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帖解開李公墓之謎
南口城,位於關溝古道的南端,早在北魏時期,這裡就形成了一道關隘,被稱為“夏口”。明朝永樂二年,明軍在這裡修築了“南口城”,距今已有600多年。據明代《西關志》記載,南口城是守衛居庸關的明軍營房。清代以後,逐漸形成了南口村。
在南口城東北,有一座建築規格頗高的李公墓。長久以來,該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坊間莫衷一是。直到在國家圖書館發現了一塊碑帖,這才解開李公墓之謎。
李公墓遠景
神道旁的文官石像生
神道兩旁有石像生
神道旁的石虎石像生
在古代,墓地也有身份地位之分。比如墓主身份“高貴”的話,就可以在墓前建神道,神道兩旁設石像生。“石像生”最早出現在漢代,唐宋有嚴格的規制,興盛於明代,逐漸消失於清末。根據《明會典》的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墓前才能設立“石像生”,且區別不同品級而設立。
李公墓坐北朝南,墓前為石砌神道,神道最南是三間四柱式石牌坊,牌坊下原有雕刻花朵圖案的抱鼓石,現已無存,牌坊中間梁額上刻有“御用監太監李公神道”九個字。牌坊北側是神路兩旁的石望柱,東西各一,現僅存西面一個。石望柱北側有兩組石像生,分列於神道兩側。一組是兩隻呆萌的石虎;另一組是刻有文官武將的石碑。石像生北側是一座一間兩柱式石牌坊,牌坊下面的抱鼓石已丟失,梁額南面刻有“李公之墓”,背面刻有“福如滄海,壽似崗陵”。石坊後是墓寶頂,現已經成為民居。該墓地在民國初年被盜,未見墓誌銘出土,只有地表上的石刻保存相對完好。
通過對石牌坊上的題刻,知道墓主人是“御用監太監李公”,但這位李公的姓名和來歷,以及為何死後葬於南口城內,一直都是未解的疑案。
“御用監太監”表明瞭李公的身份,是一名太監。御用監是明內廷十二監之一,設有掌印太監,下設裏外監把總、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等,掌管御前所用圍屏、擺設器具,造辦各種用具之事。明代皇帝親掌六部,設立內閣幫助處理政務,為了牽制內閣權力,皇帝會將一部分權力交給太監們掌管的內廷各監,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監閣體制。明代皇帝對外廷的政務和軍務的監督主要依靠太監,對太監十分倚重,視為心腹耳目,經常派太監直接參與軍務,有的太監首領還會被派到一些重要關隘,擔任鎮守太監,協同明軍將領鎮守關隘。
在《西關志》的記載中,從弘治初年至嘉靖十年,在居庸關先後有趙寬、王競、李嵩、姚政等五名太監擔任過居庸關的鎮守太監,在這些太監中只有李嵩姓李,但還不能認定李公墓的墓主人是李嵩,李公墓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巧合的是,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中,有一篇刻於嘉靖六年(1527)七月的《南口城凈業堂記》碑拓片,對揭開李公墓主之謎起了決定性作用。《南口城凈業堂記》碑,原在南口城東大寺後面的空地上,現已無存。據碑文記載,“南口城有一座普門禪寺,寺後是凈業堂……御用監太監李嵩鎮守居庸關十七年,平生喜做善事,崇尚佛教。伏牛山的臨濟宗大千禪師,雲游到居庸關,李嵩受禪師感化,拜其為師。請禪師在南口城普門寺擔任住持,並在寺後為禪師建凈業堂,作為禪師清修的場所。為了保障普門寺的經濟來源,李嵩又為寺院購買了菜地二十畝,糧田八十畝。”
在南口城李公墓東側約20米處有一座寺院,南口村民稱它為“東大寺”。東大寺北墻後面有數株古槐,古槐下立有一座石碑,該碑就是《南口城凈業堂記》碑。按碑文記載,普門寺北有凈業堂,可推斷石碑處是凈業堂遺址,“東大寺”即是普門寺。凈業堂是李嵩為大千禪師建造的靜修場所,普門寺是禮佛做法事的寺院。李嵩重修普門寺的事跡,在《西關志》中也有記載:“普門寺,在居庸關南十五里,本關太監李嵩立”。
“李公”原是鎮守太監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明代太監對佛教的信仰十分濃厚和普遍。崇禎時期,大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太監最信因果,信仰佛教,死後其墓必臨近寺院。”按照封建社會的習俗,太監屬於六根不全的人,死後不能葬於家族墓地,無法享受家族的香火祭祀。於是,一些有錢有勢的太監們,便想出了生前捐修寺廟,死後葬於寺院附近,以寺廟功德主的身份,享受寺廟香火祭祀的辦法。在昌平區興壽鎮上苑村的廣寧寺北側,有廣寧寺功德主尚寶監太監王彥的墓地;南口鎮花塔村和平寺西側,有和平寺功德主居庸關守備太監崔保的墓地。李公墓建在了普門寺旁,墓主就是希望死後能夠長期享受寺廟香火陪伴。修建普門寺的功德主是李嵩,因此,有理由在普門寺旁建墓的人非李嵩莫屬,李公墓的墓主是太監李嵩。
李嵩之所以選擇在南口村修寺造墳,除了為自己死後有香火陪伴做準備外,還有其他因素。李嵩在居庸關擔任鎮守太監17年,對居庸關的一草一木産生了感情,難以割捨,加之太監無家可歸,死後也不能入葬祖塋,他在自己長期任職的地方建造墳塋,也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李嵩在正德六年(1511)以御用監太監的身份擔任居庸關鎮守太監,協同都指揮僉事孫璽守衛居庸關。嘉靖三年,李嵩因年老去職,由太監姚政接任居庸關鎮守太監。李嵩退職後,沒有回到京城,而是定居在南口城。李嵩在居庸關任職期間,同另一名守將李景關係緊張。李景無後,死後其侄繼承了李景在南口城的住宅,李嵩聲稱李景住宅是官産,揚言收回充公,官司一直打到了嘉靖皇帝面前,最後由嘉靖皇帝拍板,宅院歸還李景侄子居住。
明代之時,有些鎮守太監依仗與皇帝的特殊關係,侮辱官員,剋扣軍餉,勞役兵丁,無惡不作。而李嵩待人和藹,擔任鎮守太監時,很少插手軍務,只負責後勤工作,祭祀修建寺廟,或為滿足皇帝需求而從事一些事務性工作。明武宗正德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騷擾山西大同。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想親自到大同、宣化,探聽敵軍虛實。他不想大張旗鼓,以免驚走敵軍,也怕文官集團阻攔他的行動,所以他不告知內閣大臣,偷偷帶着侍衛和貼身太監來到昌平,想出居庸關到大同。由於武宗是微服出行,沒有告知朝中大臣,違背了朝廷法度,因此,居庸關的守將孫璽和鎮守太監李嵩,在巡關御史張欽的支援下,堅守居庸關大門,不放武宗出關。後來,武宗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巡關御史張欽調往紫荊關,這才出了居庸關。武宗出關後,親貴大臣等也緊隨其後,需要居庸關的官軍傳遞資訊,用官馬馱運物資,但官馬由於使用頻繁,得不到休息,陸續累死二百多匹。按照兵部規定,騾馬死亡要由軍士賠償,由於數額巨大,軍士無力賠償,李嵩於是出面,與兵部交涉,不但免去賠補,還由兵部補充給居庸關二百多匹騾馬。李嵩此舉,獲得了駐守居庸關的明軍上下稱讚。
李嵩在普通軍士中也有極好的口碑,明軍是世襲軍戶,軍裝、武器都需要自備,軍餉不能按時發放,加之各級軍官的剋扣,所剩無幾,生活十分艱難。李嵩將一些老弱病殘的軍士寄名到自己名下管理,使他們免於軍役,這樣的軍人有206人,這些貧苦的下層軍兵紛紛感激李嵩的義舉。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李嵩在鎮守居庸關時,與居庸關守將孫璽和普通軍兵的關係十分融洽,他把身後之事安排在南口城,也是為了獲得官方和受過他恩惠的軍兵們的照顧。(高建軍)
1905年的南口城舊景 攝影:George Rose(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高建軍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