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70年,看頤和園絕世容顏

日期:2020-10-21 10: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回望270年,看頤和園絕世容顏
  • 回望270年,看頤和園絕世容顏

它是清代盛期在北京興建的最後一座大型皇家園林,也是中國造園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今年已整整270歲。

  它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是北京城“三山五園”的景觀紐帶和構景中心。

  它命運多舛,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燬,後又重建,成為晚清王朝的政治、外交和宮廷生活的中心之一。

  它原名清漪園,而今我們熟悉的是它後來的名字——頤和園。

  它早年是何等模樣,又潛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的“園説Ⅱ——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提供的約四百件(套)文物,或可給出答案。

  走進展廳,一面超大尺寸的巨型電子幕墻把觀者帶回到270年前的清漪園。三維數字投影解讀了《五園三山及外三營地圖》《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呈現的造園藝術、山水格局、水利興修等內容,還原其絕世容顏。

  清乾隆十六年,恰逢孝聖憲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帝在圓明園西側的西湖和甕山(萬壽山)動工興建清漪園。在記碑拓片《禦制萬壽山昆明湖記》中,乾隆皇帝表述了兩個修建理由:“一是興修水利,二是為母祝壽。”有人説這是乾隆擴建圓明園宣佈“後世子孫必不捨此重費民力創建園囿”後沒多久,就出爾反爾修建清漪園的託辭。不過頤和園的甕山泊(昆明湖)在元代就是調劑京城用水的蓄水庫,所以治水這個理由,並非牽強。清漪園也是“三山五園”中唯一以“水”字旁命名的園林,並以水景取勝。

  站在頤和園裏,都不一定能看出當年清漪園的造園勝景,但在這次展覽的第一篇章“山稱萬壽水清漪”中,卻能一眼飽覽“一池三山”的精妙,看懂頤和園的水利功能。

  “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傳説古老的東海裏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長滿了長生不老藥,住著長壽快樂的神仙。從秦始皇開始,封建帝王夢想萬壽無疆和長久統治,自漢武帝在長安城修建了皇家象徵的“瑤池三仙山”,“一池三山”成為了歷代皇家園林的傳統格局。清漪園更將這一園林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沒有重復在一個水面上設立三島的傳統做法,而是將昆明湖一個大水面用築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西湖中有治鏡閣,養水湖中有藻鑒堂,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更為宏大佈局。展覽集合了諸多與“一池三山”相關文物——萬壽山昆明湖記碑拓片、吉慶萬壽如意、海屋添籌象腿瓷尊……

  曾經的治鏡閣是湖心島上的一座圓形城堡式建築,它巍峨高聳,再加上城墻上的三層樓閣,與昆明湖北岸的佛香閣遙相呼應,是清漪園最為搶眼的建築之一。後遭英法聯軍重炮轟擊,這座宏偉的水城化作殘壁斷垣。

  幸運的是,頤和園借展自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清·治鏡閣立樣》,以彩繪方式繪製治鏡閣建築群的亭、牌樓、廊、隨廊宮門等建築。治鏡閣圓城有內、外兩重城垣,外城設宮門四座,以遊廊相連。內城上有二層歇山十字脊樓閣,名為治鏡閣,城上還建有四座牌樓,四角設方亭四座。圖中治鏡閣樓層較清漪園時期層數降低,這是頤和園重修時期的慣用手法。依據圖中建築格局和治鏡閣重修史料分析,推測其繪製年代為光緒二十一年前後。

  清漪園既是清代皇家遊玩娛樂的休閒勝地,又成為皇帝進行農業考察、宗教祭祀、行政治理的最佳場所。清代帝王的澄懷散志、政治謀略,便借助清漪園這無雙風月,一一映照在昆明湖上。

  與昆明湖相連的是萬壽山。湖山交接處環繞一帶綠樹,樹外鑲嵌一道潔白如玉的石欄,自東向西蜿蜒不斷。昆明湖的構建有什麼特殊含義呢?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往往通過一種寓意圖案來表達人們心中對祈福的追求。昆明湖的構建仿佛融入了祈福的意味,從空中俯視,昆明湖好似一個壽桃,萬壽山的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形成了一隻振翅欲飛的蝙蝠,這呼應了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的説法。

  在華夏文化裏,蝙蝠寓意“福”,蝙蝠、壽桃常結合在一起組成吉祥圖案,如“福壽雙全”,蝙蝠口銜仙桃伴隨祥雲飛來喻為“福從天降”。本次展覽中即有慈禧御筆“化動八風”蝙蝠形木匾,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敷訓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編者注:八風指八方所吹的風,比喻天下民心)。”

佛香閣立樣圖

  提到萬壽山,就不能不提佛香閣。乾隆十六年,為了給母親六十大壽祝壽,乾隆皇帝傚法明成祖朱棣在江寧為母祝壽建報恩寺的做法,在萬壽山前明代圓靜寺舊址上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

  展覽中的清代頤和園佛香閣立樣圖,清楚繪畫了四層樓閣樣式,與現實中樓閣不盡相同。據傳歷史上原欲建九層高塔,後因他故又拆去改建,或許是考慮到低層閣樓的藝術效果更佳。

(元)藍釉白龍紋梅瓶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那件藍釉白龍紋梅瓶,小口,圓肩,收腹,圈足輕微外撇,器身接痕明顯,整體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獷風格,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古樸雅致,可謂元代高溫鈷藍釉瓷器裏的上乘佳作,是頤和園園藏文物珍品的代表。(戴華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回望270年,看頤和園絕世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