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同裏住着老城代言人

日期:2018-05-29 08:5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東四六條的崇禮住宅,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古老的四合院建築,讓游客走到這兒總想多看看、再瞧瞧。但這裡目前住着居民,謝絕參觀。每到這時候,坐在門樓裏的一位大爺就會搭話,給游客介紹兩句。遇到癡迷衚同文化的參觀者,大爺還會熱情地邀請進院參觀。

 

  這位大爺名叫蔣連生,今年60歲,就住在崇禮住宅裏。

 

  “影壁上這詞兒你認識不?它出自《詩經·小雅》,是吉祥如意、富足有餘的意思。一般四合院的影壁上愛刻這倆字,圖個吉利。”一天下午,記者經過崇禮住宅,站在門樓下對着影壁上磚雕的兩個字拍照。坐在門樓裏納涼的蔣大爺主動當起了講解。

 

  看記者臉上流露出一絲懷疑的表情,大爺從舊沙發上站起來,繞到門後,從一個紙盒裏抽出一張紙條,上面列印着“戩轂”兩個字的注解:“古建用語,常在四合院等傳統民居中出現……”

 

  “這是我讓街道辦事處的人幫我列印的,誰來了,想了解,我就給人家一張,省得認錯了。”蔣大爺説。

 

  蔣大爺的岳母早先住在崇禮住宅,作為倒插門女婿,蔣大爺也跟着住了進來,一住30來年。這院子的故事,有的是聽老住戶講的,有的是在一次次修繕過程中看到的,有的是從來參觀的古建專家那聽來的,有的是鄰居們自己研究的。比如“戩轂”兩個字,就是鄰居們查《辭海》查出來的。

 

  “以前我不知道什麼叫‘磨磚對縫’,住進這個院兒以後我才知道的。”蔣大爺説。有一次,工人修繕門樓的內墻,打開嚴絲合縫的墻面,他發現,裏面原來不是整塊整塊的磚,而是一些碎磚頭什麼的。“有兩方面的作用,一個是防止熱脹冷縮;另外還能防盜,小偷想在墻上掏一個洞鑽進來,不行,一掏,墻就塌了。”蔣大爺一邊説一邊用手比劃,“這個老磚不一樣厚,外沿寬,裏面窄。”

 

  蔣大爺從原單位買斷工齡後,閒暇時間多了。門樓裏擺一張舊沙發、兩把椅子,沏一壺茶,他經常坐在那兒看光景,和進進出出的鄰居打招呼,看衚同裏來來往往的人。

 

  “有的人搞建築的,專門來看。有的就是北京的老人,喜歡這個,也來看。看到這些真心喜歡的,我就愛給他們講講。”蔣大爺也不是逢人就講,這位典型的老北京人,喜歡懂禮數的人。蔣大爺住前院的倒座房,高興了會邀請參觀者進前院看看。“有人不喜歡生人進來,咱就不往後院走。”

 

  崇禮住宅裏目前住着20多戶居民,蔣大爺是其中的熱心人。前院的衛生就被他承包了。門樓裏,他一邊放了一個煙灰缸,方便納涼的人吸煙。他還在門樓的墻上用棗木做了一個無障礙扶手。“院裏老人多,統一安裝的那種無障礙扶手是不銹鋼的,夏天燙冬天冰涼,哪有我這個棗木的好!”蔣大爺頗為得意。

 

  去年衚同環境整治,修繕門前的照壁時,蔣大爺幫了大忙。“這照壁東邊是新的,西邊是舊的。補東邊這一撇的時候我看見了,當時東南角有裂縫,我就拿紙貼在上面,第二天發現裂開了,我趕緊跟施工的説,這墻危險,趕緊修。”蔣大爺回憶。第三次修繕的時候,工人挖好了地槽,要打地基時,被蔣大爺給攔住了。“我説,別打,底下得埋鋼筋,現在隨便哪個車都比馬車沉,撞一下容易倒。”聽了蔣大爺的建議,施工時在墻里加了鋼筋,現在修繕完,再也不用擔心有安全隱患了。

 

  不光蔣大爺,同院的馬淳馬大爺,今年66歲,在院裏也住了30多年了,有時候有含糊的地方,蔣大爺還得請教馬大爺。

 

  也不光崇禮住宅,不光東四六條。隨便走在東城的哪條衚同裏,演樂衚同、方家衚同、青龍衚同、三眼井……看到那些有歷史價值的門樓四合院,那裏總會有一位大爺,先是冷眼旁觀,發現你確實喜歡衚同文化,他就會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給你介紹他知道的這門樓、這院子的故事。

 

  在衚同大爺的講述中,衚同故事,代代流傳。(於麗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