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西為何 多見異形塔
北京西部的門頭溝區,名山眾多,既有巍峨壯觀的百花山,又有清秀柔美的妙峰山。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奔涌流過,孕育出了獨特的永定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門頭溝古剎眾多,而作為寺廟附屬文物的古塔,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比如,在潭柘寺塔林中,留存有僧人墓塔七十五座,年代最早的建於金代。塔林歷經元、明、清三代,僧人墓塔數量逐漸增加,成為北京寺廟中現存最大最集中的塔林。門頭溝地區的古塔,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既有體型高大的密檐塔,也有簡約大方的覆缽塔;既有玲瓏剔透的漢白玉質經幢塔,又有難得一見的組合塔。
這些古塔中不乏建築精品,坐落於白瀑寺的圓正法師靈塔和仰山棲隱寺的“和尚塔”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兩座古塔形制特殊,樣式獨特,是古塔中極為少見的組合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體現了建造者和設計者的標新立異,是建築史上的創新。
白瀑寺圓正法師靈塔
白瀑寺位於雁翅鎮淤白村北八里的金城山下,寺院坐北朝南,該寺建於唐代,在大雄寶殿西側現存有一座金代古塔,名為圓正法師靈塔。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正公法師靈塔銘》記載,正公大師法名圓正,俗姓曹,於遼鹹雍三年(1067)出生,後拜當州崇仙寺僧人為師父,十五歲具戒始習律,後又聽華嚴大經。遼壽昌年間,正公大師來到金城山,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於是感嘆道:“此勝景可見佛寺”。正公大師決定留下來,在此修行。
遼乾統初年(1101),昌平、玉河、礬山、懷來四縣的僧眾集資共建佛寺,從此白瀑寺逐漸發展成當地一大名寺。金天會十一年,圓正大師突感不適,後病情加重,天會十二年(1134)圓寂。圓正法師的一生,生活節儉,對於金銀財物,功名利祿,視其為草芥,對弟子卻極為嚴格,因此深受敬重。圓正法師圓寂後,僧眾分建二塔供奉其真身舍利。一為靈骨塔,在院外墳山之上,今已無存;一為舍利塔,在院內西面。如今現存的圓正法師靈塔,正是當年的舍利塔。
這座塔,坐北朝南,《大金燕京宛平縣金城山白瀑院正公法師靈塔記》中記載為圓正法師舍利塔。這是一座由密檐式塔和覆缽式塔相結合的組合式六角形磚塔,屬於罕見的組合式塔。塔基部分為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每個面上,各開有兩個佛龕,龕洞內原供有佛像,現佛像已殘毀。塔座的上方為三層仰蓮花瓣,將塔身托在中心。
另外,正面塔門的東南、西南兩面上,原各有一石碑,現僅存東南面石碑一塊。在第一層塔身的六個轉角處,雕有經幢式小塔。按照建造佛塔的等級,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可在塔身轉角處雕刻經幢式小塔。
門頭溝另外一座造型特殊的組合塔,位於仰山棲隱寺塔院內的“仰山第七代公□和尚之塔”(俗稱“和尚塔”),它位於仰山棲隱寺遺址上。
仰山棲隱寺“和尚塔”
據元代趙孟頫撰寫的《仰山棲隱寺滿禪師道行碑》雲:“謹按棲隱寺始建於遼,至師為二十六代……”可知仰山寺在遼代已有。然而,部分文獻又有仰山棲隱寺創建於唐代和金代的不同説法。
比如,《門頭溝文物志》中記載:唐朝末年,溈仰宗北傳幽州,其門徒在西山創建山院。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寺院《鑄鐘碑》稱該寺名為“幽州幽都縣仰山院”。
如今,在通向仰山的山道旁,發現了多處摩崖石刻,碑文是雕刻在粗糙的石壁上,雖然有些字已經風化缺損,但多數字體還是可以辨別出來。該摩崖石刻為重修仰山寺時所刻,石刻提到在《古仰山寺碑記》中,曾記載仰山寺創建自唐朝。摩崖石刻刻於清光緒年間,對於考證仰山寺創建於唐代説提供了重要線索。
而關於仰山棲隱寺創建於金代説,記載較多。現棲隱寺東院,留存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仰山棲隱寺重修碑》,這通碑是明代天順年間所立,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創始於金時,金之諸主屢嘗臨幸”,也就是説這塊碑明確記載了該寺創建於金代。
《日下舊聞考》《帝京景物略》《康熙宛平縣誌》以及《宛署雜記》等書籍都記載棲隱寺為金代所建。如今仰山棲隱寺的確切創建時間仍有待考證。
一座深山中的古寺廟,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創建年代,而且文獻和碑刻能相互印證,其中的故事值得深入研究。
棲隱寺內原建築早已毀壞殆盡,近幾年,寺廟建築正在逐步恢復之中。寺外的一圈高大圍墻為該寺的原有建築,仔細觀察,圍墻是用遼金時期的勾紋方磚層層壘砌。進入仰山寺後,遍地可見類似的勾紋方磚。
仰山棲隱寺真正迎來輝煌時代,應是金代。據《長安客話》載,金章宗曾經到此一游,並寫有“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裏梵王宮”的詩句。
據《門頭溝文物志》載: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賜寺額為“仰山大棲隱禪寺”。1180年,金世宗重建,至此,仰山寺達到歷史上最繁盛時期。
在仰山棲隱寺的北面山下,是該寺最大的塔院,這是仰山寺歷代高僧長眠之地,原有各式墓塔近八十座。如今,塔林毀壞殆盡,能看到的只有三座殘墓塔。其中的一座就是“仰山第七代□公和尚之塔”,它建於金代,位於塔院的中間,高4米。塔基和塔檐均為六角形,塔基之上是須彌座。在須彌座的上方有三層磚雕仰蓮花瓣,正中安置着一個鼓式的塔身。形狀似橢圓形,這種造型的塔身在眾多古塔中較為罕見。
異形古塔在北京地區存量不多,而且大多建於遼金時期,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這一類的塔沒有固定的規制,是幾種類型古塔的組合。
門頭溝區的這兩座組合式塔,從結構上看,都是密檐式與覆缽式相結合的墓塔。密檐式塔是從樓閣式塔發展而來的,木質結構的樓閣式塔在向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密檐式塔。它最早始於東漢或南北朝時期,遼、金時期趨於成熟。
覆缽式塔又被稱為喇嘛塔,最早在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中出現。到了元代,因為皇室大興喇嘛教,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覆缽式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覆缽式塔的代表。
京西著名的佛寺一般都規模宏大,這與舊時最高統治者的重視有着直接關係。例如潭柘寺,寺院面積廣大;白瀑寺莊田甚多;仰山棲隱寺在金元時期,空前繁盛,是金朝的皇家寺院,級別甚高。京西門頭溝也誕生了眾多高僧,如戒臺寺的法均大師,白瀑寺的圓正法師等,這些都為門頭溝建造古塔創造了條件。這些寺廟裏出現古塔中的精品——異形塔,也就不足為奇了。(馬 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