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潭三湖從何而來
水是一個城市得以營建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一個城市永葆生命活力的靈魂和命脈。相比六海的綺麗繁華,北京南城能尋到的山水佳境大概僅有陶然亭與龍潭湖兩處了。2021年底,龍潭中湖、龍潭西湖重新開放,龍潭三湖全員回歸。
龍潭湖的前塵舊事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雖無遠逾魏晉的悠長餘音,於浩繁如煙的史冊中查檢蹤跡也難免要迷失幾許。
歷史上的北京城,自元代起城市建設日臻完備,特別是城市水利設施已相當成熟先進。水利建設主要分為供水和排水兩大系統。元大都除了主乾大街兩旁的排水明渠,連衚同口往往都建有排水的溝渠。上下水的有機流轉使城市運作有條不紊。明代嘉靖中期加築外城之前,南郊僅有一條比較重要的排水溝渠。當年永樂帝在都城南郊營建天壇與山川壇(先農壇),為排水特意利用虎坊橋南下洼子水源作為起點,向東沿二壇北側開鑿了一條水渠,該渠位於二壇之北故曰“郊壇後河”。此河便是龍須溝的前身。
從這一線途經的虎坊橋、永安橋(今永安路中部)、天橋、金魚池、紅橋等諸多地名便可看出曾經有過潺潺水流的陳跡。明代中葉增築外城後,南城另辟三里河、舊溝兩條排水河,到清代這兩條排水河全部併入郊壇後河,同時改稱“龍須溝”。
明末三里河堰塞,外城排水道合為一條幹渠龍須溝,成為外城中部地段排水總匯。據清嘉慶元年(1796年)《北京溝渠圖志》載:自虎坊橋至天橋為西龍須溝,由天橋往東則為東龍須溝,其經草市、紅橋,折而東南經東四塊玉、營房,穿過太陽宮前的沼澤地,流入外城護城河。西龍須溝於1918年改為暗溝,東龍須溝作為幹渠一直保存到上世紀50年代初。由紅橋折向東南的一段河道時稱龍須溝下游,這段水流穿出城墻匯入護城河之前與城內舊有的一片池沼相匯,這就是龍須溝與日後龍潭湖的初次際會。
都門外城東南隅在歷史上曾是古高梁河故道,昔日的高梁河水奔突疾馳,留下了一大片濕漉漉的低窪河道。在嘉靖年間修外城時,因東南部地下水量豐沛,城墻不得不避水而建,以至最終的南城墻東段和東城墻南段未能筆直平順而出現了曲折,也成為整個外城城墻最不規則的一段走向。本應工筆寫下的一個“凸”字偏偏遺留一絲寫意。此外,這一帶在明時多為燒制磚瓦的窯場,由於長期取土燒磚,導致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窯坑星羅棋佈,長此以往雨水潴積加之濕地地質,逐漸形成多片葦塘池沼。龍潭之水最初便來自這些葦坑泥塘。
梁思成先生命名“龍潭湖”
龍潭東湖東臨東護城河,西接左安門內大街,所處位置本與龍須溝下游尚有距離。昔日外城東南不如西南有遼金故城的基礎和人氣,更多是農田、墳塋、磚窯與大片荒野。同為外城,右安門內市廛井然,而左安門內則是一派鄉野風光。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加築外城時,將東南部的一座潘家窯一分為二,城內的稱“裏潘家窯”,劃歸崇南坊界;城外的稱“外潘家窯”,即今之潘家園。龍潭東湖舊址包括原裏潘家窯、呂家窯、五里屯、浙慈義地、廣東新園等地。除了窯場,此地最多的是義地義園。這是全國各省到京城的貧民死後無法運回原籍的落葬地,義地如同會館一樣按省區分佈。外城東南部長期存在易澇荒地,成為設立義地的理想區域。五里屯是當地唯一的自然村落,明代業已形成,不過人口並不太多。清人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載:“左安門大街,俗稱江擦門街。左右亙四五里,皆曠地義園,外多蔬圃。”
民國時期,此地環境惡劣,尤以夏季為甚,污水橫流、腐氣沖天、蚊蠅成群、垃圾遍地。1949年後,外城東南一帶洼地的惡劣環境總算獲得重視,一場聲勢浩大的治理改造就此開啟。隨着1951年龍須溝改造完成,其下游環境問題也提上日程。1952年初,北京市衛生工程局對這片洼地進行測量、規劃和設計,根據地形與公路、鐵路的佈局,將其疏挖成三處湖面,名為東湖、中湖和西湖。當時也有另一種叫法:東湖、西湖與西小湖。龍潭三湖的格局由此奠定下來。梁思成先生因這裡與龍須溝形成首尾之勢而命名為“龍潭湖”。舊日的荒郊終於有了響亮而古雅的名字。改造後的東湖佔地49.2公頃,湖水面積19.47公頃,為三湖最大。
六萬民眾參與改造人工湖
東湖以西是中湖,夾在左安門內大街和京山鐵路之間。左安門大街不像四九城的街道直順,而是由原本郊野間的阡陌逐漸形成的一條自東南折向西北的斜路,京山鐵路恰巧是西南至東北走向,於是整個中湖大體上略呈三角形。
同東湖類似,中湖也是由零星的洼地擴建而成,這一帶原本由三義廟、雙龍庵、沈家園、賈家園、劉家窯、江西義地等組成,是最晚開展城市建設的地區,一直是城中的荒蕪角落。掩映於亂葬崗、臭水塘的是一片“滾地棚”,住着幾百戶人家,多是拉洋車、看墳地、撿破爛和逃荒要飯的窮苦百姓。
1952年6月,市政府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發動六萬多社會民眾參與此次疏浚改造,於當年11月中旬完工,將臭坑塘改造成三個人工湖。湖底高程挖至35.3米,水深約2米。中湖湖水面積11.33公頃,較東湖略小。
當年,龍潭湖的建設目標是向北海公園、中山公園看齊。為了實現山幽水碧的自然環境,之後一兩年又多次組織少先隊員在三湖湖堤植樹,進一步實施綠化。當時還流行着一首植樹歌:“小樹林,快快長,要大膽來要堅強,守衛着城市,守衛着田莊,把那兇惡的風沙阻擋。我們少先隊員把小樹種在祖國的土地上……”
疏浚後的龍潭三湖基本實現了既定目標,雖不及北海、中山一類公園秀美明麗,較之自身過往卻有着翻天覆地的改觀。不過當時的龍潭三湖除了大小空間不同外,還沒有明確的功能定位,景觀也大同小異。1957年,市政府將龍潭中湖南部開闢建立北京市龍潭植物園,後更名為北京教學植物園,成為服務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專用植物園,一直使用至今。
上世紀60年代,修建南城雨水幹線時,將其與龍潭湖接通,三湖成為南城雨水的調蓄湖泊,但也由此帶來了湖泊水質受到污染的新問題。加之經營管理不力、違法佔地增多,龍潭三湖的整體面貌日漸荒頹。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洶湧,各地招商引資熱潮澎湃。當時的崇文區政府決定利用外資加快龍潭中湖建設。彼時日本正處於房地産泡沫嚴重的時期,商人投資意願很強。於是,北京龍潭旅游開發公司與日本田中總合開發株式會社合資改造龍潭中湖,興建了大型園林式游樂場,1987年4月正式對外營業。這就是著名的北京游樂園,一開就是23年。
野趣橫生的西小湖
從曾經的西小湖這一稱呼上,就能看出龍潭西湖和東湖、中湖相比,面積最小。西湖地處鐵路線以西,湖水面積僅5.69公頃。民國時期的西湖北鄰太陽宮,南枕東四塊玉,剛好與龍須溝下游相接。
改造後的西湖成為溝通龍須溝與東湖、中湖的津梁,三湖儘管在地面上有公路、鐵路相隔,地下則鋪設管道使湖水互通相連。1957年,龍潭植物園建立時,西湖一度成為植物園的育苗園地。
同東湖、中湖相比,西湖雖小但野趣橫生。荷田柳堤,蘆花搖蕩,頗具郊外田園意境。1983年崇文區對龍潭西湖再次進行改造,第一次修建環湖甬路,挖土堆山,兩條柳堤將湖水劃分為三部分,南塘植葦,北塘種荷,中間寬闊的水面為遊船區。
西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還成了垂釣愛好者的樂園,西湖的垂綸之樂是其他兩湖所不及的。猶記當年西湖垂釣,如果全日需交費3元,半天則只需1元。湖中多鯽魚、白鰷,偶能釣上草魚。2021年下半年,龍潭西湖又一次升級改造,增加的“蜂巢”凈化裝置具有調蓄和水體凈化功能。如今這裡雜花生樹,綠柳成蔭的樸野之趣舉目可見。一湖一島二堤二亭,小而美的龍潭西湖山水,形神自足。
晚清至民國的方志筆記中,舊京外城東南一帶的名勝凡萬柳堂、拈花寺、袁督師廟、張園、法藏寺塔寥寥幾處,雖不足觀卻聊勝於無。萬柳堂和袁督師廟就在龍潭公園內,並且隨着公園不斷的鼎新革故更加為人所知。張園、法藏寺塔惜已歸於歷史塵煙不復尋,大體皆在中湖與西湖左右範圍。
歷史上龍潭公園曾有過異地復建法藏寺塔的動議,名曰“法塔夕照景區”,後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龍潭三湖的變遷可謂日新月異,北京游樂園如今華麗轉型,承載歲月印痕的摩天輪被保留下來,依舊矗立故地,成為龍潭三湖醒目地標。三湖猶如三顆明珠,不與六海爭艷,卻使南城添色,令京城增輝。(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