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何時誕生了聾啞學校

日期:2022-04-14 10:1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北京何時誕生了聾啞學校
  • 北京何時誕生了聾啞學校

①聾啞學校學生做工照

①聾啞學校學生做工照

②聾啞學生紡紗照

②聾啞學生紡紗照

③聾啞學生練習理髮

③聾啞學生練習理髮

  聾啞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産物,在人類自身進化的歷程中有着巨大的社會價值。一百年前,北京就出現了聾啞學校,這在近代社會劇烈變革的情形中實屬不易。

  半工半讀育身育心

  北京(平)私立聾啞學校由杜文昌於1919年9月創立。杜文昌畢業於山東齊魯大學和煙台啟喑師範傳習所,求學期間結識了煙台啟喑學校校長梅耐德夫人,大學畢業後入該校師範科學習聾啞兒童教授法,在那裏學習和研究了5年。畢業後他隻身來到北京,懷着“負起改造聾啞兒童的艱巨責任,使殘而不廢,為社會增加有用人才”的宏偉心願,創辦了北京(平)私立聾啞學校。

  杜文昌矢志將學校辦成聾啞兒童的幸福樂園,初時借交道口夜校招生授課,隨着辦學規模的擴大漸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於1923年移於頭條衚同道濟醫院東院,並組織起了董事會,這為學校正規化和近代化創造了制度條件。1927年學校又遷至北平後海攝政王府,學校設施基本齊全,具備了一般學校應有的設施和場所。

  北京(平)私立聾啞學校提出了六點教學目標:“培養聾兒康健的身心;陶冶聾兒良好的品性;養成良好的公民習慣; 啟發聾兒科學的思想;培養聾兒互助團結、愛國愛群的精神;養成聾兒進取的決心。”

  學校在智育、體育、衛生和公民道德培養上都很重視,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全面培養,除習音、會話課為聾啞學校特色外,其他課程均按照當時公私立學校通用課程和課本進行教學。據《社會局關於奉發盲啞學校調查統計表的訓令及市立聾啞學校呈送調查表、教員履歷表的呈文》記載:“本校使用喲語注音符號教聾啞發音説話,並教以看他人之口與人對話。至於教普通課本時為使之迅速明曉起見則看口説話與身手錶情同時並用。”學校還注重學生身體素質培養,每天都要求學生上早操,並安排了武術、球類、普通游戲等體育項目。

  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在職業能力培養上也貼合當時社會的需要,設置了木工、織布、裝甲、化學、絲帶、漂染等課程。學生每週工作12小時左右,每天三餐為大米、面、小米,每桌菜肴有一葷一素,宿舍15人一間。

  “教育萬能世無棄材”

  學校的創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社會積極的評價和肯定。《生活》雜誌一篇題為《以教育力量征服自然的北平聾啞學校》的報道這樣寫道:“從前我國差不多把聾啞人完全當做廢人看待,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之下不知犧牲了多少人,現在知道啞巴的全部發音機關與常人沒有區別,只因為耳聾,不能聽見各種聲音所以無從學習説話,現在教授啞巴的方法是先教國音字母逐漸教以拼音,大概有二三年的功(工)夫,就能像普通四五歲兒童一樣能説簡單的話了,至於旁人所説的話他們不用聽,只用眼看旁人口部的形式,就能隨意回答,並無錯誤,在記者和聾啞學生問答的時候實在覺得是一個驚人的奇跡。”

  《民眾教育通訊》第三卷第十期中評價:“啞校成績最著者,要以煙台啟喑學校、北平聾啞學校、上海福啞學校。”《瘖鐸》創刊號也以圖片報道的形式介紹了私立聾啞學校的教學成果,展示了學生從事紡紗、理髮等活動時的情形。《良友》雜誌《以目代耳·啞子能言》一文也報道了私立聾啞學校的教學成果,《興華》雜誌在《北平私立聾啞學校成績》一文中感嘆:“按聾啞本有連帶的關係,該校能教啞者發音説話,聾者以目代耳視人口之啟閉與人對話。此真教育萬能世無棄材也。”

  然時局動蕩,聾啞學校條件每況愈下,艱難維持辦學。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該校於1951年改為北京第二聾啞學校,終於有了新的發展。

  兩所聾啞學校各有特色

  北平市立聾啞學校由校長吳燕生於1935年創辦。吳燕生曾在日本東京聾啞學校師範部研究科學習過兩年,1920年在瀋陽創辦遼寧聾啞職業學校,擔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遼寧聾啞職業學校停辦,吳燕生輾轉來到北平。1935年2月,市政府委託吳燕生籌備聾啞學校,7月正式成立,校址設於西斜街宏廟8號。房舍為租借,學校含教室、運動場、圖書室、辦公室、禮堂等,市政府撥付經費每月900元,其他經費由吳燕生自籌。

  和北京(平)私立聾啞學校不同的是,該校教育方法為“純口語法”,力避表情之手語法或指語法,並以“聾啞教育專用助聽器”按照各生殘存聽力授以聲音,使聾兒聽覺逐漸恢復(包括牙骨傳聲法、腦骨傳聲法及觸覺辨音法),另外還用聾啞專用玩具練習擴大肺活量。對學生力禁體罰法,以養成聾啞兒童之自治能力。在體育方面,學校遵照北平市社會局頒發的小學具體課程實施方案進行。

  學校也注重職業訓練,主要是理髮、縫紉兩種,每種10名學生,利用勞作時間授以此項技能。在職業技能培養上,市立聾啞學校遠不及私立聾啞學校,這與該校創辦時間晚,師資有限不無關係。

  學校經常組織參觀、旅行、紀念會等活動。據相關檔案記載:“六月下旬學校組織高級科畢業生至本市各著名工廠、報社參觀以廣見聞而裨新知。三月中旬赴頤和園,十月初旬赴玉泉山春秋旅行各一次,以增進身心之健康。九月十九日為本校十一周年紀念日,上午舉行游藝懇親會,招待家長來賓並請長官訓話。”

  連結

  為新中國聾啞教育奠定基礎

  上世紀以來,聾啞教育開始在全國出現,但是北京地區的兩所聾啞學校因創辦時間較長且極富特色而受到多方關注。不同於清末的殘疾人教育多由教會創辦,民國時期北京地區的兩所聾啞學校均為國人自辦並受到了政府一定的支援,從中可以看出國人對殘疾人教育有了新認識。兩所學校在教學方法上有所不同,私立學校主要以看口型模倣為主要教學方法,而公立學校則依靠先進的聽力設備輔助教學。

  聾啞學校的創辦是社會教育觀念改變的重要表現,民國時期北京地區曾受到各種新鮮教育觀念的衝擊,也成為各種教育改革的實驗場。聾啞學校的存在使得這座城市的教育設施更加全面,兩所學校的發展使得北京城市普通家庭的聾啞兒童有了上學的可能性,讓他們從所謂“無用之人”到學習技能後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改變了社會觀念,更改善了這些殘疾兒童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僅如此,這兩所學校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成為重要的教育經驗和資源,為新中國聾啞教育奠定了基礎。(作者:任超 單位: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北京何時誕生了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