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1953年的西長安街
1953年西單路口,迎面駛來的是13路有軌電車。左邊把角第一家買賣是晉發祥布料店,它能佔據西單北大街1號的鋪面,足以看出生意非常紅火,曾任紅都時裝公司副總經理的郭劍萍老先生,就是晉發祥的學徒。
清河毛紡廠是北京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始建於1908年,當時名為溥利呢革公司。1948年12月28日,工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更名清河毛呢廠。瞧,清河毛呢廠的營業部都開到西長安街上來了。
圖左紫房子婚慶服務公司是一家創建於1934年的老字號,以經營婚慶用品和拍婚紗攝影為主。民國時期許多達官顯貴都是在“紫房子”拍的照。圖右的中原照相館是北京一家有名的照相館,在北京開有很多家分店,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合影,就是中原照相館的攝影師拍攝的。
同春園是北京有名的“八大春”之一。1930年開業,位於西長安街路北,是經營江蘇風味菜肴的館子,取“同心協力春滿園,花開茂盛,生意興隆”之意。開業當天,同春園請時任北平電燈公司經理,也是著名的書法家馮恕捧場。馮恕當即以對聯賀之:杏花村內酒泉香,長安街上八大春。自此,八大春便以同春園開業而享譽北平。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外墻上,貼滿了電影《伊萬雷帝》《薩特闊》《偵察兵》《肖邦的青年時代》的海報。
立信電氣工業的廣告墻前,一輛前蘇聯産的吉姆牌轎車駛過。
北平解放之初,北京市政府一度設在中南海。1949年12月底,北京市政府及所屬各局從中南海遷出,市政府機關遷到了西長安街1號,也就是府右街南口外西側路北。
西長安街邊上的雙塔慶壽寺,始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西元1186年),在金朝是慶壽宮,元代改成“大慶壽寺”,寺廟佔地較大,寺廟西南位置,有兩座磚塔,百姓俗稱為“雙塔寺”,位置大約就在電報大樓、西單圖書大廈南側馬路中間處。1955年,西長安街擴建時,雙塔寺被拆除。圖為慶壽寺雙塔之一和山門。
新中國成立伊始,蘇聯專家建議將部分行政中心放在舊城幹道上。於是,長安街作為“中央主要領導機關所在地”的軸線地位確定下來。在研究長安街寬度時,中央主張,要滿足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集會的需要,長安街至少要100米寬。1953年,西長安街的拓寬工程提到了建設日程上。
據説,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説:“人有人的檔案,城市也應該有城市的檔案。”於是,當時的都市計劃委員會成立了攝影組。1953年,西長安街拓寬之前,攝影組的兩位攝影師鄭德鴻、夏允恭,拿着“135照相機”開始拍攝西長安街。他們沿着馬路牙子走幾步拍一張,從西單路口到府右街總共拍了三四十張,為改造前的長安街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
此後的幾十年,老攝影師跑遍了北京大街小巷,拍下許多珍貴照片。這些珍貴的膠捲一直保存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檔案室中。2010年前後,研究院買來底片掃描器,臨近退休的工作人員趙樹強決定將這些照片整理出來。當年,鄭德鴻、夏允恭兩位攝影師留下的影像資料非常豐富。“從西直門到東直門,從朝陽門到阜成門,從廣安門到菜市口,長安街沿線,從雍和宮到磁器口,從新街口到菜市口,從前門到永定門,從鼓樓到地安門……北京的主要街道都拍了。”趙樹強説。
當年,老先生們一條街就拍了三四百張照片,北京城“四橫四豎”,加起來有好幾千張。趙樹強忙活了一年半,將它們一一掃描,再按順序接好。經過幾十年,這些膠捲卷在一起,又硬又脆,趙樹強不得不把它們壓在玻璃板底下,才能掃描。有的膠捲太長,不得不剪開才能掃描。説起這事兒,趙樹強至今還十分惋惜。
今天,我們為您詳細解讀的這張“1953年西長安街”的照片,就是用當年拍攝的三四十張照片拼接而成的。
1953年,新中國剛剛成立4年,北京的城市格局基本沒有改變,西長安街沿線的建築還都是老北京留下的。這張照片雖然拍攝於新中國,但是它反映的還是老北京的舊風貌。從中我們不但能感受到歲月更替,歷史變遷,也能感受到北京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腳步。(黃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