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中都:初為首都 氣象萬千
868年前,1153年4月21日(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金國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金中都在大規模建設中融入了大量首都元素,宮殿金碧輝煌、雄偉瑰麗,城市景色優美,制度完善,文化繁榮。
法國武官拉貝裏拍攝的始建於金代的雙塔寺(1905年-1910年)。
金碧輝煌的天際線
我們常稱北京是五朝古都,遼代時北京稱為“南京”,也稱“燕京”,是遼國的陪都,北京真正成為首都,是在金代。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經過詳細規劃後改建而成為都城的。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下令遷都燕京,並命大臣“圖上燕城宮室制度”,“命張浩等增廣燕城”。擴建之前,還派人對北宋都城汴梁進行了詳細考察,汴梁的城市建設、規劃佈局及其華美壯麗的宮殿建築,都成為金中都的學習範本。
擴建後的金中都與遼南京相比,東、西、南三面各向外擴展了大致三里,佔地面積增大了一倍多。整個城池呈方形,周長約33里,城墻高約12米,有敵樓910座,挖壕塹三層;分大城、皇城、宮城三重結構,大城四面城垣各開三門,北城垣復增一門,共設13門,城內置62坊,前朝後市,街如棋盤。
皇城是金中都全城的中心,説到金朝的皇宮,除了正史記載外,著名詩人范成大也很有發言權,因為他曾出使金朝,進入金皇宮。南宋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西元1170年),44歲的資政殿大學士范成大率使團赴金國,他在其日記《攬轡錄》中記錄了出使金國沿途的見聞,對金中都宮闕城垣作了詳細描述——
東西廊之間,馳道甚闊,兩旁有溝,溝上植柳,兩廊屋脊皆覆以青琉璃瓦,宮闕門戶即純用之。馳道之北即端門十一間,曰應天之門,舊嘗名通天。亦井兩挾,有樓,如左右升龍之制。東西兩角樓,每樓次第攢三簷,與挾樓接,極工巧。端門之內,有左、右翔龍門,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殿,使人入左掖門,直北,循大安殿東廊後壁行,入敷德門,自側門入,又東北行直東,有殿宇,門曰東宮,墻內亭觀甚多。直北面南列三行門,中曰集英門,雲是故壽康殿母后所居。西曰會通門,自會通東小門,北入承明門,又北則昭慶門。東則集禧門,尚書省在門外。又西則有右嘉會門,四門正相對。入右嘉會門,門有樓,與左嘉會門相對,即大安殿後門之後。
范成大這大段的記載,給我們最為生動直觀的印象,就是金皇宮規劃設計整齊,建設規模宏大,殿閣氣勢恢宏,色彩金碧輝煌,這些特徵正是北京作為都城的重要元素。從此金碧輝煌成了北京的天際線。
苑囿廣布風景名勝
作為首都,金中都不僅是政治中心,同時也是風景勝地。金朝對中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苑囿建設,由此出現了一大批風景名勝。金中都園林的開發,為後來北京地區的園林佈局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都皇家苑囿的分佈,除大寧宮外,還有東苑、南苑,以及曾在園內閱兵的西苑和北苑等。還在中都西北郊建造離宮別館,今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當年都有金帝的離宮。今釣魚臺一帶,當年金章宗曾在此垂釣。金中都既有優美的自然景區,又有新建的園林建築,整個城市可謂景色秀麗、佳勝萬千。著名的燕京八景,最初就形成於金代。
金中都的美景很容易讓詩人流連忘返,留下後人傳誦的詩歌作品。范成大出使金國時不僅在日記中記載了金中都皇城的盛景,還寫了不少感懷詩:“九日朝天種落歡,也將佳節勸杯盤。苦寒不似東籬下,雪滿西山把菊看。”這首詩是他應邀到金中都郊外的西山一帶觀賞菊花,時值重陽節,卻不料忽遇天降大雪,他在雪中繼續游覽西山,回來後寫下即興詩《燕賓館》。
“寶帶香褠水府仙,黃旗彩扇九龍船。薰風十里琼華島,一派歌聲唱採蓮。”這首金代的《宮詞》描繪出北郊離宮翠荷接天、龍舟泛彩、歌聲蕩漾的一派美景。“柳外宮墻粉一圍,飛塵障面卷斜暉。瀟瀟幾點蓮塘雨,曾上詩人下直衣。”也是金代詩人描寫北苑景色的詩作。北苑位於中都城北,即今北海、中海一帶,也是遼代瑤嶼所在地。湖中有兩島,一是琼華島,二是長松島,即今團城所在地。
金中都的另一處景點——瑤池的西岸,建有蕊珠宮,其中有高大的蕊珠殿。金章宗有一次在此邀請諸臣中秋賞月,金代文學家趙沨當場作詩:“秋氣平分月正明,蕊珠宮闕對蓬瀛。巳驅急雨銷殘暑,不遣微雲點太清。”詩中對蕊珠宮與湖中的瀛洲、對岸的蓬萊宮相映成趣的景色進行了生動描述。
金章宗喜好在京郊游山玩水、巡游狩獵,他對京郊的各個景點十分熟悉,游覽後常會進行一番圈點。金章宗曾詩讚仰山寺:“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裏梵王宮。鶴驚清露三更月,虎嘯疏林萬鶴風。”仰山位於中都城西北方,即今門頭溝妙峰山南櫻桃村北,遼代山上建有寺院,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敕命重修,賜名棲隱寺,金世宗和金章宗很喜歡到棲隱寺游玩,留有題詩刻石。有了二帝的支援,這裡漸成金代佛教名寺,後又屢有興建,珠閣參差,那時即有“仰嶠叢林為燕京之最”一説。
城市管理應運而生
北京地區成為金國首都後,金朝廷不僅要發展繁榮首都的商業經濟,同時各項管理制度建設隨之跟上,使偌大的首都運轉有序,社會安定。
作為金國商業外貿中心的中都,商業得到了空前發展。金中都重要的商業中心在城北檀州街一帶和城東南新開闢的一個商業區,主要以市馬為主,也兼及市易其他貨物。由於宋金之間增設了榷場,所以南宋、西夏等國的商品,由水陸各要津源源不斷地流入中都市場,中都的市場更加繁榮興旺,很好地滿足了中都市民的生活需求。
對於中都市場的管理,金朝廷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就是“市令司”,設市令一員,正八品為長,宣宗南遷後以左右警巡使兼任,下有丞一員,下轄司吏四人,公司八人。市令司有一套嚴密的管理制度,對違法者嚴加懲處,保證了市場的正常秩序。中央政府還派出“中都都商稅務司”進行巡查和監督,不僅對市令司工作進行監督,還協同市令司加強市場管理。
對於中都社會治安的綜合整治管理,金朝廷設立了中都警巡院,下設警巡院使、警巡院副使和警巡院判官之職,他們“掌平獄訟,警察別部”,還要“警巡稽夫”。據《金史·百官志·諸京警巡院使》載:“警巡院使一員,正六品,掌平理獄訟,警察別部,總判院事。”到了金世宗即位後的大定初年,中都警巡院又分設左右兩院。顯然,隨着城市的發展,城市社會治安和民事管理任務越來越繁重了。
金中都左右警巡院是獨立的司法行政機構,專門從事平理獄訟、閱實戶口、社會治安、均平賦役等都市民事及各項行政事務,且警巡院的執法人員也都有薪酬,向職業化、專責化邁進了一大步,從而使警巡制的發展有了保障。
教育文化大發展
金中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這為教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當時北中國的文化中心。
早在金太祖時,金國就參照漢字創制了女真大字頒行;金熙宗時,又製成女真小字並頒行。到金章宗時,翻譯了《四書》《五經》等漢文化經典著作,並列為太學課程。金在中都還設立司天臺,專司天文、曆法和氣象之事,並招收生員,培養科學人才。
金設立了國子監,金中都所在的大興府,設大興府學和女真府學。金實行科舉考試,分鄉試、府試、會試和殿試四級,最高級的殿試在中都舉行,殿試的榜首為狀元。在女真學和漢學同樣得到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金世宗採納建議,設立了女真進士科,這些女真進士在金末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金代的科舉,選拔了大批政治人才,提高了各級官吏的文化素質和學識水準,促進了女真族的漢化,加速了民族融合,改變了自古文人多出南方的局面。
金中都規劃嚴整,佈局有序,環境優美,宮殿宏麗。由金中都開創的都城建築佈局先河,在元大都得到發展,明清北京更臻於至善。同時,金中都積澱並擴大了文化內涵,使北京地區的文化元素更加絢麗多彩,為今天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劉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