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東區:老城新生

日期:2019-04-16 08:1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前門東區:老城新生

  新近有朋友來北京玩,想去一個“最北京”的生活體驗區,推薦前門東區。

  這裡有明清衚同、院落肌理依舊的草廠衚同片區,修繕後風貌古樸、現代生活設施齊備;這裡有西打磨廠街,7個老院經大師設計改造煥發新生,入駐國際化文創公司,有網紅咖啡館和民宿,公共藝術活動不斷;這裡有重獲新生的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錦鯉繁花,勝似江南。

  經過10餘年疏解騰退,5年多修繕更新,這片位於中軸線東離天安門最近的老城歷史文化精華區,留住了老北京的面子,注入了新北京的裏子,在保護和更新中,老城在復興。

市民在三里河綠化景觀休閒(4月6日攝)。新華社 發

  幾十張地圖還原老北京風貌

  走在草廠衚同裏,四條36號院,木結構屋頂和木門、落地玻璃窗、鋼結構內膽,引人注目。它既能讓人意識到這是處老房子;走進去卻能看到,它的使用功能是現代的。

  老城的風貌,現代的功能,是前門東區保護的基本原則。

  前門東區,西起前門東路,東至草廠十條和新革路,北起西河沿街,南至茶食街。

  “在老城裏的位置非常重要,離天安門廣場最近,面積、規模大,建築風貌獨特,保留有北京老城裏唯一弧形和南北向衚同。商賈文化、梨園文化、民俗文化、會館文化、建築文化匯聚,是南城文化的代表。”前門東區責任規劃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朱小地介紹。

  建築風貌衰落、基礎設施滯後、公共空間被佔、交通不暢、人口老齡化……和所有老城區一樣,到了本世紀初,前門東區似乎被時代遺忘,問題重重。

  老城該走向何方?保護與發展如何進行?

  2014年,伴隨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劃的實施,在東城區政府的領導下,北京天街集團、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聯合向國內外多家知名建築規劃機構、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發出邀請,組成跨專業、跨領域的研究聯盟,在前門東區開展了長達一年的調研、研討。

  最終形成五點共識:1、杜絕大拆大建,進行整體保護和修繕;2、注重文脈保護傳承,留住原住民,引入年輕人;3、以院落為單位保護老城街巷、院落和屋頂,漸進式更新;4、用騰空土地獲取保護資金,惠及民生;5、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完善市政基礎設施。

  2015年,修繕更新陸續開始。

  1292年的元朝京城地圖,1542年明朝嘉靖年間的京城地圖,1750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圖,1850年的,1887年的,光緒26年(1900年)德繪地圖,1914年的,民國25年(1936年)出版的地圖,1943年的北京地圖,1957年的測繪圖……

  為展現老北京風貌,規劃設計單位查閱了幾十張不同時期的北京地圖。修繕更新採取“恢復性修建+保護性修繕”兩種方式,房屋破損嚴重、無保留價值、結構不安全的建築和一些市政建設形成的邊角空地,根據歷史資料進行恢復性修建,還原其風貌;對於現狀建築,尊重其原來的材料、色彩等進行修繕。

  “能找到哪個時期的依據,就恢復成哪個時期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全建成明清或民國時期的。”朱小地説。草廠四條36號,就是朱小地做的“恢復性修建”的樣板。

  同樣,基本遵照古三里河河道,前門東區修建了三里河水系,重現了水穿街巷的老城景觀。

  市政設施提升居民過上新生活

  “過去沒有獨立衛生間,沒有廚房。找廁所不用問,很遠聞着味兒就去了。”説起從前,56歲的衚同居民李曉靜很感慨,“我們住在這兒沒有生活品質,跟貧民區一樣,親戚朋友都不願意來。”

  老城復興,要留住原住民。怎麼留?

  “不能光解決表像問題,我們首先從看不見的地下入手,對衚同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提升,包括燃氣、電力、上下水、雨污分流等等。最簡單的,廁所不用再聞着味兒去。”負責前門東區項目的天街集團副總經理段金梅説。

  李曉靜以前住同樂衚同,在拆遷騰退過程中,她捨不得離開前門地區,選擇平移到草廠四條。改造完成後,李曉靜的親戚朋友預約着來串門。

  “路面重新鋪上了老石材,老衚同的味道回來了,下雨天再也不會踩一腳泥了;架空線全入了地,終於能看見藍天了,還能在衚同裏放風箏;廁所都修得跟五星級酒店一樣,冬天有暖氣四季有熱水,關鍵是一點兒異味都沒有了,到跟前看見標識了才能知道是廁所。廚房都改成全電的了,做飯不用擔心有沒有氣了。”李曉靜説起來幸福洋溢。改造後,平房區還首次有了物業,治安巡邏、衛生保潔、綠化養護、停車管理……衚同居民也享受了現代化小區的服務。

  西興隆街和草廠三條交叉路口,一棟灰白相間的二層小樓格外醒目。透過通透的大玻璃門窗,可以看到櫃檯上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雜糧等等,呈現出熱騰騰的生活氣息。

  這裡有個文藝范兒的名字:微風市集。一樓是菜市場,二樓別有洞天。東側是一面墻的落地書架,擺着各種雜誌和圖書,免費取閱。中間是三組長條桌,菜市場經常組織美食課堂,社區也來這裡開展活動,西頭是西式廚房。

  這個文藝范兒的菜市場是前門東區新建的生活配套之一。

  不但有菜市場,物業公司還建設了主食廚房,白白的大饅頭深受周圍居民喜愛。最近,主食廚房增加了早餐,大爺大媽們吃早點不犯愁。草廠橫衚同裏,一家“四聯美發”讓游客驚奇,這家老字號被引進來,以惠民的價格為居民服務,既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又延續了老北京生活記憶。

  “未來,我們會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規劃出3分鐘、5分鐘、10分鐘、15分鐘四個層次的生活服務圈,逐步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讓生活在老衚同裏的居民,住得舒適,生活便利。”段金梅介紹。

  新業態新居民帶動老城復興

  老式的縫紉機、電風扇、木桌椅,配搭灰磚結構的小樓和掉色的木地板,推開二層紅漆木窗,遠處一前一後是古樸雄壯的正陽門箭樓和城樓。這家名為Metalhands的網紅咖啡店分店眾多,但在西打磨廠這家店,客流最大。

  西打磨廠街,形成於明代,以聚集大批石器和銅器作坊得名。民國初期,因靠近北京舊火車站,自發形成許多旅店、會館、票號。這條街上的保護建築多、文化價值高。但在歷史長河中,四合院淪為大雜院,老商街變為嘈雜鬧市。

  作為前門東區“老衚同,新生活”實踐,2015年,“打磨廠”項目在原有基礎上開始營建,請來隈研吾、馬岩松、朱小地、張永和、孟岩等國內外7位知名設計師和他們領銜的建築師事務所,採用集群設計方式,對7個院子以及各自認領的一段街巷外立面進行修繕改造。

  2017年,“打磨廠”項目初步完成。

  216號旋轉門,218號泡泡房,220號花格柵,222號天空橋,鑾慶37號葫蘆院,210號的老染料廠,長巷三條1號文保樓……7個院子風格各異,相鄰的院子又被連廊貫通,連為一體。

  天安時間、民智國際研究院、DayDayUp、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梶本音樂事務所、共用際、譽都思建築諮詢等文創類企業入駐,作為植入新業態的一種嘗試。

  2018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在10天時間裏,各國創作者和藝術家們在花格柵裏展示他們最新的影像作品。

  “打磨廠迴響——衚同童謠2018”,音樂人小河發起的音樂活動,重新發現曾在北京老衚同裏廣為流傳的童謠,由大爺大媽們演唱,藝術家錄製。

  接連不斷的公共藝術活動,為西打磨廠貼上時尚標籤。

  “第一想做到的,不打擾現有居民,從選擇的業態、規模上控制;第二,活動是開放性的,請他們參與且他們參與了。”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楊守廉表示。在承載老北京文化的基礎上,西打磨廠做出了一些新的東西,展示了北京充滿活力、時尚的一面。

  24歲的杜新穎來自河北,今年1月底,公司為她們租住了新的宿舍——位於草廠四條衚同裏的青年公寓。

  從外觀上看,這是一套和周圍居民院毫無二致的院子,院裏有三個房門。推門進去,屋裏卻和現代化樓房的房間格局一樣,客廳、廚衛、臥室,典型的一居室。

  “房間裏是電取暖,由自動化模組控制,溫度保持在23攝氏度左右。燈是節律光,自動開關,白天顏色很亮,傍晚自動變暗,眼睛會覺得很舒服。”杜新穎説。

  這些科技味兒的設計,讓年輕人感覺不到傳統衚同生活的不便,反倒對衚同生活的優點體會更深:“衚同裏很安靜,空氣很清新,出門不用等電梯,去哪兒都很方便。”

  杜新穎和她的同事們是“共生院”的第一批住戶。

  “共生院”,是東西城共同推進的老城復興新嘗試,旨在利用衚同騰退房屋,引年輕人入住。

  前門東區原有居民1.4萬戶4.2萬人,經過10多年疏解,減少到3000戶4000多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為修繕更新騰出了空間,但老齡化依然嚴重。“共生院”讓年輕人住進衚同,為老城帶來了新的活力。

  1949年,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當他的目光越過正陽門向東南方望去,能看到一片疏朗的衚同,那時,這裡的人們窮困潦倒。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前門東的樓房擋住了從天安門城樓看前門東的視線,但當人們走過天安門廣場步行到這裡,看到的是衚同悠長、水綠岸紅、傳統與時尚共生的“最北京”風貌展示區。

  走過70年,老城,煥發新生。(於麗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