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北京城的槳聲舟影
著名詞作家喬羽逝世,人們悼念之餘,又想起他創作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這首歌一直傳唱。歌聲伴隨着槳聲舟影,給人們留下了滿滿的回憶。這其中,不僅有北海白塔下的手划船,還有頤和園昆明湖的龍舟、什剎海的搖櫓船、昆玉河上的遊船以及大運河上的烏篷船……
2001年,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詞作者喬羽,同和平裏一小學生在公園蕩起雙槳,唱起了這首影響幾代人的歌。 吳強/攝
1999年,游客泛舟什剎海,仿佛置身江南水鄉。 徐尚林/攝
2000年,遊船在昆玉河夜航。李士炘/攝
1990年,迎亞運昆明湖杯龍舟大賽在頤和園昆明湖開賽。葉用才/攝
1961年春,北海公園碧波蕩漾,岸邊備好的手划船靜靜地等待游客的到來。 高宏/攝
蕩起雙槳留下童年記憶
1955年7月17日,《北京日報》2版
2004年5月27日,《北京日報》7版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海公園就是北京市民休閒的好去處,而暑假裏到北海公園划船更是孩子們的最愛。
據北京日報1955年7月17日2版《少先隊員們的水上聯歡會》報道,那年放暑假的第3天,北京30個中小學的370名少先隊員,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北海公園開水上聯歡會。“讓我們蕩起雙槳……”話音一落,音樂聲響起,水中的小白船排列成行,緩緩前行。在小白船之間,有一隻大畫舫,裏面坐著30名來自北京市師範學校的學生,這些未來的教師們演奏着各種樂器,為聯歡會伴奏。作曲家馬可、張文綱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孩子們的盛會,他們坐在小船上,一會兒給孩子們唱歌,一會兒又幫孩子們用力划船。孩子們也紛紛拿出自己的小口琴、橫笛、小提琴、手風琴等,展示着音樂才藝。
在那個年代,公園裏只有手划船,雖然費力,卻很幸福,尤其是在北海公園白塔下划船,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1955年,兒童影片《祖國的花朵》上映,歌詞作家喬羽為這部影片寫的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記錄了孩子們在北海公園划船的景象:“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着美麗的白塔,四週環繞着綠樹紅墻……”60多年過去,這首歌仍在傳唱,經久不衰,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半個世紀後的2004年,昔日《祖國的花朵》裏的三位小演員——趙維勤、張筠英、王玲與77歲的喬羽再次在北海相聚,他們敘舊之餘,仍不忘一起高唱《讓我們蕩起雙槳》。(2004年5月27日《北京日報》7版,《五十年前祖國花朵 六一前夕重聚北海》)
後來,北海公園有了電動船、腳踏船,但總有懷舊的游客前來尋問是否有手划船租賃。2016年,北海公園專門在西岸設立了“讓我們蕩起雙槳手劃懷舊船碼頭”,提供手划船。如今,常有不少滿頭銀發、戴着紅領巾的老人去租手划船,重溫童年的快樂。
龍舟大賽弘揚傳統文化
1988年5月7日,《北京日報》1版
2009年5月29日,《北京日報》1版
1988年龍年端午,北京龍潭公園舉辦了一場盛事——國際旅游年龍舟大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首次舉行龍舟大賽。
參加這次大賽的除四川的樂山,廣東的順德、東莞,福建的福州,湖北的沙市和北京等14個龍舟隊外,還有澳大利亞全國冠軍隊、聯邦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與中國民航公司聯隊,以及由30多個國家、不同膚色隊員組成的留學生隊等。(1988年6月13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首屆龍舟大賽開幕》)8天時間,龍舟賽共舉辦了120場,吸引了20多萬人次的中外觀眾觀看。(1988年6月20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國際旅游年龍舟大賽圓滿結束》)
從那以後,龍舟賽在北京紮下了“根”,頤和園昆明湖、延慶媯水湖、豐臺青龍湖、圓明園福海、平谷金海湖、海淀八一湖等公園湖泊,都曾舉辦過不同規模的龍舟賽。
最初,龍舟賽多為體育賽事,像1990年在頤和園昆明湖舉行的龍舟賽,就是以增強北京市民亞運意識為宗旨的龍舟大賽,為的是培養運動員的競爭意識,營造觀眾文明觀賽的氛圍。後來,龍舟賽成為國際交流的紐帶,像1994年在十三陵水庫舉辦的龍舟賽,就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2周年、增進兩國人民友誼而舉辦的。後來,龍舟賽成為北京端午文化節的重要內容,像2009年在延慶媯水公園舉行的龍舟賽,就是將體育賽事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令北京市民在奮楫爭先中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搖櫓船搖出江南水鄉意境
1998年7月19日,《北京日報》1版
2006年4月28日,《北京日報》5版
早在元朝時,什剎海水域就有船舶往來。那時,江南的運糧船可以沿通惠河一直駛到元大都城內。積水潭一帶,曾經出現過“舳艫蔽水”的景象。1998年夏天,北京衚同旅游開發了“汴梁古船走京城”項目,舊時的搖櫓船重現什剎海。
據北京日報1998年7月19日1版《搖啊搖,搖過銀錠橋》記載,什剎海出現8條木船的時候,岸邊居民都爭相跑去觀看。這些木船是按照《清明上河圖》中木船的樣子打造的,木頭原色,船寬1.7米、長7米,可載12人。船頂上有篷,船工立在船尾,搖櫓行船。游客可以從荷花市場的碼頭上船,穿過銀錠橋進入後海,登北岸游覽宋慶齡故居,然後再乘船到南岸,換乘三輪車去恭王府花園。
夜幕降臨,什剎海仍可泛舟。人們和親朋好友在船上邊吃邊欣賞二胡或琵琶小曲,那感覺好似置身江南水鄉,十分愜意。
到2006年,什剎海水域已成為北京市區最大的一塊夜航水域,遊船可以營業到午夜12時。為保證游人及船隻安全,那一年,什剎海水域的28條搖櫓船和186條自駕船全部安上了照明燈飾,令夜色下的什剎海更加流光溢彩。(2006年4月28日《北京日報》5版,《什剎海兩百遊船新添夜景燈飾》)
此後,什剎海多次圍繞“漕運歷史”舉辦文化活動,包括穀雨起航、端午櫓工競技、七月賞荷節、情侶七夕許願、中秋賞月等,到什剎海坐搖櫓船也成為一種別致的休閒方式。
乘遊船觀光京西美景
199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
2000年9月30日,《北京日報》5版
2005年4月8日,《北京日報》5版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成效明顯,很多湖泊、河道重現碧波蕩漾。1999年7月,長河和昆玉段河道率先通航。
當時,昆明湖至北展後湖、昆明湖至玉淵潭兩條通航航道全線鋪設了石堤和白色的護欄,宛若兩條綠色的飄帶鑲嵌在京西大地上。游客從玉淵潭、北展後湖乘上封閉式遊船,蕩漾在碧綠的水面上,欣賞京城美景,可直達風光秀麗的昆明湖。(1999年7月29日1版,《京城水系通航“愛祖國逛京城”啟動》)
一時間,“水上也能游北京”的消息引發京城百姓的極大熱情。通航第二天一大早,昆玉河八一湖碼頭上就人頭攢動,退休的老年人、放暑假的孩子,還有部分外地游客興致勃勃地聚攏在渡口處,40元一張單程票、70元一張往返票的價格,絲毫未減游人的熱情。上午8時、9時,兩班遊船已按時發出,可游人仍越聚越多,不到9時30分,船票已售出近百張。人們頂着驕陽、冒着酷暑,在岸邊翹首以盼。(199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起航嘍!》)
一週後,京西水道夜航開通,人們期盼已久的“水聲燈影游京城”變為現實。北京日報1999年8月7日1版《首次夜航京西水道》這樣描述:游艇離開玉淵潭碼頭,經中央電視塔,行至慈壽寺塔時,兩岸航道燈同時開啟,黃色、白色的燈光,再加船舷兩側的七彩舷燈,一齊倒映水面,在波光中輕輕地滾動,華麗而溫柔,美麗極了。
從那時起,水清岸綠的昆玉河像秦淮河、黃浦江、萊茵河、塞納河等與中外名城相伴的河流一樣,成了北京的觀光河流,很多外地游客到北京後都會慕名而來,乘遊船游覽一番。
後來,京城水系航線擴至南護城河、高碑店湖,遊船也進行了升級換代,還曾開展過水上科普等活動,成為人們消夏納涼的好去處。
大運河斷航百年再通航
2003年3月6日,《北京日報》7版
2008年7月9日,《北京日報》5版
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北京城。
昔日的大運河是一條黃金水道,然而,伴隨歷史的變遷,大運河通州段早已不復漕運功能,演變成排水河道。盛景不在,河道淤積,一度成為濁流滾滾、臭氣熏天的污水河。
進入新世紀,通州區推動運河文化産業帶建設,運河水質在多方努力治理下不斷改善、還清,沿河兩岸廣泛種草植樹,運河中出現了魚蝦,吸引來野鴨等野生水鳥。潞灣橡膠壩的修建,令大運河的北運河水深達到2.4米,具備了行船觀光條件。(2003年3月6日《北京日報》7版,《通州大運河蕩起烏篷船》)
2003年9月,斷航百年的通州區大運河再現槳聲舟影。據北京日報2003年9月12日7版《斷航百年大運河再現槳聲舟影》報道,航道全長11公里,小船、快艇、大船都有,沿途經西海子公園、月亮河花園、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奧體公園、古運河生態公園,不但可以欣賞兩岸綠樹成蔭的美景,還不時有野鴨、水鳥從蘆葦蕩裏飛出。得知這個消息後,不少人排進購船票的隊伍,爭着要成為第一批泛舟運河的人。
2008年,歷時半年打造、按照1:1比例復建的乾隆下江南所乘皇船——“安福艫”,在京杭大運河通州段下水。作為奧運火炬通州水上傳遞船隊的主船,“安福艫”與另外兩艘倣古漕舫、三艘倣古漕船,在大運河共同完成了奧運火炬北京唯一一段1800米長的水上傳遞。(2008年7月9日《北京日報》5版,《倣古皇船“安福艫”下水》)
如今,京杭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已實現通航。未來,遊船還將一路駛向下游的河北、天津地區,屆時,游客坐著遊船就可以飽覽京津冀的旖旎風光了。(文字:賈曉燕 製圖:焦劍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