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泳傲嚴寒
剛剛過去的大雪節氣,拉着北京的手朝三九天兒大步走去了。寒冬,對於熱愛運動的北京人來説可不是“宅”的時候,而是“冬練三九”正當時。在北京人的冬季戶外運動中,有一個歷史悠久且十分了得的項目,那就是冬泳。從20世紀50年代起,北京人的冬泳就開始了。
1981年冬天,北京的冬泳愛好者正在做下水前的準備活動。王振民/攝
1996年,北京市第十八屆冬泳表演大會在九龍游樂園舉行,一千多名冬泳愛好者參加了這一活動。新華社發
1993年,兩名熱愛冬泳的外國人興高采烈地手持玉淵潭西湖冬泳隊的旗幟合影。萬玉藻/攝
20世紀90年代,一位冬泳愛好者正擦着身上的冰水,一旁的娃幫他抱着脫下來的厚厚冬衣。萬玉藻/攝
1973年深冬,北京的工人、解放軍、機關幹部和學校師生利用業餘時間,在八一湖堅持冬泳。圖為冬泳健兒在做準備活動。 新華社發
2015年隆冬季節,冬泳愛好者在清華大學游泳池進行花樣冬泳表演。饒強/攝
“鍛煉能蹚過冰河的體格”
1958年12月11日,《北京晚報》2版
1991年1月8日,《北京晚報》3版
1954年11月27日,《北京日報》3版
20世紀50年代,北京就有人進行冬泳嘗試。那時候,在市體育運動委員會等單位的大力推廣和號召下,北京冬季開始興起群眾性體育鍛煉。工前操、工間操,長跑,足、籃球比賽,越野賽,乒乓球表演賽,跳繩比賽,廣播體操比賽,冰上運動競賽和表演……各項冬季體育運動十分活躍,比賽熱烈展開。(1954年11月27日《北京日報》3版,《本市冬季體育運動開始活躍起來》)1954年,北京搶在國家號召“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開展冬泳及滑冰、滑雪等活動”之前,率先開啟了冬泳的嘗試。您可能想不到,因為嘗試冬泳而上了報紙的,是北京的一位普通中學生。
1954年的一天,北京101中學初中生耿軍在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蘇聯老醫生長期堅持在冰水中游泳、百病不能近身的文章。恰在這時,學校的學生會也號召大家堅持體育鍛煉,提出“我們應鍛煉出能蹚過冰河的體格”。這兩件事給了耿軍很大 啟發,於是他決定試一試“冬泳”。
學校有個自來泉,耿軍從這一年的夏天開始,每天早晨都到自來泉去衝一下,等到了冬天,他已經能在泉水裏游泳了。後來學校修了游泳池,耿軍就和同學們一起開始在泳池裏冬泳了。
這七八個學生真是不怕冷,不論是北風刺骨的早上,還是大雪紛飛的清晨,他們都身着泳衣,在0℃以下的池水中游泳鍛煉。岸上的同學都替他們冷得發抖時,他們卻在深綠色的池水中游得怡然自得。
堅持冬泳能給人帶來什麼呢?耿軍説,他從來沒有感冒過,究竟打什麼時候起開始遠離疾病他已經很難記清了。
據耿軍同學説,在水裏並不覺得冷,游完上來,感到全身的熱氣往外散,熱呼呼的挺舒服。關鍵的問題是下水前。特別是在刮大風、下大雪的天,在洗臉房換好衣服後,推開門往出走思想上就有鬥爭:“風這麼大,別凍着了,停一天吧!”但一想到青年人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於是披上毛巾,一咬牙就衝出去了。(1958年12月11日《北京晚報》2版,《訪“冬泳”參加者》)
到了20世紀60年代,北京冬泳運動愛好者的人數進一步增加,他們希望經常交流冬泳體會和經驗,並進行科學的鍛煉,紛紛要求建立群眾性冬泳組織。1970年1月,一場大雪過後的一天,在玉淵潭八一湖東岸成立了北京最早的冬泳運動隊——八一湖冬泳隊。此後,北京各地區、單位的冬泳隊紛紛成立。(1991年1月8日《北京晚報》3版,《北京最早的冬泳運動隊》)
北京舉行第一次冬泳表演
1979年1月15日,《北京日報》4版
1988年1月11日,《北京日報》1版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北京參加冬泳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在20世紀70年代末,每年入冬後,在京密運河、永定河、頤和園、紫竹院、北海、後海、積水潭、龍潭湖等水域堅持冬泳的有800人左右,而且是老、中、青年都有。
1979年1月14日,是“三九”的第六天,在三千多名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北京舉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冬泳表演。
朔風勁吹的八一湖北岸,熱氣騰騰、生機勃勃,74名參加表演的冬泳運動員積極做著準備活動。他們脫去薄薄的外衣,掏水潤身。下午1時整,表演活動正式開始,運動員們從容不迫地沿着五條泳道奮力前進。有的游自由泳,有的游蛙泳,還有游蝶泳的。他們勇戰嚴寒、搏擊冰水的頑強精神和健康的體魄,給人們帶來了溫暖的感覺,仿佛冬天已遠離。79歲的老醫生林葆駱先游仰泳,接着改為踩水,兩手輕輕划動前進,勝利地游完了50米泳程。時任國家旅游總局副局長的莊炎林同志等雖然都已頭髮花白,卻游得很輕鬆。參加表演的還有兩位女同志,當她們分別以蛙泳、自由泳的姿勢游完全程時,觀眾對她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她們取得了勝利。(1979年1月15日《北京日報》4版,《勇戰嚴寒 搏擊水浪 本市舉行首次冬泳表演》)
從第一屆冬泳表演開始,這項北京冬季的傳統群眾體育活動就一直延續了下來,每年“三九”天都會如約舉行,成為北京頗具影響力的市級大型體育活動。在這支冬泳大軍裏,有工人、教師、幹部、科技人員、學生和解放軍指戰員,還有外埠健兒、外國留學生和台灣同胞,既有七八十歲的老翁,也有七八歲的孩子。
20世紀80年代冬泳火到什麼程度?在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1988年第十屆冬泳表演賽上,岸上助威的觀眾有數萬人之多,高呼着“鍛煉身體,振興中華”口號、搏擊百米泳程的冬泳愛好者達到了1505名。那時,北京的學校還開設了冬泳選修課和講座,有關冬泳的科研工作也大力開展。甚至在北京人最喜愛的龍潭春節廟會上,也設立了冬泳場。(1988年1月11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第十屆冬泳表演盛況空前》)
清華首創冬泳“段位”賽
1994年12月15日,《北京晚報》9版
1993年12月6日,《北京日報》5版
在20世紀90年代,一項由國家領導、依託社會、全民參與的跨世紀宏觀群眾體育發展計劃——全民健身計劃出臺,並迅速啟動實施。普遍重視身體健康的北京人,積極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熱潮中。曾經誕生了北京第一支學生冬泳隊的清華大學,開創了一種群眾體育活動的新形式——冬泳段位賽。這一活動得到了北京市冬泳俱樂部的肯定和推廣,深受廣大冬泳愛好者的歡迎。
按照冬泳段位賽的規則,凡堅持參加冬泳鍛煉者均可參賽。以蝶、仰、蛙、自由任何一種泳姿游完50米,授予冬泳五段證書;以後每改變一種新泳姿加游50米則升高一段;用蝶、仰、蛙、自由四種姿勢游完200米者為八段;連續3次被評為八段者獲“榮譽九段”最高稱號。(1994年12月15日《北京晚報》9版,《清華大學舉辦冬泳段位賽》)
1993年12月5日中午,在清華大學西湖游泳池邊,冬泳段位邀請賽正熱鬧非凡地展開。二百多名京城冬泳愛好者聚集在這裡,不顧陣陣寒風,縱身躍入剛剛撈去浮冰的池水中,奮力擊浪。此次參加考核的214名冬泳愛好者,都獲得了五段以上的段位。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是原核工業部71歲的高級工程師賀聯奎,他已堅持冬泳12年;年齡最小的是西壩河二小的11歲少年苑楠。在八段比賽中,北京五中體育教師齊傑和海軍總醫院護士周毅分別獲得男女冠軍。(1993年12月6日《北京日報》5版,《第五屆“千葉”杯冬泳段位邀請賽舉行》)
渡海英雄練冬泳助力申奧
2019年3月29日,《北京日報》12版
2001年7月30日,《北京日報》1版
進入21世紀,北京申奧也到了關鍵時期。北京的冬泳愛好者戰嚴寒、游冰水,以積極向上、頑強進取的精神風貌和新穎獨特的表演活動支援申奧。而北京奧申委委員、成功橫渡渤海海峽的張健,也在此時加入了冬泳訓練的隊伍。這是什麼緣故呢?
原來,張健決定勇當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中國第一人,以這種獨特方式為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助威。但是英吉利海峽的最高水溫只有16℃,從醫學角度講,人如果在16℃的水裏呆上兩個小時,就會出現耗竭狀態,體內溫度會低於34℃,不僅肌肉痙攣、全身抽筋,而且會造成大腦意識麻木。因此,加強低水溫訓練,並以最快速度游過英吉利海峽是張健成功橫渡的關鍵。而這就必須要進行冬泳訓練。
從2000年11月到2001年3月,張健冒着刺骨的寒風堅持在清華大學游泳池、金海湖、龍慶峽水庫的冰水裏進行冬泳訓練,以增強自己的抗寒力。在張健苦於經費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慷慨解囊,主辦了橫渡英吉利海峽活動,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中去。(2001年5月18日《北京日報》2版,《決不辜負北京人民的期望——張健訪談錄》)
北京時間2001年7月30日凌晨1時26分,在首都和全國人民歡慶申奧成功的日子裏,張健在英吉利海峽劈波斬浪近12個小時後,成為第一個隻身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中國人。(2001年7月30日《北京日報》1版,《張健,好樣的!》)
冬泳與奧運的緣分,在北京申辦冬奧會時得以再續。2014年,以“助力北京·申辦冬奧”為主題的北京市第36屆冬泳大會在清華大學西湖游泳池舉行。冬泳大會首次邀請河北和天津等地的冬泳愛好者參與,為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助力。
在北京申冬奧成功後,市泳協和市冬泳俱樂部便開始積極籌劃推動冬泳“入奧”,方案也得到了中國游泳協會和中國冬泳協會的支援。市泳協副主席、市冬泳俱樂部主席孟昭澄認為,往屆奧運會、亞運會的舉辦城市,有很多舉辦過富有該國特色的項目表演。冬奧會目前只有冰和雪兩個項目,無法展現人類參與水上運動的風姿,冬泳“入奧”可以填補冬奧會的歷史空白。(2016年3月16日《北京日報》12版,《市泳協推動冬泳進入冬奧會》)
2019年3月,在第五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冬泳游向2022主題活動上,來自北京、天津、河北、浙江、陜西等地的500余名冬泳愛好者進行了冬泳表演,在不到11℃的戶外溫度下,盡情展現冬泳的魅力,冬泳代表性人物、98歲高齡的莊炎林還獲得了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健康標桿”獎盃和證書,共同為宣傳北京冬奧會加油助力。(2019年3月29日《北京日報》12版,《冬泳好手戶外開游迎冬奧》)
又是一年冬來到,想起北京人不畏嚴寒、破冰冬泳的勇敢勁頭,似乎寒風也不再那麼冰冷,心頭也禁不住暖流涌動。(文字:黃玉迎 製圖:焦劍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