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升級改造後的甜水園圖書文化港選購書籍。武亦彬/攝
位於甜水園北裏的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是一個伴隨幾代人回憶的地方,如今它有了更響亮的名字——北京閱甜水園圖書文化港。這個曾經見證過圖書市場風風雨雨的地方,剛剛度過了25歲生日。而它25歲的容顏,也悄然發生着改變。
曾“一箱箱買古龍小説”
“好久沒去甜水園圖書市場了,變樣了。”“小時候騎車老去,一趟趟一箱箱買,我的古龍、溫瑞安都跟那兒買的。”“1999年至2003年,常年混跡於這裡,懷念那時的時光。”……在網路貼吧,讀者們發出感慨。
經過一年半的裝修改造後,“甜水園”徹底變了樣。面積還是1.5萬平方米,但走入一層大廳,原本運送圖書的滑梯,還有上樓的步行梯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亮眼的滾梯。曾經的一個個格子間也不見了,開放式大平臺上,是和大型書城一樣的開闊售賣空間,而在四週還有統一格局的圖書專賣店。
更多變化在細節上。過去,找本書,有點大海撈針的感覺,現在不一樣了,根據導覽牌走肯定沒錯,圖書都進行分層分區銷售:一層有精品書屋,二層包括社科類圖書、教輔、童書、字典詞典,三層是經濟管理、法律、國學類書籍,在四層還有“網際網路+”圖書展示空間。為讀者設置閱讀桌椅是另一大變化。在各個樓層,都擺放着純白色流線型座椅,在一些圖書售賣區域也有書桌和椅子供讀者使用。
北京閱甜水園圖書文化港工作人員閆楠説,經過裝修改造後,商戶由200家降低至110家,低質商戶被淘汰,但售賣圖書品種依然高達上百萬種。一恒盛輝圖書公司已在此開店20年,相關負責人説,目前圖書批發價格在六折以上,零售也要八折,一些圖書品種和網店相比,還是賣得貴,所以維持書店運營很不容易。
面對自己熟悉的圖書批發市場大變身,有的讀者表示不習慣,“曾經熙熙攘攘的書市變成了這樣,誠然是漂亮了、整潔了,但是原來的韻味蕩然無存。”更多讀者表示支援,“書店能‘活着’就不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外觀變了,內瓤也在變
“甜水園”不僅外觀變了,“內瓤”也在變。
北京小雨明天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敬余曾在“甜水園”征戰多年,他説,“甜水園”不斷在轉型,最開始圖書批發是最主要功能,零售只有不到3%,而現在零售佔據的份額越來越大,而近來具有創意性的經營形式也開始逐步滲透進來。
進入一層,會看到中國獲獎圖書品牌體驗館,這在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是從未有過的新鮮形式。“作者簽名圖書,每人限購一本”,體驗館裏立有好幾處提示標牌。這裡和其他書店的不同之處在於,1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陳列有幾千種文學、科幻、少兒、社科類讀物,其中至少有200種作家簽名、簽章圖書。暢銷書籤名本展臺有七八十種圖書,《乖,摸摸頭》《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離開前,請叫醒我》等,都留有大冰等作家的簽名。而王蒙、畢淑敏、張欣、劉心武、劉醒龍、梁曉聲、閻連科等作家的自選集,則以簽章圖書的形式出現。店員王同偉説,和普通圖書一般打八折零售不同,這些簽名本都是全價銷售。他有些遺憾地説,或許是剛剛開業的緣故,專程來館的讀者並不多。
在圖書批發市場開展借閱服務,是70歲的陳麗群的創意。這位退休教師有一個美好初衷,通過批發零售這個平臺,帶動更多孩子閱讀。她創立的優優星空兒童書館位於二層,面積不過20多平方米,幾十個書架圍成一個小空間,顯得很跼踀,但這裡每天都人流不斷。工作人員柳震説,這裡有5000多種繪本。每半年交298元、398元,小讀者就能分別借閱4本、8本,即便是天天來換都可以,“我們現在擁有300名會員了。”
“這裡的書品种老多了,我們基本上天天都來換。”雷秋茹老人説,她5歲的孫子特別喜歡恐龍繪本。元元媽媽正好來還書,手裏的8本繪本都是大開本的經典之作。每天晚上,4歲的元元都要和媽媽爸爸一起讀繪本。
它帶着滿滿回憶繼續前行
“甜水園”留有幾代人的回憶,見證了圖書行業的發展,如今在艱難中繼續前行。
“甜水園”剛開業時,77歲的底銘時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市場處處長,“北京圖書批發交易市場成立於1993年5月11日,剛成立時,是利用小區一段新建後暫時閒置的馬路開辦的。”當年在全國也是獨一份。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總經理助理賀東來今年51歲,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光陰。在他記憶中,圖書批發市場開辦之初就很紅火,當初有150家左右商戶入駐,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均在此設立金臺路經營部。底銘也證實説:“當年主要是出版社批發佔主導,幾年後,出版社與民營書商掛鉤,進行圖書二級批發。後來,這些民營書商紛紛獨立。”
“每天車水馬龍,一開門人就烏泱烏泱地進來,10年前,我親眼見到人擠得玻璃都碎了。”賀東來説,當年裝車卸車非常忙碌,商戶都是拿麻袋裝錢,“因為圖書品種少,很多圖書都很緊缺,批發圖書都是先交錢後發貨。”而讓底銘印象深刻的是,在開辦之初,市新聞出版局就派駐了市場監管人員,每個周末他幾乎都不休息,“突然就去,那樣容易查到問題。”他説,那個時候基本每週都能查到非法出版物。這樣的市場監管模式一直延續到現在,並在全國各大圖書批發市場進行複製。
賀東來多次見證了圖書行業創下的驚人紀錄。1996年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上演,一家商戶包銷圖書《宰相劉羅鍋》,一天就賣出10萬多本,這個紀錄至今無法超越。他還記得當年村上春樹的書一下子就出了5本,一對姐妹經營者一年就賣出了20多萬本。對賀東來而言,更清楚的一點是,從“甜水園”出發,創立民營圖書公司、拓展市場版圖,不少人如今已成為圖書行業領軍人物。
這些年,底銘還會到甜水園轉轉,昔日人流如織的場面永遠不會再出現,全國各地相繼建立圖書批發市場、網上書店衝擊、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等,讓這個全國著名的圖書批發市場變得安靜了下來。(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