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200910348965364340_600
原標題:倜儻坤生一百年
孟小冬
一
最早的女子劇團“髦兒班”
京劇有男旦,又叫乾旦,就是男人演女人,也有女老生,又叫坤生,就是女人演男人,而且常常是演帶鬍子的男人。從京劇發軔時起,所有班社裏面,就是由男人扮演女角色,這是當時的歷史造成的。大清朝從康熙年間起,就不允許文藝團體裏面有女演員出現,所有女角色一概由男演員來扮演。那個時候演出場所什麼茶園、戲樓,連觀眾都只能是男人,女性觀眾只有在堂會戲時,才可以坐在自家屋裏看上一眼兩眼。
那麼,班社裏男演員一統天下的局面,是什麼時候被打破的呢?大約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清光緒二十年前後,隨着清朝統治的衰弱,先是在上海,繼而在天津,舞臺上開始出現女演員。不過,此時還不是男女演員合演,而是單純的女子劇團,又稱為“髦兒班”,劇團裏生、旦、凈、醜各行當的演員都是由女子演員來扮演的。
北京出現女子演員登臺,大約是在1912年。此時,上海和天津的女演員來到了北京,參加了各京班,開創了男女同臺演出的先河。然而一年以後,主管部門便下令,禁止男女演員合演。1916年,北京的著名京梆表演藝術家田際雲,主辦了一個全是女演員、女學員組成的“崇雅社”,並且馬上就演出了。因為當時北京很多女演員都是有技藝在身的,只是沒有地方可以演出,這下有了演出的團體,那就大演特演吧!
可惜,僅僅三年,這個崇雅社就解散了。恰恰這時有一個能接待女京劇演員演出的新劇場,叫城南游藝園(舊址現為北京友誼醫院)。這時崇雅社的部分女演員,還有在上海或天津唱紅了的女演員,如從上海來的著名坤旦碧雲霞,以及後來非常出名的女老生孟小冬,還有原崇雅社的名旦金少梅、福芝芳等,共同在一個仍叫“崇雅社”的女子劇團演出。她們既演傳統京劇,也上演新編的時裝新京劇。不管演什麼戲,所有角色都是由女演員擔任。當時這些髦兒劇團賣座率非常高,這是因為觀眾看煩了全是男演員的演出,在一種好奇心的支配下,想看一下全是女演員演出有什麼新鮮的地方。另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城南游藝園劇場不實行男女分座,這樣一家人要看戲,都可以坐在一起,不再被硬性分開。這種人性化措施也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崇雅社裏的女老生除去紅極一時的孟小冬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女老生李桂芬,她和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是師姐妹。她嗓子特別好,既能唱劉鴻昇的劉派戲,也能唱譚派的拿手劇目。淡出舞臺後,她就到了上海,和福芝芳住在一起。她有個女兒,就是現在很有名的影視演員盧燕。
梅葆玥
二
女老生與男老生分庭抗禮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上半期,是京劇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涌現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還有所謂“徐(碧雲)黃(桂秋)朱(琴心)翠(筱翠花)四大男旦”。但由於當時的男旦太強勢,除了鼎鼎大名的孟小冬尚不時演出外,較少出現好的女老生。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大批女老生崛起,真可以和男老生分庭抗禮。
當時傑出的女老生有藝兼譚余兩派的楊菊芬、徐東明、王則昭,還有既能唱青衣、刀馬又能唱老生的李慧芳;比這幾位年輕一些的,學余派頗有成績的張文娟、梅葆玥、宗言派的張少樓、宗楊派的蔣慕萍等等。另外,還有“崇雅社”的老一輩女老生演員筱蘭英、竇蘭芬,以及江西的何玉蓉、瀋陽的尹月樵等,都是極棒的女老生。此外,還有時不時也要唱幾段老生戲的坤生,如宗言派的言慧珠等等。前幾位如楊菊芬、徐東明和王則昭,開始都是自己組班,她們都擔任班中的領銜主演。當時她們演唱的基本上都是余和譚兩派的優秀傳統骨子老戲,這幾位的戲我還都看過,至今仍記得幾分。
大概在1953年的一天,筱蘭英和王則昭共組一個班社,在北京的民主劇場(即開明劇場)演出全本《伍子胥》。大概是因為這兩位女老生在北京演出較少,特別是筱蘭英闊別北京京劇舞臺已有多年,因此大家都想一睹風采。那天,800多人的劇場,樓上下賣了個滿堂。前面的《文昭關》《浣紗記》,由王則昭主演。她藝宗譚余,既是譚小培的弟子,又得余派名票張伯駒的傳授,譚余兩派的技巧她掌握得非常好。女老生演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高音都非常好。但是王則昭除去高音好之外,她的嗓子又特別寬厚,吞吐有力,遒勁挺拔,沒有一點雌音,觀眾多次報以熱烈的掌聲。後面便是筱蘭英扮演的伍子胥出場了,《魚藏劍》《刺王僚》,這幾個摺子戲都要由她來演出。那年她大概是70歲左右了,出場就被觀眾報以熱烈的碰頭好,開口一唱,聲音特別衝。不僅響堂、達遠,而且丹田氣十足。雖然行腔當中有一些沙音,但是更有一種韻味。因為這位女演員,在年輕時不僅唱女老生,而且還能夠唱女花臉,她曾陪楊小樓一起演過《連環套》,她扮演竇爾敦,可見她的嗓音有多麼衝,功架有多麼雄渾磅礡。那天她獲得了很多的掌聲,既是人們對這位女演員的景仰,同時也表達了觀眾對新中國成立後藝人們獲得新生那種共鳴。
楊菊芬後來參加了中國京劇院,唱了很多好戲。我看過她主演的《群英會·借東風》。唱念都相當精彩,而且刻畫人物性格也非常出色。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曾看過徐東明和她妹妹徐東來,以及關韻華、朱玉良等演出的一至八本《雁門關》。徐東明扮演四郎楊延輝,徐東來扮演青蓮公主、關韻華扮演八郎楊延順,並特請老藝術家馮金芙扮演蕭太后。這齣戲演員陣容強大,特別是這個劇目選得好,因為《雁門關》(又叫《南北和》)這齣戲,已經基本絕響京劇舞臺了,徐東明等把它挖掘出來,分上下兩本兩個晚會演出。觀眾對挖掘的這個老戲非常感興趣,所以賣座特別好,演出了多場。
王則昭
由奇?
三
坤生為何首宗余派
總結一下王、楊、徐這些代秀女老生藝術家,一個共同特點,她們在藝術上都首先宗余(叔岩)派。為什麼?余派的鼻祖是著名老生表演藝術家余叔岩。余派的特點是唱腔細膩委婉、儒雅玲瓏,特別講究有韻味,一股書卷氣撲面而來。這種發聲吐字行腔潤調,是非常適合女老生演員的演出的。
女老生演員在京劇舞臺上大概又活躍了十來年。好景不長,隨着大演現代戲,男演女、女演男都不可以了,於是這些女老生被迫都退出了京劇舞臺。楊菊芬、徐東明此後便到北京市戲曲學校去教戲。
改革開放以後,女老生再度活躍起來。北京的李慧芳與梅葆玥、天津的王則昭、江蘇的蔣慕萍、上海的張文娟、先在青島後到上海的張少樓,這些前輩女老生還時不時地演唱,觀眾都是非常捧場的。
到了本世紀初,北京、上海的一些戲曲學校培養的年輕女老生學員都紛紛畢業了。這時就出現了一些傑出的女老生學員。如上海的王佩瑜、姜培培、楊淼,北京當年名噪一時的“四小鬚生”之一的由奇。中國戲劇學院也培養出了像哈福麗、趙麗華、姚丹陽、曹陽,後來還有國京京劇團的牛冬玲等。
這些人裏,在北京演出最多的是由奇。她畢業於北京戲曲職業藝術學院,她有七位老師,正所謂“轉益多師是我師”,現在主要是向余派專家陳志清學習。譚余兩派的優秀劇目如《搜孤救孤》《碰碑》《捉放曹》《擊鼓罵曹》,大戲如《紅鬃烈馬》《大·探·二》她都唱了,而且曾參加新年京劇晚會,也曾入境澳臺演出,都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但是最近數年,北京的女老生演員能在舞臺上露面的已經不多了,就像由奇這樣優秀的女老生,上臺演出的機會也不太多。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適合女老生演出的新劇目。應該根據她們扮相儒雅、身材苗條、極富書卷氣、善於演唱的特點,為她們創編一些文人戲。像《諸葛亮招親》《唐伯虎三點秋香》《寶玉哭靈》,青年李白、青年蘇軾,以至元明清一些著名文人的傳奇故事劇本,如果請這些優秀女老生主演,一定會別開生面、大放異彩,贏得觀眾的熱烈歡迎,為當前的京劇舞臺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張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