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105歲的京兆師範附小
通州作為京畿古鎮,歷史底蘊深厚,不僅是赫赫有名的通天下之州的京杭大運河的起點,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肇啟之地。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建於1867年的潞河書院,建於1905年的與南洋公學師範院、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同列為近代歷史三大師範學堂的通縣師範學校以外,還有不少的學校也是歷史悠久,只不過是名不見經傳。
中山街小學校內300年古槐
中山街小學老照片
通州區中山街小學現在位於通州區新華西街16號,坐南朝北。從這個普通的校名上我們可能看不出來,這所學校距今已有105年曆史了,稱得上是百年老校。它始建於1912年,當時名為京兆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址在宛平縣盧溝橋。五四運動以後,1920年隨順天府西路廳京兆師範學校遷到順天府東路廳的通縣新城北街73號,在關帝廟旁建立了校舍,仍名:京兆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28年,河北省所屬師範學校按順序編列命名,京兆師範定名為河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故該校名為河北省立第十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通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35年更名為冀東通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45年改為河北省通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61年更名為通縣中山街小學,1997年9月隨通縣撤縣設區,學校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中山街小學。中山街小學的名字一直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名,大部分時間它的名字是師範學校的附屬小學。
“京兆”二字是什麼意思呢?北京城在歷史上也是幾經更名,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稱謂。在明清兩代,北京附近地區曾經歸順天府;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府,府尹為京兆尹,京兆指的就是這一地區。著名教育家張中行和孫敬修都畢業於京兆師範學校。
再説中山街,這條路在明代就已成街了,東起車站路,西到通惠南路,全長1540米,寬6至10米。雍正七年(1729年)建設的通州到朝陽門的石道就經過此街。這條街因為位於新城內,曾稱西門大街,光緒年間改為新城大街,1913年前後因其位於新城內西倉以北,更名為新城北街,孫中山先生逝世後,這條通州主街更名為中山大街。
中山街小學的校門很普通,乍一看很不起眼,就是一邊一個水泥墻垛子,之間是金屬柵欄門,若只是從學校的大門看不出來這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園內其實也已經沒有什麼老建築了,只有那棵鬱鬱蔥蔥的有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槐可以證明這是一所百年老校的所在之地。古槐高大,約有20來米,樹榦粗壯,估計要四個人才能環抱過來,樹冠碩大,顯得生機勃勃,為保護古槐,已經用金屬管柱支撐在古槐的主要枝杈上。現在的校舍是上個世紀修建的一座三層小樓,樓的北側是一個大概50多米長十幾米寬的操場,孩子們就只能在這個空間狹小的院子裏歡樂游戲。目前學校周圍蓋滿了居民樓,學校已經無法拓展它的空間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正常發展。目前,學校有二十多個教學班,約有1200多學生在這裡學習,在職教職工七十多位。
百年滄桑彈指間,中山街小學雖然多次易名,但教研之風樸素精緻,教學品質堅實穩定,校園氛圍團結和諧,教師群體專心治教的特點一直傳承。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山街小學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以文體活動課、興趣活動課為載體,在藝術教育方面進行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希望中山街小學踏着厚重的歷史足跡,從百年老校走入大運河畔的名校之列,煥發新的光彩。(高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