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繪首都“綠水青山圖”
門頭溝的綠水青山為京西構築了一道生態屏障。金誼平攝
延慶山水主題民宿。延慶區文旅局供圖
西城與門頭溝在田莊村共建“京西紅色黨性教育基地”。趙盈春攝
這些日子,門頭溝潭柘寺鎮南辛房村正張羅着一件大事:成立村集體旅游合作社,與外頭的設計公司合作,共同發展精品民宿。
南辛房村是門頭溝區的低收入村,發展民宿“脫低”的想法一兩年前就有。這次能快速開工,用村黨支部書記張震的話來説,是因為有了實打實的扶持政策——前不久,西城區與門頭溝區各出資4億元,成立了鄉村振興綠色産業專項資金,支援門頭溝發展精品民宿等綠色産業,“有政策就有奔頭!”
生態保護不只是生態涵養區的事。2018年11月5日,本市出臺了《關於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區域協作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包括建立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城區通過直接給予財政資金,或通過支援引導綠色産業項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多種形式,對生態涵養區進行多方位的支援。
西城與門頭溝、東城與懷柔、朝陽與密雲、海淀與延慶、豐臺與房山、順義與昌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平谷……半年多來,結成對子的城區和生態涵養區走動頻繁,不僅在生態環境、低收入幫扶、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綠色産業發展等方面實現各具特色的務實合作,而且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已落地,數億跨區資金正在注入生態涵養區。
決不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兩山”理論在全國上下已成為共識。
在北京市的版圖上,綠水青山主要分佈在生態涵養區,即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部分,總面積11259.3平方公里,佔據了全市總面積的68%。為保護好首都生態,早在上一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就明確:為首都保護好生態,是生態涵養區的頭等大事。相應的,對當地政府工作考核,也以生態指標為先,不再是GDP一把尺子量到底。2017年出臺的新版總規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10多年來,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成績斐然,2017年的一組統計數字顯示:
生態涵養區7區PM2.5年平均濃度除個別區外均低於全市平均水準,多數處於50微克每立方米上下;
森林覆蓋率達到53.25%,比全市高10.25個百分點;
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25.9平方米,比全市高60%……
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大力度的生態環境保護,客觀上也限制了部分産業的發展。“方圓百里不能見一處冒煙兒的。養雞養羊這些傳統的畜牧業,也在全面退出。”一位山區幹部這樣説道。鎮裏的財政主要靠轉移支付,僅靠鎮裏出手,無力支援低收入村脫低致富。
但保護和發展,並不總是一對矛盾,“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201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前往生態涵養區密集調研,建立長效跨區域幫扶機制、“全市一盤棋”共同守護首都生態的思路逐漸明晰。在當年7月召開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市委市政府明確表示,“在今天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中,生態涵養區的位置絕不是‘墊底’,而是‘壓軸’。”“好的生態環境,是北京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也是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基礎。”“決不讓保護生態的人吃虧”“環境保護、生態修復,不是幾個生態涵養區的事,而是全市共同的責任”……
短短3個多月後,《關於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保護環境不吃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式落地。
共護共用綠色生態資源
北京市的7個生態涵養區中,門頭溝是唯一一個純山區,轄區98.5%都是山地。有着千年採煤史的門頭溝,自從10多年前全面退出採礦業之後,一直處於艱難的轉型爬坡階段。而與之結對的西城區,是北京市無論財政收入還是教育、醫療、科技等資源最有實力的城區之一。
結對僅20多天,雙方就簽訂了《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結對協作框架協議(2019-2022年)》,其中一個亮點是雙方共同出資,成立鄉村振興綠色産業專項資金。西城區一次性出資4億元,門頭溝區2019至2022年每年出資1億元,資金總規模8億元。
2019年7月份,來自西城區的4億元資金打入了門頭溝區財政賬戶。“過去都是市財政轉移支付,這種跨區的橫向轉移支付,歷史上是頭一回。”門頭溝區財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為此市裏專門制定了跨區轉移支付的手續和資金管理辦法。
按照雙方約定,這筆專項資金重點圍繞促進門頭溝區45個市級低收入村、29個區級低收入村的發展,合力打造精品民宿。這是綠水青山門頭溝,當前抵達“金山銀山”最便捷也是最現實的路徑。近些年,在延慶、懷柔、密雲等山區,發展民宿帶動村民致富已有不少成功的嘗試。
消息傳開,不少村莊“聞風而動”。據門頭溝2019年上半年統計,全區有6個鎮32個村有發展精品民宿意向,預計可盤活242個閒置院落、900多間房屋。
開頭提到的南辛房村,就是其中一處。雖然靠着交通幹道潭王路,但這個千戶左右的村莊多年來在經濟上都沒什麼起色。“地太少,種什麼賠什麼。”村支部書記張震新當選沒多長時間,想著另辟蹊徑帶領村民脫掉低收入村的帽子。早兩年,他就考察過密雲、房山的民宿,在南辛房村本村,也有一個剛起步的民宿項目,是一家公司在村裏包了幾個院子,自己設計打造的,今年上半年剛開始試運營。
眼下,村裏閒置的院子有的是,但農民沒有辦民宿的經驗,“自己單打獨鬥肯定不行。”張震説,7月份以來,村兩委廣泛動員各戶,用自家閒置房屋入股組建旅游合作社,然後由合作社與外來的投資公司合作,開發精品民宿項目,入社農戶除了有穩定的房屋租賃收入,今後還能按比例享受民宿的分紅。
在門頭溝大山裏,這一招兒還是新鮮事物,不少村民在觀望,但有10多戶“腦子活、膽子大”,先行一步把自己房屋交到村集體,“現在區裏不是有8億的扶持資金嗎,等我們合作社發展起來了,夠條件就能申請,我還挺有信心。”張震説。
不僅是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民宿産業,西城區與門頭溝區的結對協作現在已滲透到各個方面。今年春節前,門頭溝的各種土味兒“年貨”擺到了西城展賣;上半年,西城區攜低收入村結對企業、有意向投資的文化旅游企業和金融企業等30余家優良企業到門頭溝區對接;兩區共同設立“高精尖”産業發展工作專班,門頭溝積極梳理,重點向西城區企業推介中關村門頭溝園1.89平方公里和新首鋼4.1平方公里的産業空間;傳承“紅墻意識”和“紅色基因”,2019年7月中旬兩區聯手在門頭溝雁翅鎮打造“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京西紅色黨性教育基地……
2019年7月15日,西城區和門頭溝區共同設立的13個專班,還分別簽署了各自領域2019年的重點合作事項,雙方約定,將在幹部人才、公共資源、就業資訊等方面實現資源共用,同時門頭溝區將承辦西城區自主組織的徒步活動,共用“綠水青山”。
結對合作各領域“多點開花”
其他結成對子的城區和生態涵養區也互動頻繁。各結對區在生態環境、低收入幫扶、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綠色産業發展、幹部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了多元化合作,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又各有側重。
如東城區-懷柔區重點推進教育領域合作,兩區教委簽訂了4年的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方案並逐年制定計劃,加強中小學校一體化辦學;兩區還計劃共建雁棲河生態廊道,整體提升懷柔科學城生態環境。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區結對協作非常具有針對性,也帶動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如朝陽區-密雲區重點加強密雲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密雲水庫智慧監控項目,已基本建成潮河體育休閒公園並成功舉辦生態馬拉松比賽;兩區還計劃在密雲生態商務區共建高科技研發“雙創中心”,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創新平臺,探索建立以京沈高鐵為紐帶,企業總部辦公在朝陽,配套研發、生産在密雲的協同發展模式。
海淀區-延慶區則重點加強中關村園區合作,延慶園已承接海淀現代園藝、冰雪體育、新能源環保等企業30家;海淀區疾控中心每週還派出5名專家服務保障世園會公共衛生安全。開發區-平谷區重點推進通航産業協作,計劃成立“通航高新技術産業聯盟”,為開發區無人機測試提供場地。
豐台區-房山區重點推進解決交界區域歷史遺留問題,近期將聯合治理跨區界的北劉莊溝,為周邊區域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協調推進京良路西段建設,已明確拆遷出資比例,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順義區-昌平區重點打造昌平區延壽鎮全域景觀長廊,共同推介文化旅游資源;同時在特色農産品深加工和銷售等方面加強合作。
“真金白銀”的支援也必不可少。按要求,各結對區通過直接給予財政資金等形式展開幫扶,對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的支援規模每年不低於1億元,對房山區(山區)、昌平區(山區)的支援規模每年不低於0.5億元。
目前,各結對區之間明確的橫向轉移支付資金已撥付到位。西城區一次性出資4億元,門頭溝區每年配套1億元成立總額8億元的鄉村振興綠色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財力重點幫助低收入村打造精品民宿。海淀區每年出資1億元、延慶區每年配套5000萬元,共同組建四年6億元的結對協作專項資金。平谷區利用開發區每年1億元資金設立産業投資基金。朝陽區1億元、豐台區5000萬元、順義區5000萬元已撥付相應結對區。東城區已撥付6000萬元,其餘資金計劃以項目共建等形式落實。
2020年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北京的青山、河流、林地,有賴於每一位市民的守護,特別是職業看山人、保水員、護林員的辛勤付出。他們日復一日地看山、巡河、護林,為北京構築了生態保護的第一道防線。如何讓這部分人“不吃虧、能受益”,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在思考的問題。
農民看山護林,政府給補貼,這項政策始於2004年。4萬餘名生態林管護員成了職業守山人,春夏管護,秋冬防火,守衛首都寶貴的森林資源。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7年間,全市山區森林面積從550萬畝增加到872萬畝;山區森林覆蓋率從46.55%增加到56.7%。
市區財政對生態林管護員的補貼標準也在逐漸增加,從2004年的每月每人平均400元到2018年每月每人平均638元。“雖然也漲了,但相比於物價的上漲速度,這個漲幅還是太低了。”不少護林員表示,要安下心來做職業守山人,補貼標準還應適當提高,特別是在純山區。
2018年,北京市出臺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其中一條就是通過動態調整機制讓看山、護林、保水的人民群眾實現綠崗就業增收。並且還提出“到2020年,本市要實現空氣、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也就是説,除了山區生態林,重要的河流、濕地、生態保護區等都要建立起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
這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來説,是個好消息。該鎮距離北京城區100多公里,是北京西部山區最偏遠的鎮,也是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北京第一高峰靈山的所在地。鎮域內還有一條清水河,是北京母親河永定河的支流。全鎮32個行政村,抬頭見山,低頭見河,處於山水環抱中。為了保護生態,鎮裏的100多家煤礦在2010年前已全部退出,這一兩年傳統畜牧業也分批次退出。可是傳統産業退出去了,新的綠色産業還沒有培育起來。當前鎮裏發展産業面臨的一大瓶頸是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鎮域內,按照保護區的相關規定,核心區一草一木都不能動,更別説發展生態旅游了。
對於這類重要的自然保護地,如何實施生態補償,已納入相關部門的調研課題。同樣的,今年重現碧波蕩漾的永定河,從不少村集體土地上穿流而過。如何對這部分集體土地進行生態補償,也在研究中。在北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正越來越多。(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