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鐵獅子今何在
尋訪
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朝古都,有不少守門神獸、獅子。除了石獅子外,還有許多鑄鐵獅子,分別擺放在皇宮、府衙、大宅院及廟宇的大門旁,以彰顯地位威武,迎接祥瑞之氣,也有避邪之意。經過幾百年的歲月變遷,留存下來的鐵獅子並不多。究其原因,還是材料導致的。
石獅子的材料是石頭,雕刻而成後不能挪作他用,但鐵獅子則不同。鐵獅子是用生鐵冶煉澆鑄而成,可以砸碎成原料回爐冶煉,並重新鑄造成其他物品。因此,北京的鐵獅子在持續減少。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佔領北平後,就大規模收銅鐵回爐造槍炮。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也回收鋼鐵造槍炮。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收廢鐵大煉鋼鐵,六十年代一些鐵獅子被當做“四舊”砸了,這些都是老北京鐵獅子減少的原因。
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北京留存下來的鑄鐵古獅留存在五個地方:首都博物館收藏二隻鐵獅子;大鐘寺東跨院收藏一對清代鐵獅;東城區花市回民實驗小學教學樓門口有一對鐵獅子;廣化寺般若堂有一對鐵獅子;通州文廟收藏一隻鐵獅子。這些鑄鐵古獅有三隻單個的,三對成雙的,總共九隻。
鐵獅子衚同不見鐵獅子
北京東城有條著名的老衚同叫“鐵獅子衚同”,當年衚同寬不過幾米,大概位置是平安大街東部張自忠路的一段,如今已不存在了。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其民國時期的門牌號為鐵獅子衚同1號。攝影:姜真
顧名思義,鐵獅子衚同當和鐵獅子有關。明代崇禎年間,崇禎帝有位寵愛的貴妃姓田,“妃在當日頗得上寵幸”。田貴妃的娘家就在這條衚同裏,其父為田宏遇,即田畹,明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田宏遇任遊擊將軍、錦衣衛指揮。田妃受寵後,田宏遇封左都督。崇禎十六年(1643),田宏遇病死。田宏遇生前憑藉田貴妃的地位顯赫一時,自有跋扈之感覺,因此把一對鐵獅子放置在衚同口炫耀,人們就把這條衚同叫“鐵獅子衚同”。
明末清初江蘇太倉人吳偉業,號梅村。在清順治十年(1653年)調京城任官時,寫了篇《田家鐵獅歌》,讚美形容了一番鐵獅子衚同裏的鐵獅子,還把巷子裏的鐵獅子與河北滄州鐵獅子、盧溝橋石獅作了對比,這在詩文中並不多見。
《田家鐵獅歌》曰:“田家鐵獅屹相向,篸炎蹲夷信殊狀;良工朱火初寫成,四顧咨嗟覺神王。先朝異物徠西極,上林金鎖攀楹出;玉關罷獻獸圈空,刻畫丹青似爭力。武安戚裏起高門,欲表君恩示子孫;鑄就銘詞鐫日月,天貽神獸守重閽……主人已去朱扉改,眼鼻塵沙經幾載;鎖鑰無能護北門,畫圖何處歸西海?吾聞滄州鐵獅高數丈,千年猛氣難凋喪;風雷夜半戲人間,柴皇戰伐英靈壯。蘆溝城堞對西山,橋上徵人竟不還;枉刻蹲獅七十二,桑乾流水自潺潺。秋風吹盡連雲宅,鐵鳳銅鳥飛不得;卻羨如來有化城,香林獅象空王力。扶雀牦牛見太平,月支使者貢西京;并州精鐵終南冶,好鑄江山莫鑄兵。”
李自成率兵打進北京,崇禎帝自縊於景山,田宏遇家也沒得到好結果。不過,鐵獅子衚同又迎來新的顯貴。衚同裏先是造起一座恭親王府,其主人是康熙帝的五弟常寧。隨後田宏遇的舊宅被康熙帝賜給其第九個兒子胤禟,建為貝子府,貝子府後來改建為和親王府,和親王弘晝是乾隆帝弘歷的弟弟。不久,衚同裏又添了一座和敬公主府。三座王府連綿道旁,衚同內冠蓋往還,一時風頭無兩。按清代的世襲制度,宗室王公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的序列世代遞降。到了光緒年間,鐵獅子衚同的王府相繼降為公府,恭親王府降為承公府,和親王府降為廉公府,公主府降為那公府。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天咫偶聞》記載:“鐵獅子衚同,雙獅在一狹巷中,已破碎……今獅半埋土中,銘詞有無不可知。”可見清光緒年間鐵獅子衚同裏的鐵獅子被埋土中,只見半個身軀,沒人待見。也有記載説鐵獅子被運到鼓樓前擺放,算是“發揮餘熱”。不過,清末西方照相技術已經傳入中國,而且在北京居住的外國人頗多,當然有許多外國人用鏡頭記錄了北京舊時的場景。鼓樓是著名古跡,拍攝者自然不會錯過。然而筆者查詢留存的鼓樓老照片,始終沒有見到鐵獅子的影子,推測鐵獅子很早就被人砸碎煉鐵去了……
大鐘寺有鐘也有鐵獅子
大鐘寺本名覺生寺,位於北三環西路甲31號,是一處清代寺廟。據《世宗禦制覺生寺碑文》記載:“京師西直門外曾家莊有圓址爽塏,長林佳茂,此地肇建梵宇。經始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告成於十二年(1734年)冬,爰賜名覺生寺。”清乾隆朝時,這裡一度是皇帝祈雨的地方,清乾隆八年(1743年),一口原來在萬壽寺的大銅鐘被搬到這裡,大鐘叫華嚴鐘,即永樂大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的鼓樓西鑄鐘廠,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因永樂大鐘名氣頗大,可稱北京第一大鐘,人們便把覺生寺稱為大鐘寺。永樂大鐘懸挂在大鐘樓中央巨架上,通體褚黃,高6.75米,直徑3.7米,口外徑3.3米,重46.5噸。鐘唇厚18.5匣米,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為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現在大鐘寺中還是北京古鐘博物館,收集一些中外各種古鐘供參觀者欣賞。
大鐘寺東院的鐵獅子 攝影:梁欣立
除了永樂大鐘外,大鐘寺還藏着一對鐵獅子。大鐘寺東路是一處四合院的東跨院,院垂花門外擺置一對清代鑄鐵獅,鐵獅高1.4米,前後長1.7米,寬1.08米,在京城僅有的幾對鑄鐵獅中,其體積算是最大的了。
由於古代鑄造時工藝水準有限,冶煉時爐溫不夠高,鐵水中雜質多,鑄造出來的鐵獅表面有許多沙眼、風窩。大鐘寺這對鐵獅中,雄獅的腹部和前爪部分有大塊鐵脫落,雌獅頭部大面積起皮脫層,這説明鐵獅經歷了百多年的風吹雨打,鐵被風化,使得體表多處有起皮現象。這對鐵獅鑄造年代不詳,從造型看,鐵獅頭上為螺旋卷,從蹲坐的姿勢與白石雕刻的仰覆蓮須彌座來看,與清代的石獅造型有相同之處。這對鐵獅原不是大鐘寺的物件,1985年成立大鐘寺博物館時向社會徵集藏品,這對鐵獅被送到大鐘寺。因大鐘寺山門前有對清代石獅,所以鐵獅子放置在東跨院垂花門前,已經移到此地三十多年了。
廣化寺鐵獅有元代特徵
廣化寺在西城區什剎海北岸,地址鴉兒衚同31號。廣化寺大約建於元代至正年間,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住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焉。”就是説元代時,大都城日中坊內,有個地方叫雞頭池,住着一位僧人,每日誦經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用一粒米來計數……20年後,積攢了四十八石米,“象徵四十八願”,用米折成錢,在眾人幫助下建起了廣化寺。現在廣化寺內有一對石獅,一對鐵獅。
廣化寺鐵獅(雄獅)攝影:梁欣立
廣化寺第四進院藏經樓的一層中間稱“般若堂”,堂門前石臺階兩側擺放一對鑄鐵獅,高渾而沉雄,遺貌而求神。鐵獅高1.1米,屬中型鑄鐵獅。這對鐵獅子的鑄造年代並不確切,不過其外觀帶有元代鐵獅子的特徵。因為元代門前放置獅子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右為雄獅,左前爪下是繡球;左為雌獅,右前爪下是一隻小獅子。明清兩代之後,門前擺放雄雌獅子的形式就反過來了,好似附合“男左女右”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天。鐵獅子造型端莊肅穆,平視挺胸,蹲坐姿勢,頭頂平禿,下垂式螺發卷,胸前綬帶細窄,背後盤花結紋鑄造得非常細膩,雄獅綬帶用鐵鈕挂一鈴二纓穗,雌獅胸前綬帶上挂的不是鑾鈴,像是一個上有口的“杯子”,很有特色。再有雄獅張大嘴似吼;雌獅是閉嘴觀望。鐵獅子的鑄造工藝和造型手法一般,鑄造時留下了不少空洞和沙眼,現鐵獅的雙耳及雄獅的底座等多處,都出現被人為損壞的痕跡。推斷這對鑄鐵獅應是篤信佛教的居士奉獻給廣化寺的,以示對佛的虔誠。
廣化寺般若堂鐵獅 攝影:梁欣立
鐵獅子在廣化寺多年,每當廣化寺內有佛事活動時,誦經瑯瑯,佛音蕩蕩,前殿的石獅和後院的鑄鐵獅伴隨着青煙縹緲的香火,鎮守着一片佛家聖地。
首博的鐵獅子沒配對
隨着歲月的流逝,北京的鑄鐵獅子已經非常稀少了,首都博物館特意收藏了兩隻鐵獅子,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隻鐵獅子並非一對,而是單獨的兩隻。其中一隻是最珍貴的金代“泰和八年(1208)”鐵獅子;另一隻是身上多處有殘缺,蹲坐姿勢的鑄鐵獅子。
首博金代鑄鐵獅 攝影:梁欣立
金代鑄鐵獅的身上鑄有“泰和八年(1208年)十月十五日七叔記和基李俊與告”的字樣,這是北京地區現有最古老的鑄鐵獅。這只鐵獅呈直立蹲坐姿勢,頭側歪向上揚,獅臉兩邊是成排的短鬃毛,頭頂卷毛不是正圓形,而是梳理狀的一綹一綹卷毛,數量較少。雙眼圓瞪,高眉骨上刻有條條眉紋,與明清時獅子的卷卷眉紋不同。鐵獅的元寶形鼻子像雲朵,張着大嘴,牙方舌圓,下巴有兩排短鬍鬚。胸前有一圈細絲帶挂圓球鈴,這種裝飾形式延續到元代中晚期。元代以後的獅子胸前就不是細絲帶狀墜飾物了,而是寬寬的雕花綬帶,或稱雕花頸圈,表示獅子已經被人馴服了。
這只鐵獅前爪下踏繡球,四肢肌肉圓鼓,起伏剛勁,指爪分開,指關節圓鼓,爪尖短粗。獅底座與獅身軀一起鑄造,底座為供臺幾案式,前部繡球下綬帶飄散在幾案面上,後部是獅尾松散的尾毛,四個案腿有雲紋裝飾,造型上很有特點。這只金代鑄鐵獅最初擺放的地點不明,但鑄造精良,表面拋光處理得非常精細,時至今日,獅子軀體上肌肉起伏,顏色光潤。因右前爪下有繡球,可見為雄獅,有雄獅就應有雌獅,成對擺放,可惜此獅子的另一半——雌獅,已經沒有蹤影了。
灶君廟鐵獅光滑發亮
東城區花市東大街的中部有一所回民實驗小學,現教學樓前保存着一對清代鑄造的灶君廟鐵獅子。
早在明代,這所學校的所在地就是製作、販賣絹花的聚集地。明朝時多以出售各種手工製作的紙花、絹花為主。儘管是假花,但製作精美,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當時的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佈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紛紛趕來躉貨,大街小巷處處是花。曾有“百戶千家花如錦,不似春時也醉人”的詩句,讚美這一帶花市繁榮景象。清代的時候這條街被稱為“花市大街”,但已不再限於售紙花、絹花,還大量出售鮮花,最多時有幾十家花店。這裡所售的鮮花多來自豐臺、黃土崗一帶,也有一些是這裡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品種繁多。花市大街上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灶君廟,清康熙年間進行過擴建重修。灶君廟裏供奉着灶王爺,灶王爺掌管着人間煙火,它包括:炊事火、照明火、取暖火、吸煙火和燒香火等,是“火”都由灶王爺管轄着,要是惹惱了灶王爺,一把“火”就讓萬物成災。火能成災,火更是人們生活中祈求的“旺”。每年農曆八月初的廟會期間,很多人來灶君廟燒香叩拜灶王爺,特別是從事烹飪的手藝人,紛紛來灶君廟虔誠奉祭,祝願烹飪的爐灶火旺、生意興隆,香客雲集,廟會曾經盛極一時。
清康熙年間,住在花市大街周圍的一些生意人家捐款,為灶君廟鑄造了一對鐵獅子。鐵獅子鑄造精良,高0.88米,前後長0.9米,寬0.52米,單只重量在四五百斤左右。獅子呈蹲坐姿態,獅頭側歪,腦後鬃毛成綹螺旋狀,雙眉卷雲紋,兩圓眼睛直視,圓耳朵耳尖下卷。胸前綬帶上鑄有花紋還有文字,挂一鑾鈴兩纓穗,前腿正面有鎧甲紋,爪指尖而鋒利。雄獅腳踏無綬帶的繡球,張大嘴似吼叫;雌獅咬牙閉嘴,怒目前方,腳下小獅子個兒略小。看上去這對鐵獅子錶情有些兇,但還是生氣勃勃。獅身上鑄有幾百個字,兩隻獅子身上的字數不相等,內容分別是“崇文門外頭巷童子會誠獻”和“大清康熙歲次己巳季秋谷旦”字樣,還鑄有幾十位人名,從姓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家庭、家族人名。根據鑄鐵獅身上的“大清康熙歲次己巳”年款,推算出鑄造鐵獅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1949年後,灶君廟改成小學校,以後逐年拆舊廟殿蓋新樓房,鐵獅子也被多次遷來移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這對鐵獅子被放入北京美術公司倉庫而免遭毀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據説小學校長靠口舌之功,經過努力協商,把有300多年曆史的鐵獅子搬回了小學校,蹲守在教學樓前。獅頭、獅身被同學們用手摸得光滑發亮,黑黝黝的仍有生氣,給小學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
通州文廟有鎮宅鐵獅
通州有座文廟,又稱學宮,創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其具體位置在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是通州第一景“三廟一塔”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州文廟的建造時間比北京孔廟早四年,自建成以來經歷元、明、清三代22次修復擴建,至光緒九年已形成除北京孔廟之外,北京現存最大的文廟。1985年,通州文廟被公佈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通州文廟內收藏有原漕運使分司署的一隻鐵獅子。
通州文廟鐵獅 攝影:梁欣立
元朝至順年間,戶部京畿都漕運使分司署設在通州城東北部,負責管理通惠河、壩河的漕河轉運事宜,漕運使分司署大門置鐵獅一對。1984年冬季,原通縣文物保管所收集到遺存的一隻雌鐵獅子,放置在整修一新的文廟院裏戟門的西側。
這只鐵獅是獅身與底座鑄造在一起,鐵獅高94釐米,前後長80釐米,寬53釐米,底座高47釐米。鐵獅側身歪頭,圓眼直視,雲頭鼻子,半張大嘴,臉龐兩邊卷毛與短鬚髯連接,脖係素紋綬帶,挂一鈴兩纓穗,左前爪下有一隻向後趴臥姿勢的可愛小獅。鐵獅局部有損壞,底座前方鑄有文字,因年久風化,字跡筆劃模糊,大約為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八月”和“去邪□惡 鎮宅大吉”的字樣。
北京城守大門的除了鐵獅子,還有筆者此前發表文章中所説的石獅、銅獅、鎏金獅等,時代發展到今天,這些獅子已褪去封建迷信的色彩,而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徵。(梁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