《燕市積弊》記載,京城鋪戶有:錢鋪、鐘錶鋪、挂貨鋪、絨線鋪、鞋鋪、藥鋪、金店、翎子鋪、首飾樓、當鋪、香貨店、嫁粧鋪、紅銅鋪、紙鋪、紙馬鋪、面鋪、香蠟鋪、米碓坊、蒸鍋鋪、裱畫鋪、漆鋪、黃酒鋪、南果鋪、切面鋪、刻字鋪、喜轎鋪、壽衣鋪等三十余類,而每一行業的鋪戶又有數十家、數百家之多。

  京城鋪戶的經營門類很多,其中錢莊票號因其獨特的經濟屬性,而成為了京城的主要行業之一,被稱為“商業中最大的買賣”。

  在北京的銀號鋪戶中,創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的正乙祠,是浙江人最早創辦的銀號,因其供奉正乙玄壇老祖所以名之,也稱銀號會館。當時正乙祠位於正陽門旁,與眾多鋪戶列肆而居,“操奇贏,權子母,以博三倍之利”。此外,還有一些兼營錢莊生意的鋪戶,位於護國寺西口路東的柳泉居,發軔於清初,已經數百年了,本來他們是開酒館的,也兼辦理存取款。由於其資本厚、信譽堅,雖存款利息不高,但人們以其殷實可靠,往往不在意利息,樂於往這裡存款。

  京城的金融業從晚清才迅速發展起來,大小銀號、錢莊生意興隆,形成了號稱四大恒的錢肆巨擘。“所謂四大恒者, 京師有名錢肆也,凡四家,其牌號皆有一恒字”,即恒和、恒利、恒源、恒裕四大錢莊。當時,京中人們以行使四大恒銀票為體面。此外,錢莊票號的匯兌業也很發達。不僅工商業及富豪大戶使用匯兌業務,而且已經深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老舍曾記載母親每月領回他的俸銀後,在街上就能隨手兌換現錢。那時,山西人開的煙鋪,和錢號銀莊一樣,也兌換銀兩,自然很是方便。

  但是,這些隨處可見的錢鋪、煙鋪往往會缺乏誠信。有的煙鋪,兼營兌換業務,並出錢帖,往往出帖多了就隨時關門,卷款溜之大吉。雖然朝廷對經營錢鋪的商人要求五家互出保結,以防止奸商關鋪潛逃,但欺詐行為仍時有發生。在《都門紀略》中就有對初來京城的人提醒:“京師錢鋪,時常關閉。客商換錢,無論錢鋪在大街小巷與門面大小、字號新舊,必須打聽錢鋪虛實。不然,今晚換銀,明日閉門逃走,所開錢帖,盡成廢紙。”

  清代北京的鋪戶中經營綢緞布匹的也很多,成為京城人們最為青睞的鋪戶之一,而這些綢緞布匹鋪戶大多是山東商人創辦經營的。

  道光年間山東昌邑一高姓商人在前門外鮮魚口街路北開設了天有信布店,同時還在大柵欄創辦了天成信,這兩個布店是北京最早經銷洋布的店舖,其經營的種類很多,有杭州産寧綢、春綢、庫綢、綺霞綢,蘇州産十兩綢、八兩綢、盛倣綢、亮花綢等,山東産綿綢、大絲綢、繭綢等,河北産高陽白布、市布、標布等,江南夏布,山東昌邑藍、白布,北京清河産毛呢,灘羊皮、水獺皮、灰鼠皮、狐皮等細毛皮貨和德國禮服呢、法蘭絨、東洋布等。其後,昌邑商人在京經營綢緞布業的越來越多。據記載,清末昌邑人在京的全部綢布商號達一百餘家,約佔北京全部綢布業商號鋪戶的三分之一,店員約有兩千人,背包行商約有五千人,包括隨從人員在內,總計有萬餘人,規模很大。

  山東章丘孟氏家族在京城開辦了祥字號綢緞莊,最早叫謙祥益,創辦於道光年間的1830年前後,地點在前門大街北口,主要經營山東土産寨子布。此後,孟家又先後在大柵欄開設了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益和祥等,其中以瑞蚨祥經營最盛。當時京城中曾流傳這樣的歌謠: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

  光緒二年(1876年)冬,綢布行業呈請農工商部議,成立商會,9名董事中,章丘孟家就佔了4位。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綢布業商會重新選舉,孟家不但當了經理,而且董事竟佔了一半。可見當時山東商人在北京綢布業的地位。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北京城內幾大繁榮的商業區常年不衰,老北京人概括為“東四、西單、鼓樓前”,在這些地方出現了一大批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明朝中期開業以製作美味醬菜而聞名的六必居;清康熙年間創辦善於提供秘方的同仁堂;咸豐年間創辦為朝廷官員製作朝靴的內聯升;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瑞蚨祥……這些老字號是北京商業發展史上的典型和明星,為北京的持續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劉永加)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市廛鋪戶:明清北京繁華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