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探奇賞“虎景”

日期:2022-03-31 11:08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尋古探奇賞“虎景”
  • 尋古探奇賞“虎景”

春光明媚三月天,又是踏青賞景時。2022年是“虎年”,北京有兩處以“虎”而稱的著名景觀:“虎峪輝金”和“虎峰疊翠”,不但歷史悠久,且多有掌故與趣聞。虎年游“虎峪”登“虎峰”,探古跡之幽,尋名勝之奇,品異景之韻,樂在其中。

虎峪入口

虎峪入口

虎峪風光

虎峪風光

  虎峪輝金

  李自成由此智取北京城

  “虎峪輝金”為“燕(昌)平八景”之一,元明清時期已負盛名。

  虎峪溝地處昌平與延慶交界處,大致呈南北走向,長12.5公里,以自然山水為主,兩側懸崖峭壁,群峰列峙,且山石多呈虎皮斑紋狀,如眾虎盤踞,故名“虎峪”。故明代崔學履詩曰:“岩石齒齒如虎踞,林麓莽莽稀人家。嵐光襲衣渾赭色,樹影拂地鋪金花。”《長安客話》稱“虎峪,在西山口內,為天壽山白虎”,而清代《日下舊聞考》則稱“虎谷亦作虎峪”。其石壁相錯、青峰插天,素以“神嶺千峰”著稱。元代監察御史、文學家周伯琦尋游此地後,稱這裡的地形如“蒼龍左蟠拿,白虎右踞蹲”。

  虎峪峰巒疊嶂、水秀谷幽,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為歷代文人墨客尋訪之地。元至治元年(1321年)進士、禮部郎中吳師道曾慕名尋游至此,遂賦詩《留昌平四詩》,其二《虎峪淙淙泉》讚曰:“居庸古塞口,諸峰並嵯峨。左轉萬栗林,黃葉墮殘柯。路出草棘間,石溝泫微波……”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四川道監察禦吏雷宗也對這裡的景致讚譽有加:“山回青霄以虎名,深紅淺綠自分明。四圍遠近雲何翳(yì),一望高低日正晴。爽氣不教行處人,清風偏向晚來生。幾回欲借王維筆,寫出無邊勝概情。”面對虎峪綺麗之景觀,詩人感嘆道:即使把唐代大詩人王維那只筆借來,也無力對這裡的景致進行讚美與抒情。

  清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太仆寺卿陳兆侖與友人騎行於虎峪溝,北出居庸關,為這裡的景致所傾倒,遂賦《送定北軍出居庸關馬上作》:“天下九塞此雄北,過此回頭望北極。駝山虎峪雪初消,絕少丸泥唯亂石。亂石荒荒非一形,面目欹(qī)傾不可識。奇鬼側出不慚醜,困獸前奔忽回偪(bī)。”

  虎峪地處古道關溝東側,而關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抵八達嶺長城,往西北可以通延慶、懷來、宣化、張家口、內蒙古等地;南經居庸關,可達南口古鎮,向東南至昌平和北京城。

  據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欲東征北京,推翻明王朝統治,遂派軍師及探馬(偵察騎兵)探尋路線。幾日後返回,稟告闖王:“太行八陘”係八條東西橫貫之峽谷,均可東征北京,唯第八陘之“軍都陘”最宜。其地處北京城之西北,層巒疊嶂,懸崖夾峙,有虎踞龍盤之勢,溝深林密,宜於隱蔽而行,且明軍多調往京城,駐守較少。李自成與眾將協商後,決定從“軍都陘”進軍北京城。

  據傳,李自成率義軍抵達八達嶺,進入關溝,並順利通過居庸關,繼續南進,欲攻佔南口鎮,不承想在南口鎮北面遭到明軍的阻擊。幾次交戰,不得而進。情急之時,有牧羊老人獻計:説由此向東,有一條密林掩映的山路,直通虎峪村。村旁有虎峪溝,長約20餘里,沒有明軍把守,沿溝谷向南走,可繞過南口鎮,出了虎峪溝口再向東南,經太平莊、西山口,便可到皇陵(十三陵)和昌平城。謝過牧羊老人之後,李自成命百餘義軍繼續與明軍征戰,以吸引其注意力,另率大軍按老人所指引的道路,向虎峪溝進發。幾個時辰後,大軍沿虎峪溝順利到達西山口村,然後派出兩支人馬,一支直搗皇陵,一支向昌平城進攻。當日,義軍攻破昌平城,暫時休整後,自沙河向南而行,攻克北京外城,進入德勝門,隨後直奔皇城。

  虎峪溝最負盛名之景致,當屬“虎峪輝金”,為“燕平八景”之一,也稱“虎(貞)峪晴嵐”,又為“居庸八景”之一。明嘉靖年《西關志》稱:“本(居庸)關東南二十五里有山,勢若虎踞,遠映晴輝,嵐光耀日,習習谷風時出其下。”而隆慶年《昌平州志·地理志》則記為:“虎峪輝金:(昌平)州西十數裏為虎峪,下有土岡,名小金山,在西山口之內。其山崗不甚大,日午,人過山下,衣面映如金黃色。”另有無名氏詩曰:“虎谷名金山,客行初未識。日午山下過,人衣金黃色。”由此可見,中午時分,倘若暖陽斜照,小金山的色彩會更加金黃迷人。

  有學者考證:《昌平州志》中的“小金山”位於今昌平區西山口村西北,因山崗是由氧化鐵或帶氧化鐵、氧化錳等的黏土構成,土壤表面主要呈暗棕色,局部呈土黃色或紅色,在地表土層相對裸露的情況下,當正午的強烈陽光照射到山崗上,便映成金黃色,甚是耀眼,景致奇特。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率大軍親徵噶爾丹,回京途中經過居庸關,當有人告訴他附近有“虎峪輝金”奇景時,便欣然前往,此時正是艷陽高照,直射山谷,輝金耀眼,如群虎盤踞,康熙皇帝龍顏大悅:“京城百里之距有虎踞龍盤,保我大清江山永駐!”

  而今,虎峪已辟為旅游風景區,內有自然景觀30余處,仍以“虎峪輝金”為勝。

虎頭山舍利塔

虎頭山舍利塔

虎峪風光

虎峪風光

  虎峰疊翠

  陽春三月萬樹杏花競放

  “虎峰疊翠”是“八大處十二景”之一,為春日京西賞景之佳處。

  虎頭山位於石景山區北部,其主峰是一座整體山峰,雖不特別陡峭,但山峰石質骨露,峭然突起,形似氣勢勇猛的虎頭,故名“虎頭峰”,為西山中不可多得的奇景。

  “虎頭峰”之得名,源自一個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説。早年間,八大處一帶山高林密,有一隻老虎隱於山中,時常下山危害四方百姓。此事傳到20里以外的香山臥佛寺,佛祖駕祥雲來到這裡一看,果然有一隻老虎盤臥於山中。心想:惡虎盤踞山林,生靈涂炭,實在可惡。如不除掉,後患無窮。返回寺院後,便傳大雄寶殿內的彌勒尊者(十八羅漢之一,俗稱伏虎羅漢),令他到八大處伏虎除害。伏虎羅漢來到老虎出沒的山林,發現老虎正在睡大覺,便拔出寶劍,刺向老虎。誰知老虎一聲猛嘯,震徹山谷,接着縱身一跳,直撲過來。於是伏虎羅漢與它拼打起來,經過幾個時辰的惡戰,老虎氣勢大減,要奪路而逃,伏虎羅漢頓施法術,將老虎幻化成一座山嶺,那座高峰形似氣勢勇猛的虎頭,故稱“虎頭峰”,而將這座山嶺稱為“虎頭山”。

  虎頭峰為初春時節西山賞花勝地,尤以杏花知名。陽春三月踏青尋香入林,虎頭山麓萬杏齊發,花團錦簇,似瑞雪紛飛,故有“春山杏林”之美譽。民國著名旅行家田樹藩曾隱居八大處“柳溪山房”,遍游京西勝景,經日筆耕不輟。他在《西山名勝記》中對“虎峰疊翠”多有讚譽:“此處杏林不僅山上平地隨處皆有,惟山上者當春日開花時,自下望之,更入畫境。”並賦詩曰:“舉目虎頭峰,迤邐盡紅杏。春山施薄粉,望之若仙境。策杖前去尋,到來亦俄傾。千株花齊發,高下遍山嶺。林中宜久停,徘徊盡游騁。花好時無多,逢之亦何幸。風動天雨花,恍到尚書省。嘆賞不忍離,莫負此美景。白日落西山,且待明朝領。”將這裡的景致讚美得淋漓盡致,令人好不嚮往。他甚是喜愛這裡的景色,年逾七旬時,還在春日裏登上虎頭峰,盡覽“春山杏林”之美景,遂即興賦七絕一首:“虎峰賞杏艷陽天,一色成林樹萬千。落瓣紛紛飛絳雪,徘徊四顧擬神仙。”好一幅春日景象。

  《西山八大處史話》將“虎峰疊翠”之“疊翠”記為“春夏之際,虎峰下翠柏層層疊疊、蓊蓊鬱鬱、莽莽蒼蒼、生機勃勃,甚是幽雅”。“虎峰山與平坡山、盧師山三山相連,尤以虎峰頂亂石巍峨處,常現雲奔霧走,樹轉風移之像,盡顯‘翠峰雲斷’之意境。置身近觀,山間映翠湖碧波蕩漾,靈光寶塔巍峨,殿宇宏麗,古木參天,游廊迤邐,鐘聲悠悠,香煙嫋嫋,景致分外迷人。”

  明宣宗朱瞻基甚好游歷,對西山四時景致頗感興趣。據傳有一年初春時節,他巡幸八大處,但見虎峰之上杏花盛開,鳥語花香,遂攀上峰頂,舉目四望,但見滿山杏花粉如霞、白如玉,其景致勝似上林苑(漢代皇家園林)。回鑾後,即興賦詩:“山際雲開曉色,林間鳥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戶力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尋古探奇賞“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