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儉衚同的名人與舊事
恭儉衚同位於北海公園北門東側,地安門西大街路南。這條衚同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明代內官監所在地,內官監是明代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業務十分繁雜。清初,這裡始名內官監衚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衚同。1911年後定名為恭儉衚同。因為明代時這一帶聚齊了內官監相關的作坊,這些作坊也演化成衚同名,比如“油漆作衚同”、“大石作衚同”、“米糧庫衚同”等。
如今,該衚同內還有東西走向的恭儉一巷、二巷,直至五巷,在這裡能尋找到明代的遺存。
明代鄭和曾在此“辦公”
歷史上,明代太監鄭和是“靖難功臣”,後得到了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就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皇家工程局局長,正四品官員。文字記載,當年恭儉衚同一巷就是內官監署所在地。在這一帶還有一座真武廟。陶金教授在《中國道教》(2007年2期)中曾介紹:“內官監真武廟,位於景山後街內官監衚同,今恭儉衚同北口的西樓巷內。明萬曆年建,當為原內官監宦官所立。”真武廟原址後建有“祗園寺”,為清乾隆年間的私建寺廟,如今,這裡保存完整,且挂有“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的標牌。從今天實際距離看,真武廟距恭儉一巷的內官監署不足百米。
鄭和在內官監就職期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其實,鄭和與北京有着不解之緣,他的祖上曾是北京市的“市長”(元朝燕京宣撫使);鄭和的“辦公室”在恭儉衚同;其居住地現在叫三不老衚同(鄭和原名馬三保,其居住地明代稱“三保老爹衚同”,清代為“三不老衚同”),這條衚同在今德勝門內大街路西,出東口往南就是平安大街廠橋。不難想像,當年鄭和“上下班”路程並不太遠。
在恭儉衚同五巷,留有明清年間遺存的冰窖。古代冰窖分為兩種:官辦冰窖和民辦冰窖。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則皆為挖掘土坑,窖穴貯冰。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還有三處保存完好。即:紫禁城內皇家冰窖、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冰窖以及恭儉衚同的恭儉冰窖。
恭儉衚同裏冰窖改成的餐廳 資料圖
近年來恭儉冰窖華麗轉身,成為一家主題餐廳。借助恭儉冰窖的歷史,餐廳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旅游愛好者。食客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還認識了古時原始冰窖的本來面目。恭儉冰窖為半地下拱形結構建築,大廳是冰窖的外室,到冰窖內室要經過一個小門,走下數階樓梯方能到達底層,類似於今天的地下室。內室分為兩個廳,一個被改造成大餐廳,另一個用來存放餐飲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恭儉衚同曾是內官監所在地,在這幾百米長的衚同中,明代修建有五座寺廟。自南向北分佈着火神廟、三官廟、大馬關帝廟、真武廟及素雲觀。位於恭儉衚同43號的三官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傳該廟是鄭和的供奉之所。清光緒年間太監張蘭重修,後為私人購置。三官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如今這座建築格局保存完整。
恭儉衚同18號院即為大馬關帝廟遺址,如今這裡已是住滿居民的大雜院。在住戶自建的小房間空隙中,大殿頂上的黃琉璃瓦若隱若現。據老街坊李大媽回憶説,當年的“大馬關帝廟”裏供奉着關公、周倉、大紅馬等雕塑,旁邊還有戰鼓、軍旗和刀槍等,廟宇森嚴,煞是嚇人。那時候小孩子不聽話,大人就會嚇唬説,再不聽話就把你放到廟裏去。
李大媽一家1945年住進來時該廟沒有僧人,廟屬於陳姓太監(當時約60歲)的家廟,他本人不在院中住。他的弟弟和弟媳住在院裏,負責收租。當時關帝廟正殿和土地廟正殿外,其他房間都已租給皮匠、織布廠工人、洋車夫、説書人等各行業的人,李大媽一家當時住在關帝廟正殿東側的兩間耳房中。
恭儉衚同南口有明代建成的火神廟,是專為內官監管轄的油漆作、花炮作、米糧庫等作坊的倉庫祈福而設。火神廟前有小石板橋,清代時被稱為西板橋。民國時,將西板橋南側的馬路稱為西板橋大街,直至1965年更名為景山西街。
20世紀六十年代西板橋
西板橋是內金水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金水河流出北海經過的第一道橋。這座古橋是2017年8月什剎海街道在拆違過程中發現的,橋面下覆蓋着一層古舊的石板。隨後,相關部門對該橋及河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此處正是歷史記載中小石板橋所在地。考古報告顯示,石橋和河道均具清代特徵,推測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清代重修。
清代護軍統領開“杠房”
如今的恭儉衚同8號院,各種後建的小屋擠滿了院落。雖然院落已“密不透風”,但這座三進四合院的規模和氣勢還在。這座院落的主人曾是清光緒帝護軍統領愛新覺羅·毓逖,其長孫愛新覺羅·啟驤(雍正第九代孫)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
毓逖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進入陸軍貴胄學堂學習,成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任護軍統領。溥儀被逼出宮後,先去了天津,又到了長春。後來,毓逖拒絕了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邀請,留在京城。辛亥革命後,那些王公後裔、皇親國戚斷了俸祿,大多因缺少勞動技能而貧困潦倒,有的甚至坐吃山空,最終淪為乞丐。
毓逖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想辦法謀生。他想到,自己的先祖弘晝生前喜好喪儀,在家中辦喪宴、聽喪樂,甚至還將棺材擺於堂上。1927年,毓逖在地安門外皇城根下買了幾間房,開了家“信成杠房”(舊時用於出租殯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樂等的舖子叫杠房)。毓逖坐鎮,兒子恒業操辦具體業務。當年為皇室護軍統領、襲“奉恩將軍”爵位,且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毓逖,為了生存,不得不開杠房,與“死人”打交道,也是萬般無奈之舉。
因為杠房可遵從滿、漢兩族風俗承辦喪事,信成杠房在當時的北平口碑尚好。滿清遺老以及達官新貴的喪事,均請信成杠房操辦。諸如,攝政王載灃(溥儀之父)、國民政府檢察院高友唐、沁王府王爺及福晉、奉系軍閥富雙英、“祥貴人”譚玉玲等人的葬禮都是由信成杠房操辦。最值得記述的是,1933年,毓逖帶領杠房眾人,捨身將李大釗葬至萬安公墓的義舉,為世人津津樂道。
新中國成立後,毓逖的晚年生活也比較安逸,他一直住在自己的院子裏,毓逖性格耿直、待人熱情且博學通達,平時街坊鄰居稱他為“毓四爺”。當年與毓逖為鄰居的於洪達回憶説,毓逖老爺子和藹可親,也特別愛幫助街坊四鄰。他小的時候,毓逖大宅院的西邊有座假山,與北海公園東墻相鄰,山上長滿了花花草草,他們站在土山上,能望見北海夾道和北海城墻。院子的土山下還有一口甜水井,街坊們都吃那口井的水,街坊來挑水時,毓逖老爺子不收一分錢。
“外交小院”與“將軍府”
1953年,作家葉君健與夫人袁茵省吃儉用用三百匹布買下了恭儉衚同3號院。葉老曾回憶説:“我剛搬進那個衚同的時候,一切情景與解放前(可能與‘民國’和‘滿清’時)差不多,雖古色古香,卻很寒磣……”袁茵也曾回憶,剛搬來的時候,房子特別破舊,房頂(天花板)和窗戶都是紙糊的,屋子的地面就是土地,連塊磚都沒有。每當冬季來臨時,窗戶紙吹得呼呼作響。
葉君健夫婦與作家韓素音(左)
據説,此前房子的主人是清朝宮內掌管煤炭的劉姓官員,民國以後逐漸破敗,其後人便將院子分割出售。葉老買下這座小院後,用了幾年的時間打理,不僅更換了門窗、地板,而且在院子裏種上了棗樹、梨樹和柿樹等樹木,小院舊貌換新顏。當時的中國,只有葉君健、林語堂等少數作家可以用英文創作。葉老還肩負着傳播中國文化的特殊使命,因此,經常有國外作家慕名前來拜訪。葉老的家也被譽為“外交小院”。
在葉老家的前院,住着開國中將、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鐘赤兵。他家的住房與鐘將軍一墻之隔,雖説是多年的老鄰居,兩家卻少有來往。葉老生前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某年冬季來臨前,鐘將軍家維修暖氣設備,其秘書奉鐘將軍之命,來敲葉君健家的門,問他是否願意安裝暖氣,並與鐘將軍家暖氣相連,但要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繳納成本費。因為那時衚同裏最發愁的是每年冬季生爐子取暖,不僅麻煩,還要擔心煤氣中毒。鐘將軍家安裝暖氣設備後,不忘鄰居,這也讓葉老十分感激。
鐘赤兵因病於1975年逝世後,國家又將住房先後分配給李耀文、伍紹祖,加上此前居住過的黃克誠,在這座面積不大的院落裏,先後有四位將軍在此居住,衚同裏的街坊們親切地稱之為“將軍府”。
毓逖與齊白石(右)
在恭儉衚同南口東側,就是米糧庫衚同,這裡也是名人聚集之處,齊白石、溥心畬、啟功、徐志摩、傅斯年、羅爾綱、陳賡、李克農等人,他們或在此居住,或到此探親訪友,或到此拜師學藝,他們如果進出恭儉衚同,都要踏上西板橋,正是這些名人的學養,為這一帶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內涵。(吳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