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糖畫

日期:2022-03-07 10:47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畫糖畫
  • 畫糖畫

小時候每逢過春節,都要由大人帶着去逛廠甸廟會,用現在的話來説,簡直就是狂歡節。

小時候每逢過春節,都要由大人帶着去逛廠甸廟會,用現在的話來説,簡直就是狂歡節。

  廟會上,吃的、玩的、樂的應有盡有,雲集的商販中,少不了畫糖畫的攤位。一張桌子,上面擺放着一塊平整光滑潔白的大理石板,一把圓勺,一個平鐵鏟。在一個瓷筒裏放着幾十根長竹籤,旁邊還有一個盛白糖的小罐兒和一個盛水的小瓦盆兒。小桌子邊上擺一凳子,上面有個小火爐,爐上架一口銅鍋。舀上兩勺白砂糖,再倒進一點兒水,小火慢熬,一會兒糖色由白變黃,用勺子攪拌,當呈現金光燦燦的顏色時,糖漿就算熬好了。這時用勺子舀起,按顧客的要求,開始畫糖畫。

  勺子微微傾斜,糖稀拉出長長的線條,落到油光的大理石板上。只見勺子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在石板上左右晃動,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幅金黃色的糖畫就完成了。藝人用勺代筆,一條活靈靈的魚就展現在眼前,連片片魚鱗都閃着光。趁熱糖還沒凝固時,拿一根長竹籤,往糖畫上一按,用小平鏟一鏟,舉起竹籤,交到顧客手裏完活。廟會上買魚圖案的人很多,一是用料少自然就便宜些,二是這金色的魚寓意好啊,“年年有餘”,誰不想圖個好兆頭呢!

  畫糖畫的內容十分豐富,在桌腿綁着的稻草扎上,插有十二生肖圖案,有鳳凰,有象徵富貴的牡丹,有凌霜傲雪的梅花,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有古代的英雄豪傑,如張飛、關羽、驅邪避鬼的鍾馗等,應有盡有,任顧客挑選。這糖畫藝人繪畫造型能力很強,功底深厚,所以特別受孩子們歡迎,又好看,又好吃,集工藝品和食品之大成。

  畫糖畫的藝人是不打底稿直接用糖稀去畫,所有的形象都在他心中,完全是用中國傳統寫意畫的方式作畫。其造型方法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誇張、變形、圖案化,吸收了民間年畫和剪紙藝術的精華,以線條來塑造形象。線條均勻,粗細相間,又像書法藝術中的草書筆法,上下牽連,氣脈貫通,具有很強的中國傳統藝術風格。

  關於糖畫,曾有一段唐代四川籍大詩人陳子昂畫糖畫的傳説。

  提起陳子昂,就立刻會想到那首大名鼎鼎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據傳,陳子昂離開家鄉四川到長安,生活拮據,只好在街上擺攤,用自己畫糖畫的技能補貼家用,很受歡迎,生意紅火。有一天太監帶着太子在街上閒逛,看到陳子昂的糖畫,太子十分喜歡,買了帶回宮中,皇帝知道此事就把陳子昂召到宮裏當場表演,他嫺熟的技巧,畫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很得皇帝讚賞,再加上他的詩文才學,皇帝即將他官升右拾遺。當然這只是傳説,不必認真,但糖畫的確有相傳起源於四川,可以上溯到唐朝。

  清代《豎瓠補集》一書中,説明朝每到新年祭祀神靈時“熔就糖”,將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形象作為祭品,得名“糖丞相”。到了清朝,更加流行,製作技藝也愈加精妙,題材也更廣泛,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春節廟會集市上,仍有從事這門手藝的,而且圖樣花紋也在不斷創新,並已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事情。(何大齊文並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畫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