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樓往事:誰先衝入曹宅?

日期:2017-05-04 09: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趙家樓往事:誰先衝入曹宅?

  “火燒趙家樓”是“五四”運動起始。趙家樓據説在明代為穆宗隆慶朝文淵閣大學士趙文隸宅邸,因後花園假山上亭似樓狀,故名。但我印象中清人朱一新《京城坊巷志稿》似乎對趙家樓並未注解。

  何時成為曹汝霖公館?據曹氏差人回憶,他於1918年9月至曹公館當差,可見成為曹宅至少不晚於1918年。趙家樓是條小衚同,總長還不到400米,位於長安街東端之北,原為前後U字形走向,故分別稱前、後趙家樓衚同。

  火燒曹宅後,京師警察廳曾繪製草圖,可窺建築中西合璧,有東、西、中三院,共有4個門。西院是西式建築風格,東院則為中式,分別各有花園;中院有書房、客廳、小樓、餐廳等,約有各式房屋五十余間,十分闊綽。

  被燒院落主要是曹汝霖之父所居東院,被焚11間。1948年,參加過“五四”游行的何思源任北平市長,專往趙家樓,看到曹宅“已成為一塊空地,尚未蓋房”。上世紀50年代後原址建樓成為招待所,後改為趙家樓飯店,東院墻上嵌“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遺址”銘牌,於2002年5月1日對外開放,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過去談“五四”,很少涉及是哪一位學生首先進入曹宅,很多當事人回憶也語焉不詳。因為游行的學生們不同校,即便同校也未必相識。而且説法不一。羅家倫是“五四”參與者,後來做到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他在回憶錄中言之鑿鑿説:“首先進去的人,據我眼睛所見的,乃是北大的蔡鎮瀛,一個預理科的學生,和高等工業學校一個姓水的。”許德珩的回憶則説:“……高師的學生名叫匡日休,他的個子高,站在曹宅向外的兩個窗戶底下。……踩上匡日休的肩膀,登上窗臺,把臨街的窗戶打開跳進去,接着打開了兩扇大門,眾多的學生蜂擁而入。”匡日休即匡互生,字人俊,“日休”是他的別號。金毓黻則回憶“當有東北籍學生某君為首,從旁面廚房破窗而入”。陳藎民回憶是他自己“踩在高師同學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墻頭,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賊院內”。范雲回憶是“一個陜西口音的同學上前打破了窗戶,鑽進去打開了大門”。

  匡互生自己也寫過回憶文章,只説“而那些預備犧牲的幾個熱烈同學”“把鐵窗沖毀”,進入曹宅。後又説是“五人”。尹明德回憶“有五個學生不避危險,由後門旁的窗子爬進去,把門打開,大隊學生即一擁而入”。

  何思源回憶説“一位高個子同學在學生人梯支撐下爬過墻,跳進院內,打開了大門”。“高個子”則符合匡互生的特點。羅章龍回憶“派幾個人搭人梯從事先探明的窗子裏爬進去”。張國燾回憶説是“北大同學鐘巍所預先約集好的十幾個同學,率先翻越窗戶進入曹宅,打開大門”……回憶中以周予同最為肯定:“一位數理科四年級同學匡日休,也就是畢業後以字行的匡互生同學,他首先用拳頭將玻璃窗打碎,從窗口爬進去,再將大門從裏面打開。關於誰首先打開大門,後來社會上有不同傳説,但就我的了解,確是匡互生,因為我們傍晚回到學校,我在學生洗臉室碰到他,看見他的手上流着鮮紅的血。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説是敲玻璃敲破的。”而且他指明是從大門旁邊,上角兩扇子小玻璃窗門進入,窗是供門房採光用的。但匡互生是湖南邵陽人,與“東北籍”、“陜西口音”有出入。“大門”、“後門”,描述亦不相同。

  這些經歷者的回憶各有不同,大多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所寫,時間流逝,有所誤記,情有可原。現在來看,“五四”運動非自發,而是事先有預謀、有組織。羅章龍回憶:“在關於五四運動的書中,我看過一本日文書《昭和八年年鑒》,書上寫道,五四運動的指導者是北京馬克思學説研究會,該書附有年表,我認為他的話是有根據的”,“……從思想上同時也從組織上領導和發動了五四運動。”北京大學當時雖無校學生會,但各班、係、院皆有學生會組織存在。其他各校均有各種學生組織,以北大為中心,漸成核心組織。據羅回憶,事先已擬定“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打倒賣國賊”等口號,並一致認為“要採取暴力的行動,制裁賣國賊”,“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擬定了負責人匡互生等具體部署工作”。其後分別探明曹宅行動進出路線,曹、陸、章三人相貌等,還從北大擴展到其他八校進行動員。行動小組還具體規劃了游行的各種措施,“除了小組外,誰也不知道這次游行主要去打趙家樓”。周予同則回憶:少數同學“分別帶些火柴、小瓶火油”。

  現在看來,游行路線最終拐向趙家樓曹宅,也並非一時激憤,而是事先早已規劃好了。匡互生記述在五月三日工學會全體會議上,大多數人主張採取激烈手段,“伴大隊游行至曹、章、陸等的住宅時候實行大暴動”。次日游行總指揮傅斯年“極力阻止勿去”,但已“毫無效力”。誰第一個從窗戶翻進曹宅打開大門?當事人回憶有蔡鎮瀛、陳藎民、匡互生等不同説法。而匡互生自己未談,可能不便明説。但綜合當事人回憶,匡互生首先跳窗進入曹宅而後打開大門的過程甚為詳細,比較可信。而匡互生出生地邵陽,豎立“邵陽曆代名人塑像”,其中有匡互生,在塑像下嵌有人物介紹:“……五月四日凌晨,他第一個衝入曹汝霖住宅趙家樓……”是否根據周予同的回憶,不得而知。

  匡互生後來隨毛澤東在湖南從事驅張運動,1933年病逝。如假以天年,他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再寫回憶文章,就不會有所顧忌了吧?

  匡互生是值得一書的人物,出身貧苦農民之家,愛國而憂心時事,在作文中曾抨擊軍閥醜行,老師李洞天為掩護他逃匿被殺,對他震撼極大。在上中學時,參加學生軍攻打巡撫衙門。與楊明軒等組織進步學生團體“同社”、“健社”、“工學會”,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與日本,匡互生徹夜難眠,決心為國殉身,以遺書托友人:“我死後,要家人知道,我為救國而生,為抗戰而死,雖死無怨”,其悲壯之氣感人極深。他逝世時年僅42歲,是很令人惋惜的。

  匡互生是“五四”運動史上值得紀念的學生領袖,趙家樓這條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衚同,也同樣值得後人紀念。(朱小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