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北大的老校門
走在風景如畫的燕園,經常會遇到游客詢問拍照留念必去的那個北大校門在何處?他們指的是1926年由燕京大學校友們捐資興建的西校門。這座倣古式樣的校門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和門外兩側蹲坐於束腰須彌座上的一對石獅一起,使西校門具有了濃郁的民族風格。與西校門同時興建的,還有校門裏被稱為“校友橋”的一座三孔石橋。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的侯仁之先生在回憶自己初次踏入燕京大學的時候,曾經動情地寫道:
“一進西校門,半畝方塘,一個石橋。我來的時候還有水,從(橋)底下冒了出來,那個時候看見真是心裏高興啊,一進來以後想起一首朱熹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西校門雖然頗具東方氣韻,但是整個燕京大學的設計者,卻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建築師墨菲。1914年來到中國,到1920年接手燕京大學建設項目時,墨菲已經在中國規劃設計了好幾所學校。他一開始的設計少有中國元素,但到他1935年離開中國時,已經越發注重“改良式中國建築的復興”。
只是他畢竟是一個外國的設計師,在燕京大學的整體設計中,墨菲以玉泉山的古塔作為端點,以西校門和未名湖東岸的建築為延長的中軸線,這樣一來西校門就成了燕京大學的正門,一反中國傳統建築的南北向中軸線的做法。 進門之後的校友橋及其兩旁的水池,原本是取意於中國古代文廟中的泮池,但是水面也不再是泮池的半圓形,而是西方園林中常見的長方形。西校門上原來懸挂的是原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題寫的“燕京大學”四個字的匾,似乎北大和燕大冥冥之中早已結緣。1952年,北京大學遷入燕園以後,門正中的匾額換上了由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應北大學生會請求親筆題字放大而成的“北京大學”。
西校門左右兩側的石獅是燕京大學於1924年從民間購得的,在北京大學檔案館裏,還保留有當時購買這對石獅的契據,全文是:“立字人文翰章,茲因祖遺有石獅一對齊整無損。今因合族生計艱難,商同合族允可出售。今經介紹人貞德元等説合,賣與燕京大學使用。三面言明議價現洋柒佰元,先付定洋壹百元,俟起運時全行付清。再者起運經工人手重損壞,並連腳有失,本賣主概不負責。本買主按約履行付錢呈數。以此立字為證。”
這對石獅左側的雄獅腳踩繡球,右側的雌獅將一隻仰天的小獅子踩在腳下。獅子在元代之前多用於佛教造像和看守陵墓,蒙古皇族有秘密埋葬的習俗,所以元代就不再有看守陵園的獅子雕塑,卻流行起豪門大宅的守門獅。專門記載元代大都城情況的《析津志》,在“風俗”條中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鑿成,亦如上放頓。”元代之後守門獅子就更加流行起來。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説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須彌座原來用於佛座,以顯示佛的神聖,後來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到高級建築的臺基之上,由多層磚石構件構築而成。
墨菲在上個世紀20年代設計燕京大學校園的時候,曾經幾易其稿,他的設計並沒有完全實現。他除了設計了一條東西向的主軸線之外,還在未名湖北面的男生校區和原來的女生校區(現在的靜院附近)之間設計了一條南北向的輔助軸線。
1952年院係調整時組建了清華、北大和燕京大學三校調整建築委員會,負責新北大和新清華的校園建設。北京大學根據當時城建部民用設計院提出的總平面擴建圖,向東擴建教學區,向南新建學生宿舍區。在新校區建設中,重新規劃了兩條軸線,其中東西走向主軸線與今天的成府路相重合,將圖書館放在新的軸線交點——成府路的盡端;作為對景,擬建的北大主校門和主樓都位於這條軸線上,在五道口以西與清華軸線交會。但是,這座規劃之中的主校門卻遲遲沒有建成。2011年5月,北京大學向社會公佈了四套東門的建設方案,最後也無果而終。
隨着南部學生宿舍區的建造,北京大學開設了南門,“文革”期間和改革開放前期南門也是師生經常合影的地點。1992年,北大推倒南墻建立商業街,風入松書店、飛宇網吧等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裏。2002年,北大重建南墻。隨着北四環路的建成,南門附近逐漸沉寂下來。(杭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