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的舊京風景

日期:2022-03-28 09:42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的舊京風景
  •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的舊京風景

在清代的北京,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詩人,影響甚廣,她就是顧太清。清嘉慶四年(1799年)顧太清出生於北京,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她是名門之後,祖父鄂昌是清大學士鄂爾泰的侄子。

  顧太清自幼天賦高,三四歲時祖母就教她識字,六七歲時又為她專請老師教文化,專攻詩詞歌賦,填得一手好詞。後來家庭生變,給她的生活蒙上了陰影,曾任甘肅巡撫的鄂昌,在“胡中藻詩獄案”中獲罪,被賜自盡。從此,鄂家家産籍沒,家道中落,顧太清也成為罪人的後代。顧太清二十六歲時,嫁給了乾隆帝第五子榮純親王愛新覺羅·永琪之孫、貝勒奕繪,做側福晉。

  按清廷規定,皇室姻親需要呈報宗人府,為了避開罪人之後的名分,她就假借護衛顧文星之女的姓氏,又因為奕繪字子章,號太素,為了與之相配,所以取名子春,號太清,因而得名顧太清,並自署太清春、西林春。

  奕繪是滿清宗室裏頗有名氣的詩人,善詩詞,工書畫,相貌堂堂。婚後,顧太清得到了奕繪貝勒的寵愛,生有四子三女。顧太清多才多藝,且一生寫作不輟,她的文學創作涉及詩、詞、小説等。

  顧太清還與當時京師的眾多才女成立秋紅吟社,聯吟詩詞,留下了不少佳作。顧太清的詩詞,無論是咏懷、寫景,還是記游、題畫,都是在歡愉中夾雜着淒苦,明快中見沉穩,清秀中見雋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被譽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清代的李易安”。

  顧太清的詞,成就最大,為世人所讚賞,清代著名詞論家況周頤甚為欣賞她的詞,並説:“滿洲詞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這裡他將顧太清與清代滿族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相提並論,可見顧太清的詩詞成就不一般。

  顧太清長期居住北京,在她的詩詞中,可以看出當時北京的印記。因為榮親王府的寓園最初在香山腳下的將軍廟,後來搬到暢春園附近的雙橋寺,顧太清一直住在這裡,海淀的山水風光是她的最愛,這一帶的青山綠水都融入了她的詩詞中。《清詞三百首》就收錄了她的《早春怨·春夜》、《醉翁操·題雲林》、《燭影搖紅》、《江城子》等,都是描寫海淀一帶優美風光的詩詞作品。其中《浪淘沙·登香山望昆明湖》一詞中寫道:“碧瓦指離宮,樓閣飛崇。遙看草色有無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煙柳空蒙。”

  京郊其他地方的山山水水也留下了她的足跡。《往香山訪家霞仙妹作》描繪了西山的風:“春日欣人意,侵晨出郭門。東風吹宿麥,西嶺上朝暾。刺眼看新柳,留心認新村,思君何謂遠,裏數不須論。”

  在《己醜歲暮雨後同霞仙七妹游萬壽寺作》一詩中,顧太清將京郊的山山水水融於一詩,有情景交融之美:“春雨初晴後,郊原望遠峰。山高猶見雪,風定不聞鐘。竹裏禪房靜,門前溪水溶。同來大喜歡,日色滿蒼松。”

  除此之外,她的詩詞中還寫有不少老北京民俗。在《填倉二首》中,就記載了清代“填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説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民間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的細節。其詩曰:“白酒初開臘甕香,皇都景物重填倉。豐年餅大兒童喜,春社雞肥父老嘗。富貴更須知稼穡,古今原不異風光。待看好雨催春早,挑菜城南新草長……”

  通過這首詩可以看出,填倉節這天,人們享受美食的快樂之情。詩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畫,給老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民風民俗的研究資料。

  顧太清與奕繪一起生活的14年,夫婦二人經常切磋唱和,偕同出游,時人比之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管道昇與趙孟頫。顧太清的《文杏圖》(自題“燕歸梁”詞),繪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這幅畫就是他們夫婦幸福生活的寫照。那一年,她三十九歲,畫中“燕歸梁”一詞注:“自題畫杏,奕繪太清每逢春秋佳日,常相攜出游北京四郊風景名勝。”

  詞作如下:“得意東風快馬蹄,細草沙堤。幾枝豐艷照清溪,垂楊外,小橋西。寫來還恐神難似,肥和瘦,要相宜。碧紗窗下倩君題,聊記取、舊游時。”

  可惜,奕繪在40歲時英年早逝。奕繪去世後,顧太清受到府裏其他人的排擠,她只好帶着自己的子女,“移居西城養馬營,賃屋數間暫居。”顧太清在這裡度過了11年,後又隱居西山數年。

  顧太清於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去世,享年79歲。她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詩集《天游閣集》、詞集《東海漁歌》以及小説《紅樓夢影》等。其中,顧太清描繪北京風景的詩詞和繪畫,給後人留下了難得的資料。(劉永加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筆下的舊京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