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玩的老北京人,原來鬥蛐蛐兒也是門學問
老北京立秋以後,各種秋蟲就都陸陸續續活躍起來了。秋蟲的種類很多,有蟈蟈兒、螞蚱、蛐蛐兒(學名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等,很多都是善於鳴叫的。
我小時候住在四合院兒,院子大,花草樹木也多,在草叢間,磚石的縫隙裏,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有時一起鳴叫起來,再加上樹上的“伏天兒”,上下齊鳴,真是熱鬧大了。其中只有蛐蛐兒,不僅鳴叫帶勁兒,而且好鬥,所以過去京城的有閒人家,都愛養蛐蛐兒,院兒裏的男孩子也都喜歡晚上扒磚尋找逮捉,以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為樂事。
那時我年紀小,也喜歡在院子裏逮蛐蛐兒。用鐵絲紗做一個小罩子,盼著天黑,聽哪塊兒石頭縫裏傳出歡勢的叫聲,輕輕扒開,手電筒一照,那個小東西就不動了。我偶爾能捉到幾隻,但都不是什麼好品種。聽別人説,好蛐蛐兒要到西山或十三陵山區去逮。山石中生長的環境、水土都和城裏不一樣,産出的蛐蛐兒體魄剛健好鬥。城裏人要想得到好的只能去買,像白塔寺廟會、護國寺、隆福寺、天福大院等繁華鬧市都有賣的。
挑選蛐蛐兒也得懂行,要選頭和脖子肥大的,腿要長而且圓厚,色澤光潤,腿上要是有各種色斑,戰鬥力就弱了。翅膀也很重要,如果它脫殼時翅膀露在外面,沾上了露水,形成細紋,也會降低戰鬥力。
鬥蛐蛐兒是用牙咬對方,稱為“咬鬥”,如果牙口不健壯,就別指望贏了。所以挑選要先看牙,看光澤,以金紅、黑色為最佳。它還必須是牙根寬、長、大,齒尖、利銳才好。雄性的善咬鬥,從尾部的形狀可以分辨,雄性的尾部是兩叉兒,如果在兩叉間再長出一黑叉兒,就是雌性,我們管它叫“三尾(yǐ)兒大扎槍”,是為排卵用的,所以買的時候不能挑錯了。蛐蛐兒買回來得先餵養一陣子,也是個細心活兒。首先選擇它的住處,講究的是用陳年澄泥罐,用稀糯米汁拌蚯蚓糞鋪平罐底夯實,餵養時要先喂用水焯過的青菜嫩葉、煮熟的綠豆去皮,再加米粥粒,每天喂二到三次,長大點兒要喂小米、白薯、玉米麵、豆類為主食,再加上胡蘿蔔、蘋果。等要開鬥的前幾天得增加營養,加蝦肉、雞蛋白、熟肉皮等,給它增強體力。還要給它找個同品種的三尾兒(雌性)結成夫妻。聽玩兒家説如果與雌蟲交尾後再參加“咬鬥”,雄蛐蛐兒就特別勇猛,攻擊性強。
鬥蛐蛐兒在過去是一種賭博形式,就像現在香港賽馬場賭馬一樣。那些有錢有閒的遺少們各帶自己養好的蟲兒,到約定賭場,把自己的愛物兒都拿出來放一個盆裏,兩隻互不相識的蟲兒一見對方就分外眼紅,有的上來就交鋒,用鉗子一樣的大牙死咬對方的身、腿、頭、脖,真是以死相拼,天翻地覆。有的先不動,靜候時機,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般用不了幾個回合便可見輸贏,輸的一方掉頭逃跑,甚至蹦出盆兒外,勝的一方就振翅高鳴,主人臉上也是得意洋洋。
像我們這些孩子在自己衚同裏、院子裏逮的蛐蛐兒,大家也湊到一起鬥着玩兒,有時也論個輸贏,誰的蛐蛐兒鬥輸了,就被贏家彈腦門兒,或輸個玻璃球兒。蛐蛐兒在我們這些孩子眼裏,也就是個會叫的活物兒和夥伴間相互娛樂的玩具罷了。(何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