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五廠”見證北京城營建史
明代永樂年間,為了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北京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為了存儲和製造城市與宮殿建設需要的木材、磚瓦、琉璃等材料,北京曾設置了神木廠、大木廠(皇木廠)、黑窯廠、琉璃廠、臺基廠,被稱為“大五廠”。大五廠不僅為北京城的營建提供了原材料,也刻印了北京城的發展軌跡。至今這大五廠在地名上仍然有跡可循。
琉璃廠顯然是五廠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在南新華街兩側,有琉璃廠東街、琉璃廠西街。琉璃廠的作用,《大明會典》記載為“燒造磚瓦及內府器用”。琉璃廠自明初開始燒造宮廷器用,佔據了今大柵欄街道與椿樹街道的大片地域。嘉靖年間修築北京外城以後,琉璃廠變為城區,不便繼續大量燒窯,於是將窯廠遷到了今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
讓琉璃廠出名的,不單是因為這裡出産的琉璃瓦,更與清代以後琉璃廠的文化地位有關。清代順治以後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的制度,八旗居於內城,漢族官員士子居於外城。琉璃廠在外城的西部,大量官員、趕考的舉子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乾隆年間為了纂修《四庫全書》,編纂官員在琉璃廠四處求書,一時間文人薈萃的琉璃廠成了天下圖書集散地,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此同時,部分燒制內府器用的琉璃窯仍在生産,“黃碧盈目,悉成龍鳳花卉之狀”。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以後,琉璃窯廠才全部移到京西琉璃局,即今門頭溝區琉璃渠村。
東長安街南側、王府井大街對面的臺基廠大街,就是明代臺基廠所在地。按照《大明會典》記載,臺基廠用以“堆放柴薪及蘆葦”。嘉靖年間,在中城南薰坊有相鄰的臺基廠南門、紅廠衚同、臺基廠西門,澄清坊有相鄰的臺基廠北門、柴炭廠、運薪廠。這六條街道的名稱,清晰地表明瞭臺基廠的範圍及其作為柴薪基地的性質,其在明代應是堆放木柴、雜草、蘆葦的場所。“臺基”就是臺階,蘆葦柴薪易燃怕濕,因此把它們儲存在四面修了臺階的高臺之上,這應當就是臺基廠得名的緣由。清代把地名寫作同音的臺吉廠,1949年後定名為臺基廠大街,並且派生了臺基廠頭條、二條、三條等地名。
陶然亭公園西湖附近是明代大五廠之一黑窯廠的大致所在,後來衍生出黑窯廠街、黑窯廠東街、黑窯廠西裏、窯臺衚同以及另外7條由黑窯廠派生的街巷。永樂年間開始在此燒制營建北京所需的磚瓦。清康煕年間,窯廠轉為民辦後漸成街巷,乾隆年間稱為黑窯廠衚同。這一帶相對荒涼,磚瓦廠常年取土留下的眾多窯坑,導致地勢低,積水成湖,蘆葦叢生。清代有人在此修建園林,屢遭破壞後漸漸變為墳場,民國以後人口才逐漸稠密起來,黑窯廠之名一直沿用下來。
大五廠中,神木廠、大木廠名字發生了變化,但還是有跡可循。神木廠在今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與西花市大街一帶,明代是南城神木廠大街。神木廠與大木廠都是永樂年間營建北京時儲存木材的地方,按照《大明會典》記載,神木廠、大木廠功能為“堆放木植兼收葦蓆”。這些木材大多采自南方各省。《明史·食貨志》記載,永樂四年(1406年)奉命到四川採木的工部尚書宋禮報告説,一天傍晚,有數根巨木自動從山谷漂到了長江上。皇帝聽了感到神異無比,下詔把採木的這座山命名為“神木山”,並派官員到那裏建祠祭祀。從神木山砍下的木料運到北京後,儲存它們的木廠隨之叫做“神木廠”,附近形成的街道叫做“神木廠大街”。到清代乾隆年間,神木廠大街成了紙花貿易集市,街道名稱漸變為花兒市大街。
明初設的大木廠,位於今國貿橋以南的黃木廠一帶,當年是收貯皇木之地,因此亦稱皇木廠,後來又稱為黃木廠、黃木莊。明代這裡曾有一株巨木被譽為“神木”,清初這裡已有“神木廠”之稱,並逐漸取代了崇文門外神木廠的地位。《大清一統志》記載:“神木廠在廣渠門外二里許,有大木偃側於地,高可隱一人一騎,明初構宮殿遺材也。相傳其木有神,因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慕名到此,作《神木謠》一首並刻碑建亭,大大提高了城外“神木廠”的知名度。1952年北京樂器廠(即北京鋼琴廠)由西城遷到黃木廠村,已經倒塌的碑亭和具有五百多年曆史的“神木”位於廠區食堂院內。其後為擴建廠房,殘存的神木被鋸成板材,做成了八張會議桌,後來被朝陽區文保部門收藏。1985年7月,北京鋼琴廠翻建廠房時還發現了埋藏於地下的乾隆皇帝所題漢白玉《神木謠》詩碑。(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