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雙姝 明珠天池
燕山天池白河堡水庫
入汛以來,京城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密雲水庫蓄水量達到27億立方米,創本世紀以來新高。
京城皆知密雲水庫,那是北京市的一盆凈水,鑲嵌在燕山山脈,有着“燕山明珠”的美譽。而密雲水庫的西北還有一座水庫,水面略小,作用巨大。密雲水庫充盈,有賴於那裏的不斷供給,每年輸水幾千萬立方米,十幾年來已有十幾億方,默默為燕山明珠增光添色。這就是延慶的白河堡水庫。
高峽出平湖,庫水依偎着群山,水明如鏡,清澈透底。白河堡水庫壩址海拔560米,是北京地區海拔最高的水庫,故有“燕山天池”之稱。自1970年9月開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搬遷了水庫周邊浸沒區內白河堡等10個村落,1983年建成這項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白河堡水庫攔截白河上游之水,連接潮白河、永定河、北運河三大水系,還有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密雲水庫等。這一跨流域調水樞紐,對調節京城用水、保護沿岸生態,作用至關重要。特殊時期,延慶人寧可自己不用,也要保證白河堡水庫向密雲水庫供水。
密雲水庫古時為通往京城的要道,建有石閘城堡,築造精緻,設有軍事指揮中心。白河堡水庫古時也是軍事要地,建有精良的城堡,設有重兵把守,城堡名為靖安堡(又稱靖胡堡),明代建造,因其扼守白河峽谷,俗稱白河堡。
明代延慶州永寧縣知縣李體嚴在萬曆《永寧縣誌》中記,“城築於嘉靖二十九年”,城內設有守備府。守備是較高級的軍官,建有府第,常年駐守於此,指揮這一帶的防禦。城內駐兵眾多,有“實在官軍八百八十八員名”,士兵需營房休息,城內有兵營,又有官宅府第,規模不小。
靖安堡屬於宣鎮的東路,管控着“東當東河口,西當西河口,北抵嵯頭墩,一路之極邊也。邊外六七里亂泉寺、許家衝”等重要關口,天險可憑。光緒時期的《延慶州志》還提供了詳細資訊,城堡設有南門與西門,且為磚城。這一帶的城堡多為土城,唯獨此地為磚城。外麵包磚的城墻造價不菲,但牢固結實,經得住猛烈攻擊,由此而見其軍事地位。
靖安堡於明代為軍地,軍屯亦戰亦耕,自給自足外還上繳田賦,“歲徵屯田地畝本色糧一十一石八斗一升”。至光緒七年,《延慶州志》記述了這裡的人口,靖安堡有“戶一百零九,口六百九十九。共地七頃五十畝”。山區耕地有限而人口眾多,這與明代此地駐有眾多官兵有關。城內有“東西街一”,還有眾多寺廟,“關帝廟,泰山廟,三官廟,東大寺,城隍廟在村中”,顯然,這裡是個大村落。
密雲水庫水位低時,石閘城堡露出水面。靖安堡今已浸沒在水下深處,庫水低時也看不到。白河堡水庫岩壁上有摩崖造像,三尊連排佛像,每座高約1.5米,寬約0.9米,兩尊輪廓模糊,只有右邊的佛像可以清晰看出身形和姿態。佛像上方的石壁上分佈着不規則的圓形或方形的鑿孔,留下人工痕跡,石刻佛像上方當年可能建有殿宇外檐,或許下方還有地面基礎。這處水域被當地人稱作“佛爺灣”,從佛像的服飾、雕刻風格初步判斷,石刻應為元代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的出現,印證了這裡曾是交通要道。元代崇尚佛教,京城北面的重要通道上多有摩崖石刻,諸如關溝、白馬古道等。萬曆《永寧縣誌》中記,“靖安堡在黑峪口之後”。靖安堡向北便是黑峪口山口,是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因此岩壁上才會塑出摩崖造像,護佑過往商旅游客。靖安堡也會成為商旅駐足之地。
密雲水庫北面有眾多關口城堡,建有長城;白河堡水庫北面也有關口城堡,也有長城。靖安堡沿古道向北幾裏,“東路邊垣”橫亙山巔。邊是指長城,這是明代修建的一道長城,也是通道上的關口。關口內建有東邊城堡,路邊文物保護碑上書:長城白河堡段。城堡並非正向,殘存的東墻有150米,南北略短。城堡曾駐有士兵,守住關口,為靖安堡的前沿。城內現在已辟為平整的耕地。
長城從山口處橫跨而過,埡口兩側山上能看到自然坍塌的碎石,山口處城墻斷開,修成公路,通往長城外的村子。可能因東路邊垣,村子稱“東邊村”,曾發現過匾額“東鎮河防”。村子人口不多,是很小的山村。村內有兩塊古老的硅化木,是侏羅紀的遺存,有着1.4億年的高齡。化石體積不大,樹皮、疤痕、年輪清晰可辨。這裡硅化木的發現對研究北京及華北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古樹木分佈狀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登山而上,山頂處略平,殘存着城墻碎石,現出一座不規則小堡的基礎。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山下白河和沿河古道;向西南望去,可以看到白河堡水庫大壩。遙想當年,一旦出現軍情,在這裡燃起烽火狼煙,靖安堡便能得知消息,及早做出軍事部署。
靖安堡於歲月的消磨中漸漸淡出,留下的是依河水而稱的“白河堡”。白河古稱沽水,發源於河北沽源,經赤城入延慶,河多沙,沙潔白,故名。《方輿紀要》説:“順白河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惡水深,稱為天險。”河水向東入密雲,曲曲折折,兩側山石嶙峋,一路美景,而今有着百里畫廊之美譽。明珠、天池,兩座水庫同飲一河水,同處一座山,可謂燕山雙姝。(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