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門由來
1927年初,舉行落成典禮時,照片上的門楣匾額是“和平門”,但原圖的圖片説明卻寫的是“興華門”。
1956年,北新華街南端南向,和平門北面。
護城河上新修的和平橋。
1926年,南、北新華街連通,打通和平門工程即將竣工。
1948年,琉璃廠的筆店。
和平門外到海王村公園一帶的書畫市場。
前門外的商戶怕影響生意,因此反對開和平門。
1920年代。南新華街琉璃廠海王村公園,舉辦廠甸廟會。
明清時期,北京有二十座城門,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裏九外七皇城四”。民國年間,又陸續增辟了和平門、建國門和復興門。嚴格説來,“民國三門”不算城門,因為沒有城臺、城樓,更沒有甕城,只是在城墻上打開了一個通道,算是豁口。
別看只是開個豁口,但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國,想辦成這事並不容易。拿和平門來説,從京都市政公所提出計劃到完工,竟然用了十幾年。
民國三年(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當年,就計劃以新華門為起點修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北與總統府(中南海)相連,南可直達廠甸、虎坊橋,既方便交通,又促進經濟。不過,要修通這條路,就得在南城墻根的化石橋處開門洞,這就有點難辦了。
帝制時代,溝通內外城,是皇權不能容忍的,經商辦事不是繞正陽門,就是繞宣武門。到了民國,國門早已被打開,老百姓也盼著在南城墻開門,但正陽門一帶的商人唯恐人們不繞路,影響生意,就散佈輿論説,隨意開鑿城門會致“王氣”洩露。袁世凱本人極其迷信,又在籌劃稱帝,便將此事否決了。
1918年,南、北新華街基本竣工,但由於化石橋處的城墻門洞未打通,街道未能實現貫通。陳獨秀在《北京十大特色》中批評説:“一條很好的新華街的馬路,修到城根便止住了。”
1924年底馮玉祥進京後,急於給新華街通電車的商會重提此事,馮欣然同意,交予京畿警備司令兼北京市政督辦鹿鐘麟辦理。鹿曾驅逐溥儀出宮,行動力一流,他不僅調動部隊,還親自揮鎬拆墻,在化石橋城墻處開闢了一個豁口。
豁口雖已打開,但要建設城門,還需進行設計及搭建橋梁等配套工程。1926年1月,京都市政公所重啟和平門工程,並做了詳細籌劃,關鍵的經費問題由京漢鐵路局負責,工程又進行了一年,到年底才完工。
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的兩個門洞建成了,護城河上的混凝土橋也建成了,不過,主政北京的軍閥變了,變成了“大帥”張作霖。
1927年初,舉行落成典禮時,照片上的門楣匾額是“和平門”,但圖片下的標題卻寫的是“興華門”。此後的親歷者口述也説法不一,讓這道門的命名有了多種説法。
一種流傳很廣的説法是,“和平”一詞因為有影射昭和天皇之嫌得罪了日本人,被迫改成“興華”,後來又有好事者跟“大帥”説,“興華”跟李大釗的閨女李星華諧音,張作霖剛殺害了李大釗等革命者,豈能不心虛?就改回了和平門。
不過,研究者蘇亞民通過查閱當年的《市政公告》證實,此門原本要叫“新華門”,以便與南、北新華街相銜接,但為了與中南海的新華門區別,又因為人們的厭戰情緒,改為和平門,並請書法名家華世奎刻了匾。
大門開通之際,正值北伐軍節節勝利,而北京人家門楣上多寫“中正和平”,張作霖嫌“和平”與北伐軍領袖蔣介石的“中正”之名有關聯,就改為“興華”。1928年奉軍退卻後,興華門又改回和平門,原來的匾也安放回去,直到拆除城門為止。
和平門的開闢,使南、北新華街連為一體,為京城西側添了一條與中軸線大體平行的副線,也為廠甸的繁華做出了很大貢獻。
和平門以南,元代曾在這裡開設官窯,燒制琉璃瓦,得名琉璃廠。明嘉靖年間修建外城後,官窯遷至現在的門頭溝琉璃渠,但此地仍叫琉璃廠。清代,這裡成了舉子們備考的聚居地,讀書人喜歡的古玩書肆也聚集於此。
民國六年(1917年),在琉璃廠與南新華街的交界處建起海王村公園,並開辦廠甸廟會。廠甸廟會不僅是唯一的官辦廟會,而且獨秀於林,以書籍古玩、字畫文具著稱,被稱為“文市”。新開的和平門,使“逛廠甸”更為便利,攤販也順着南新華街兩側漫無邊際地延展開來。據統計,北京當時人口尚不足200萬,但廠甸廟會半個月之內,游客便可達數十萬人次。
1958年5月,為改善北京交通,和平門的門洞拆除,形成寬70米的城墻豁口,豁口中間鋪18米寬的瀝青路面。1960年代修建地下鐵道時,和平門東西城墻被拆除,但“和平門”之稱,卻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來,從此再無更改。(師毅/文 圖片/陶然野佬 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