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下的京華美食

日期:2022-06-21 10:0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筆尖下的京華美食
  • 筆尖下的京華美食

北京的菜肴雖沒有被列入“八大菜係”之中,而且從規模、品種上北京菜肴難成菜係,但有些美食,如風味小吃和北京特色菜是很有影響的。文人學者對北京美食的渲染和描述,讀來有滋有味,令人嚮往。古人有“食色,性也”和“民以食為天”之説,古都北京匯集的一代一代文人,勢必關注北京美食,甚至很熱愛京華美食,尤其京城的“土著”文人更不會忘懷那些心中的美食。於是留下了許多文字資料,人們可以通過他們的筆觸,了解京華美食蘊含的意趣。

《京味兒食足》崔岱遠 著

《京味兒食足》崔岱遠 著

  老舍寫作常提炸醬面

  漫步在北京街頭,可以看到挂着“老北京炸醬面”廣告招牌的飯館飯舖,而且家家都自稱是“正宗”。乍一看跟傳承了多少代似的,幾乎成了北京飲食的名片。

  其實,在老北京,炸醬面只是家常飯。昔日只有小飯攤或切面鋪才賣,至於會賢堂、東興樓、同和居這樣的大飯莊,是不經營炸醬面的。大飯莊以烹調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為主,即便提供主食,也不會讓客人吃炸醬面。如果吃麵條,也是打滷面,而不是炸醬面。

  炸醬面的醬以北京本地産的幹黃醬和豬肉丁為主,因為肉丁中有不少肥肉,做出來的醬油汪汪的,便有了炸的感覺。今天一些飯店經營的炸醬面的醬不是油炸而是炒出來的,故而吃起來乾巴巴的發“柴”,只有鹹味而無鮮味,與舊日之炸醬面的炸醬有很大區別。

  炸醬面的麵條是手捍麵或是抻面,不是拉麵、拉條子的那種麵條。幾十年前,北京的家庭主婦都有抻面的本領,所以炸醬面成為了家常便飯,家家戶戶都會做。吃炸醬面講究“菜碼”。“菜碼”有青豆、黃豆、黃瓜絲、蘿蔔絲、綠豆芽菜等,講究的家庭用掐菜,所謂掐菜就是去了根須的豆芽菜。加工掐菜是很費工夫的,一般家庭只用熱水燙過的豆芽菜。“菜碼”不是固定的,而是與季節變化有關,如在春天時,“菜碼”中就有香椿;夏天有黃瓜;而冬天則用大白菜取代黃瓜。一些平民在夏天吃炸醬面時的“菜碼”,僅為整條的黃瓜和大蒜。這樣的吃法更有風味,更顯北京人的燕趙遺風。

  炸醬面的麵條煮熟了撈出來後不過涼水,北京人稱“鍋挑”,如果過了水味道就不好了。在當年,住在小衚同大雜院的人,用大海碗撈上一碗剛出鍋的抻面,澆上“小碗幹炸”的醬,再抓上一根大黃瓜,蹲在家門口大吃一頓,被視為美事和樂事。

  老舍先生係舊京貧苦旗人出身,居京多年,因此對炸醬面情有獨鍾。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曾經談起老舍和炸醬面。他説,老舍先生生前很喜歡吃炸醬面,炸醬面製作簡單且又實惠,是他們家的家常便飯,差不多每個禮拜都要吃上一兩頓。

  老舍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平民作家,對炸醬面又頗多喜愛,自然會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如,他在小説《我這一輩子》中,寫到“我”(小説中的人物,一個老警察)被提升為警察巡長,不再當走街串巷的“臭腳巡”時,十分高興,為了慶賀自己“榮升”,就帶着女兒去“逛天橋”,“買了半斤肉,一棵白菜,今兒吃炸醬面”。

  清末民初,巡警的工資一個月有6塊銀洋左右,僅夠一家人勉強糊口,而平日的伙食也只能是窩頭、熬大白菜,很少有油腥。像“我”這樣的警察一生遵紀守法、恪盡職守、廉潔奉公的人,沒有分文“外快”,所以日子過得十分清苦、艱難,吃上一頓炸醬面就成了節日盛宴。

  在話劇《茶館》中,老掌櫃王利發為表示自己沒有衰老糊塗而且身強力壯,就説:“嗯!要是有炸醬面的話,我還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沒有!”王利發的晚年是1948年前後,那時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飯成了頭等大事。王利發已經快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故而視炸醬面為理想食物,日思夜想都惦記着能“吃上三大碗”。但是,因世道的變故,他難以圓這個夢,在貧病交加中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老舍將炸醬面寫進戲裏,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表現出他對老北京人生活的熟悉和摯愛,而且充滿着同情,閃爍出人性的光輝。

  《四世同堂》是抗戰時期老舍在四川大後方創作的長篇小説。通過祁老太爺一家“四世同堂”的悲歡離合,展示了日本帝國主義者鐵蹄下的北平市民生活。在書中,老舍多次寫到了炸醬面,如祁老太爺為了招待自家的看墳人常四爺進城,特意吩咐孫媳韻梅:“去,炸醬抻面、拿大碗!”看墳老人美美地吃了三大碗韻梅抻的面,並且“原湯化原食”,喝了一大碗煮麵的麵湯,十分愜意和高興。

  後來看墳老人又進城來看望祁老太爺,在進城時無端遭到日本兵的毒打。到了祁家之後,再也咽不下去可口的炸醬面了,因為老人覺得遭到毒打並給日本人下跪是奇恥大辱,再好的炸醬面吃在嘴裏也不是味。老人回到鄉下家中後含憤自殺,炸醬面成了他美好的回憶。

  總之,在老捨得眾多作品中,寫到炸醬面的很多,如果不是深諳北京平民生活,不喜歡炸醬面是做不到這些的。可以斷言,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二馬”、虎妞、小崔、小福子…及他住家小羊圈衚同的左鄰右舍,街裏街坊,肯定都喜歡吃炸醬面。

  旅外名家思念炸醬面

  學者崔岱遠在《京味兒食足》中稱:“炸醬面不僅體現了中餐的理念和技藝,也體現了北京人所追求的那種和諧古樸的生活,甚至還蘊含着深刻的文化和道理。”因此,一些文人青睞炸醬面就不足為奇了。老捨得老朋友、作家梁實秋是北京土著中的美食家,他在《雅舍談吃》中雲:“北京人沒有不愛吃炸醬面的”,他説,“我是從小吃炸醬面長大的。面一定是抻的,從來不用切面。後來離鄉外出,沒有廚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條面,供三四人食用沒有問題。用切面吃炸醬面,沒聽説過。四色面碼,一樣也少不得,掐菜、黃瓜絲、蘿蔔纓、芹菜末”。

  被譽為“華人談吃第一人”的唐魯孫,係老北京旗人,珍妃是他姑姑,他對炸醬面也是情有獨鍾。在他所寫的《故國情》、《酸甜苦辣鹹》中,多次提及炸醬面,並且提出了“新法炸醬面”。他寫道:“舍間在炸醬面吃膩了的時候,研究出一種新法炸醬,不用肉丁肉末,而用蝦米和雞蛋……另外一種是鹵蝦炸醬。”唐魯孫晚年居住在台北,在那兒自然難以買到六必居或天源的黃醬、甜面醬了,要吃炸醬面的他,只好用其他佐料炸醬,聊補自己的炸醬面癮了。與唐魯孫一樣,晚年生活在台北的畫家白鐵錚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兒》回憶錄中,專有一節回憶老北京的炸醬面,他認為“從前北平人做炸醬面,在小過節上,非常講究,無論色香味都各有其獨到之處”。於是,他不厭其煩地描述了老北京炸醬面的炸醬炸法及拌面的佐料,特別強調“吃麵沒有蒜,不如吃碗飯”,體會到了吃炸醬面的“真諦”,十分有趣。

  民俗學家鄧雲鄉在《燕京鄉土記》中,專門對炸醬面做過考證,他引用《京兆地理志》中的“炸醬面,京兆各縣富家多食之。旅行各鄉鎮,便飯中以此為最便”來評價炸醬面的方便,並指出“正因為是最普通的家常便飯,也就更值得人思戀了”。他認為“飯館中也有賣炸醬面出名的,那就是阜成門外路北的蝦米居”。而學者周紹良則認為當年隆福寺街的灶溫飯館的炸醬最佳,“他的‘小碗炸碗’可以説是北京市獨一無二的”。他們説的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今,北京賣炸醬面的飯館很多,他們的水準是否達到蝦米居、灶溫的水準,無人敢説和能説,但是文人筆尖下的白紙黑字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豆汁兒是“非遺”

  前段時間《北京晚報》刊登的《老北京的豆汁情緣》一文中,作者邱崇祿介紹了老北京豆汁兒的歷史、典故和軼事,很有意趣。豆汁兒是老北京最廉價的美食,説起它的故事,許多人都能講出一些。但是它還是北京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由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基金會合編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巡禮》中,有“北京豆汁食俗”一節,稱北京豆汁兒“精妙絕倫”,是北京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一,在1997年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活動中,曾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豆汁兒地位如此“顯赫”,自然逃不過文人的慧眼,報刊上就少不了“豆汁文章”了。

  因為有“不喝豆汁兒,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之説,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把喝豆汁兒視為一種享受和養生之道。幾十年前,在筆者居住的東四西大街有一郗姓老者,係滿洲旗人,年輕時當過光緒的護衛,庚子年還陪同光緒逃往西安。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老人身體異常健康,滿面紅光,牙口很好,還開有一家修腳醫館,名為妙手堂,專業修腳。他是獨身,偶有遠房子侄來照看,基本一人生活。平日他與炸醬面和豆汁兒為伴,親友做一大碗炸醬,他再煮些切面就將就了,但是一天要喝好幾次豆汁兒。他從不喝茶,每天把豆汁兒裝在暖水瓶裏保持着溫度,當作最好的飲料。1976年唐山地震時,他的妙手堂也震漏了,難以再住人,老人被接走時依然滿面紅光,笑聲朗朗,還一再説“別忘了我的豆汁兒”,死死抱住那個暖水瓶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東四。那個年代無人談及養生,但左鄰右舍都知道他有豆汁兒這個“偏方”。

  豆汁兒引起文人們的注目,學者金雲臻在《饾饤瑣憶》中專門記述:“提起北京的豆汁,真是赫赫有名”,“北京老土著,幾乎人人嗜飲豆汁。除土著外,只要在北京常住幾年的人,也會對豆汁發生好感的”。他認為幾十年前“豆汁在北京雖到處皆有,但品質卻分高低。當時北京最有名的豆汁,要數琉璃廠廠甸擺攤的張家豆汁”。不過,也有人認為最地道的豆汁兒是天橋奎二家的,他的攤兒與天橋“八大怪”之一“雲裏飛”為鄰,兩人相互幫襯,使奎二的豆汁兒譽滿京城。台灣美食家逯耀東生前多次來往於海峽兩岸,他在《肚大能容》中稱,“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兒也沒喝着,心裏老惦記着。”後來,他在北京喝了豆汁兒,並在書中引用了“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落座,適口酸鹽各一甌”的打油詩。這與1935年出版的《北京旅行指南》中張醉丐所作的豆汁一詩,異曲同工。張醉丐詩云:“一鍋豆汁味甜酸,鹹菜盛來兩大盤;此是北平熟食品,請君莫作等閒看。麻花鹹菜一肩挑,矮凳居然有幾條;放在街頭隨便賣,開鍋豆汁是商標。”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對豆汁兒的喜愛已眾所周知,另一位台灣女作家小民在《故都鄉情》中,也有同樣的情緣。她如此吟咏豆汁兒:“聽説有喝上癮的人,一天不喝都不行,寧可步行幾裏路去喝碗豆汁兒,這種人北平叫‘豆汁兒腿’。”

  老北京人梁實秋對豆汁兒更是讚不絕口,他稱“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他喜歡京城的豆汁兒,對台灣當地的豆汁另有看法。他説:“來到台灣,有朋友説有一家飯館賣豆汁兒,乃偕往一嘗。烏糟糟的兩碗端上來,倒是有一股酸餿之味觸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麥片粥,到嘴裏很難下咽。可見在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勉強不得。”梁實秋是文學家,他認為説北京豆汁,一定要稱豆汁兒。他在《雅舍美食》中,稱豆汁都是豆汁兒,可以看出他對豆汁兒的特別關注。

  文人捧紅了炒肝兒

  當年,京城街頭隨處可見賣炒肝兒的館子,炒肝兒算不上“美味佳肴”,但在北京的美食中有一號。滿族學者愛新覺羅·瀛生認為,“炒肝兒純屬祭肉的下腳料”。他在《京華紀事》中重復了這個觀點,稱“炒肝兒——祭肉的下貨”。作為一種平民美食,炒肝兒的來歷可能不止一種,作家趙敏以當年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發家史為例,認為炒肝兒是賣“折籮”剩菜的小飯舖創造出的美食。

  炒肝兒以燴豬腸為主,並非人見人愛,故而在享譽京華前有一段艱難的歷程。據《京味食記》所載,炒肝兒大紅大紫全憑文人筆尖的渲染所致。據記載,在二十世紀初,報社記者楊曼青發現以經營“白水雜碎”和“折籮”的小館會仙居營業不振,便幫助店主鼓搗出了“炒肝兒”。在楊曼青的指點下,會仙居買賣旺了,店主劉氏三兄弟還有了“炒肝劉”的商標。楊曼青是文人,不可能在廚房內操作,他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在報紙上發表有關炒肝兒的文章,免不了以炒肝兒為題胡編亂造和杜撰一些軼聞。如此大造輿論,炒肝兒想不紅都不行。頓時,京城裏不少閒人以喝炒肝兒為時尚,他們被鼓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看了楊曼青的文章。筆尖指揮了舌尖,炒肝兒“青史留名”了。

  稱讚炒肝兒的不只楊曼青,許多文人學者也將炒肝兒記錄在案。台灣作家小民説,她的父親總説“炒肝兒多好吃”,她則認為是“又犯了故鄉月亮圓的毛病”,但她也替京城炒肝兒做廣告:“大腸多,豬肝少,湯汁稠糊糊似澆面的鹵,淺咖啡色濃湯,漂着一些白色生大蒜末,也是又鮮又滑,百吃不厭。”

  有的人對炒肝兒興趣不大,但還是加以記錄,如《饾饤瑣憶》中,説炒肝兒“品質不必深究”,“喜吃的人,還是視為美味,所以到處都有……”在唐魯孫的《中國吃》一書中,“故都的早點”一節有記述:“住在前門外的人,講究早點到肉市小橋喝炒肝”,“人家炒肝賣了百十多年,永遠賣一清早,每天勾一鍋,擺在門口賣”。字裏行間表現出對老北京的懷念。周紹良老人在《齒留余香憶北京》中,有“北京炒肝店數不勝數,比較有名氣的叫‘會仙居’,創始於清同治年間,腸嫩肝多,當時有些人不嫌路遠也跑來吃”的記述。會仙居會不到仙人,但會聚了不少文人,炒肝兒不是佳饌,但文人成全了它的“美名”。

《饾饤瑣憶》金雲臻 著

《饾饤瑣憶》金雲臻 著

  名人菜豐富了美食文化

  中國飯食文化有很好的傳統,筆尖往往給舌尖開道,沒有筆尖的辛苦勞作,舌尖上的美食難以崢嶸輝煌。像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就寫於北京。據《中國飲食文化史》記載,《飲膳正要》“記錄了元朝統治者的飲食,菜肴以肉食為主,肉中又以羊肉為主,所記九十五種奇珍異饌竟有七十六種用羊肉,佔八成以上”。這為後來的美食烤全羊、燒羊肉、涮羊肉等的出現有極大的啟迪。後來出現的《隨園食單》,雖沒有提到多少具體的京味美食,但依然對餐飲有指導作用。

  歷代的文人稱頌美食佳肴,不僅是“畫餅充饑”式的精神會餐,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文人們的“老饕漫筆”一類的“飲饌摭憶”,豐富了飲食文化,也推動了美食發展。如,五四時期的文化人喜歡到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小聚,他們有的寫了文章,記了日記,多處提到店中的冬菜包子,於是來今雨軒的冬菜包子一直到今天還有許多追捧者。清末民初,北京城出現的“名人菜”也是如此。人們以名人、文人為招牌,將一些菜肴與他們掛鉤,成了“名人菜”,而宣傳“名人菜”很大一部分要靠文人手中的筆。《舊京瑣記》載:“士大夫好集於半截衚同廣和居,張文襄在京提倡最力。其著名者,為蒸山藥。曰潘魚者,出自潘炳年,曰曾魚者,創自曾侯。曰吳魚片,始自吳潤生(蘇州人,內閣侍讀,自己會烹飪)。”由於夏仁虎筆尖上的功夫,這幾道“名人菜”有些還流傳至今。民國之後,北京飯莊中出現的“胡適之魚”、“馬先生湯”及什麼“張先生豆腐”、“錢先生小炒”之類,除口碑傳揚外,不少就是舞文弄墨者的功勞,他們在小報上撰文介紹這些“名人菜”,繪聲繪色,讓人嚮往。當年的《京報》《晨報》《世界晚報》等都辟有介紹京華美食的專欄。京城裏販夫走卒中略識字者,都喜歡美食欄目。

  人們對“飲食文章”是很喜歡的,乃至出現了“專著”。像近年出版的《口福老北京》《吃主兒》《京味食足》一類的書就有一二十種。《尋味老北京》則用竹枝詞形式為京華美食“樹碑立傳”了,通過對食俗、具體食物的吟咏,給人們留下印象,頗為“解饞”。而有些在舌尖上嘗不到的消失的食物,人們可以從筆尖上認知。如消失已久的“豆渣糕”在竹枝詞中就可以尋到:“豆渣糕兒價值廉,盤中個個比鶼鶼。溫涼隨意憑君擇,灑得白糖分外甜。”對於蘇造肉,竹枝詞也有記述:“蘇造肥鮮飽老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

  筆尖為京華美食做了不少貢獻,也終於使京華美食在國內外有了一定的地位,並讓涮羊肉、北京烤鴨等譽滿全國。對京華美食執着、守候的文人們將美食融入文章中,自得其樂,幫助大家解了饞。更有意義的是,筆尖讓京華美食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讓已散失的食物食俗,如什麼“瞪眼食”“羊霜腸”“刮骨肉”“雜合菜”“半空兒”“爛肉面”等等躍然紙上,成為很好的飲食文化史料。(張雙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筆尖下的京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