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取酬必有方

日期:2022-06-07 10:34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名角取酬必有方
  • 名角取酬必有方

清光緒年間同慶班演出圖

清光緒年間同慶班演出圖

《同光十三絕》中的程長庚(中)

《同光十三絕》中的程長庚(中)

《同光十三絕》中的譚鑫培

《同光十三絕》中的譚鑫培

  這幾年,影視界的個別明星,雖説曾經名顯海內外,但偷漏國家稅款,數額巨大,動輒以億數,那麼她或他所拿的鉅額酬金又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最近又有個別“網紅”主播在直播間帶貨,不僅偷漏國家稅款,而且言過其實,以次充好,忽悠老百姓,實屬不該!雖然賺昧心錢可以缽滿盆滿,想想易經所雲:“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是趁早收手吧!

  由此社會現象,筆者聯想到昔日京劇界名角,這些德藝雙馨的大藝術家,不僅為觀眾們帶來精湛演出,在取酬方面更是有規可循,絕不虛高。一代大師的精神風範,足可為當今演藝人員樹立榜樣。

  戲份

  程班主體現君子之風

  先説三慶班有京劇鼻祖美譽的程長庚老闆。在清鹹同光年間,三慶班是京城最大的京劇班社,比如今那些影視明星工作室要大多了,而程長庚就是三慶班的班主。當時三慶班是什麼體制呢?筆者認為算是集體所有制。班裏的演職員大概分成幾等,三慶班最大的角當然是程長庚了。他是京城第一老生、三慶班班主,還是精忠廟的正會首,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劇協主席。他當了三十多年的梨園老大,但他在班中拿的錢,不是唯一的頭等,而等同於班中唱老生的盧勝奎和唱花臉的何桂山。許多戲劇書這樣描寫他:身着一襲長衫,布鞋雨傘,“慢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儼然一鄉下私塾先生。他説:“某入三慶班以來,已數十年,支援至今亦非易事,且同人依其生活着正不乏人,三慶散,則此輩謀事艱難矣”(見《清稗類鈔》)。穆辰公《伶史》載:“長庚生而英偉,常有大度,雖有伶籍,而有士君子風。歷掌三慶部,禦眾以寬,人也不忍欺之,輕財好義,能恤孤弱。伶有貧老無告者,必周以錢米”。

  那麼這位梨園第一人掙多少錢呢?當時的三慶班實行的是戲份制。程長庚每演一次戲,拿戲份四十吊。在清同治年間,銀價高漲,四十吊約折合二十五六兩銀子,假如程長庚每月演二十場,約拿五六百兩銀子,每一兩銀子折合人民幣約二百元,一個月可得一萬多元。他既低於班中的小生名家徐小香,每演一場,七十吊外加四吊車錢,幾乎戲份高過他一倍,更比不了光緒三年從上海回京參加三慶班演出的文武老生楊月樓,他接受了上海的茶園體制,不滿足固定的戲份,要求他每唱一場戲,按總收入分成,即使是一成,那收入也要比班主高多了,但程長庚為了三慶班的演出品質,也就答應了。當然,後來楊月樓接替程長庚做了班主,艱難維持三慶班十年之久,最後積勞而英年早逝,這個加成恐也早自動取消了。

  那時京戲班名伶要想多掙錢,就是參加官僚大賈家的堂會。像程長庚這樣的大角,唱三場堂會戲,拿個二三百兩銀子是沒有問題的。但程長庚定了個班規:演堂會戲,要去就整個班社去,誰也不能一個人獨去。這一規定首先包括他自己,而且嚴格執行。也就是説,要富大家富,不能一人獨富。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程長庚還曾堅定拒絕請他一個人參加的都察院的堂會,哪怕用鐵鏈把他鎖在柱子上也不改初衷。有錢不掙,為什麼?就是維護班規的嚴肅性。所以三慶班才能長壽,存在了107年。程長庚唱了一輩子戲,最後僅僅留下一所西城區百順衚同的平房,他的高貴品質永遠被人讚揚。

  包銀

  上海茶園開先風

  當時京戲班都是拿戲份,唱一場戲,拿一場錢,開始都是固定的。伶人不管上座多少,風險都是班主擔着。在大清朝,一逢帝後死了的“國喪”,便停止娛樂27個月,戲班就唱不了戲。這大夥兒的生活,都要班主來開銷,扛不住的一些班社就紛紛倒閉,而只有像三慶、四喜這樣的大班兒,在程長庚、梅巧玲等班主竭盡全力的維持下,才能扛下來。如程長庚參加後來每一場的“説白清唱”,掙了錢,他一分錢不拿來維持同仁的生活。梅巧玲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而且向他的好友時小福借錢。那位也不含糊,居然賣了房借錢給班主,把大家的吃喝解決了。所以這兩個人都被人稱為“俠伶”。也正因為此,梅巧玲當了十幾年的四喜班大班主,最後只留下北京李鐵拐斜街45號(今鐵樹斜街101號)一所小平房。梅家數代人都繼承了祖輩的厚道家風。

  清同治初年,上海開了好幾個專門演京二黃的茶園,如丹桂、丹桂軒、滿庭芳等茶園。他們從北京接來不少京劇名伶來茶園演唱,受到上海觀眾熱烈的歡迎,每天一票難求。茶園老闆見有利可贏,便不惜高價來接,先和演員講給多少錢,這叫説“公事”,一個月或一季度一結,不按場次算,這實行的就是包銀制。比如從北京去上海演出的楊月樓,丹桂茶園定的每月包銀1200兩銀子,比程長庚高多了。當然這包括給他拉弦和打鼓的人的工資“腦門錢”。茶園老闆還要有個“四管”的規矩,即對這位演員和他帶的琴、鼓、夥計等,一律管接、管送、管吃、管住。角兒從北京臨走前,還要給一筆不菲的定錢作為安家費。

  這僅僅限於從外地接來的角兒,那麼誰來配角呢?茶園或戲館子還要組織個班社,給外請的角兒當配角、助演,他們叫“坐包”或“底包”演員,包銀一般一訂就是半年、一載。外請的大角雖然待遇很優厚,但是對他的要求也很苛刻。假如定的是一個月的包銀,那麼每天都要出演,甚至有時還要黑白天,一天兩場演出。天氣惡劣,風雨無阻;即使你病了,只要不躺在床上,也要帶病演出。所以包銀制,雖然演員掙錢多,但風險也大,因此當外請的角兒平安踏上返回的路時,都是無比慶幸。

  隨着上海進一步商業化,上海邀角之風更是水漲船高。據文化學者張文瑞考證,清光緒庚子年後,名老生孫菊仙被上海天仙園邀去,月包銀三千兩,而譚鑫培這時是第三次到上海,他在天仙園的包銀是二千六百兩。以後他每到上海演出,包銀一次比一次高。

  別的角兒呢?1913年,19歲的梅蘭芳第一次隨著名汪派老生王鳳卿到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園方開出的月包銀,王鳳卿是三千二百元,梅蘭芳一千四百元,王鳳卿力爭,園方始給加到一千八百元。殊不知,梅先生以一齣文武並重的《穆柯寨》,轟動了大上海,贏得了浦江萬眾鐵桿粉絲。

  隨着時光轉瞬,京劇名角來滬的包銀一路飆升。還説梅蘭芳大師,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他在上海的包銀,一期已經升到數萬大銀,但是在日冦侵華時,他蓄鬚明志,十年堅決不為日偽演出,一分錢不掙,假如只從經濟考慮,那是丟了多少白花花銀子,但梅大師堅持民族氣節,寧可賣畫過活,也不彎腰折節,做一個硬骨頭的中國人,因而受到全體國人的崇敬。可見,錢雖好,卻有的可拿,有的卻堅決不可拿!莫丟人格,更不能違法!

  從挑班制到工資制

  名角取酬靠實力

  清末民初,京城最初開始“挑班”是伶界大王譚鑫培。他六次赴上海,受到滬上班社體制的 啟發,加之自己也有這個實力,只要他出臺,上座率百分之百,於是他挑班組建自己的戲班,除去給演職員的戲份和捐稅開銷外,賠賺都由班主承擔。和戲園採用分賬制,或二八,或三七,班社拿大頭,一般上座超過五成,那就不會賠錢。當然譚大王每演上座十二成,自然只賺不賠。但老人家也不是貪而無厭,每月只演八九場,而晚年,又多次為京、津等地受水旱災患的同胞義演,也為班中同人生活而才勉力演出,所以身後只留下宣南大外廊營一號平房一座。既無豪宅、也無豪車,後輩多是京劇藝術家,但也都過着普通人生活,故譚門七代人從藝不衰,這是良好家風家教所致。

  自譚大王后,名角基本都實行挑班制。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的京劇院團基本上都是國營體制,實行工資制,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按技藝水準給演員評級。當時標準是非常高的,文藝界共分16級,北京城內的京劇演員僅有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名旦和北京京劇團的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五大頭牌和中國京劇院的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為一級,而杜近芳、李和曾、葉盛章、張雲溪這樣棒的藝術家,當時都是二級演員。那時一級演員的工資是335元,很高了,可是這些藝術家評級之前,工資都在千元以上,政府也沒有一刀切,而是讓他們拿保留工資,他們也自覺,一降再降自己的保留工資。至改革開放,複雜的16級改成簡約的4個級別,即初級、中級、副高級和高級。而每一個級別內又分成4個檔,每個級別和小檔,差別都不很大,但又不是平均主義,有利於激勵從業者努力上進,故筆者覺得這是京劇二百年曆史最好的一頁。(張永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名角取酬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