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地區的德勝門內大街265號,由於建築規模宏大,曾被譽為老北京城“八大院子”之一,在民間亦有“都督府”“繼家大院”“麻花電台大院”等不同稱謂。這些名稱後面隱藏着一段段故事。
德勝門內大街265號東至德勝門內大街,北端與花枝衚同相臨,西側以棉花衚同幼兒園東墻為界。南側的部分區域為原廣電部職工住宅樓及廣電部大修處。走進廣亮大門之後為平房區,平房區分為住宅區和西花園,其中住宅區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五進院落,以四合院式建築為多,東、西兩路以7層排房為主,最南端的房屋為四合院式建築。住宅區最北端為一排平房。
上世紀40年代在這裡架設無線廣播電台發射塔,將原麻花衚同東端區域劃歸於院內,並在住宅區南部新建附屬用房。1976年之後,在西側的花園內增建兩排平房,加上後來新的建築平地而起,目前這個院子約有500余間房屋,住有400余戶人家,被分成7個管理區。由於建築規模較大,這個院子在坊間又有“什剎海第一大院”之稱。
相關史料記載,265號最早的主人是存誠。由於存誠長期擔任步軍統領一職,這所院子又有“都督府”之稱。《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存誠為遠支宗室。官禮部尚書,任步軍統領最久,幾曆鹹、同兩朝。當庚申之役,為右翼總兵,佐瑞芝生(常,官刑尚,時為九門提督)安定地面,功績最著,旋正位統領。其禦下極嚴,前人每稱道光朝人,恩文肅(桂)官步軍統領為稱職名臣,存公殆過之。瑞相本忠厚長者,當戎馬倉皇之會,非有能手為助,則京城蹂躪不堪矣。聞存尚書住德勝門大街麻花衚同,至今人稱之提督府。”
存誠之後,此院由繼祿居住。《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吏部侍郎繼祿,及其叔內務府大臣巴克坦布,住麻花衚同(德勝門內大街)。”由於繼祿和巴克坦布都擔任過內務府大臣一職,坊間把這所院子亦稱為“內務府大臣府邸”,或乾脆叫“繼家大院”。
繼祿又叫繼子壽,在光緒至宣統年間曾任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工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對引大臣、正紅旗蒙古都統、吏部左侍郎、弼德院顧問大臣兼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職,屬於清末時期的一個政治人物。
坊間對繼祿這個歷史人物評價不高,傳聞最多的是他的揮霍無度。傳説他每年都要在位於前海北河沿的會賢堂飯莊舉辦生日慶典。每次舉辦生日慶典之前,都要在匯賢堂前放生。繼祿還是鬥蟋蟀的高手,《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鬥蟋蟀,內城應以後馬家廠楊氏(崇仲蟾員外兄弟最嗜此)為首,且歷數十年不衰。若睿王魁斌、繼侍郎祿,亦樂此不疲,嘗與崇氏兄弟角勝負於楊宅南園。”
民國之後,這裡一度為“繼家票房”的活動地。1915年,著名票友榮稚峰先生和唐仲三先生在“繼家大院”成立“繼家票房”,每月逢三、六、九舉辦活動。裴雲亭、王福山、姜鑫坪、蕭婉秋、陳月山、溥華峰、李質軒、秦漁村、王文源、尚遜之等先生都是“繼家票房”的票友。“繼家票房”1926年停止活動後,繼祿的後人繼文屏在此創辦了“樂雅和韻社”,繼文屏先生工武生,拿手戲為《金錢豹》。金鶴年、李慶山、王華甫、鐵麟甫、張喚庭、王文源、黃蘭卿、王雲卿等均為此社的票友。
上世紀40年代,偽北平政府在“繼家大院”舊址搭建無線廣播電台發射塔。由於此電台發射塔位於麻花衚同東側,故坊間亦簡稱為“麻花電台”。1945年抗戰勝利後“麻花電台”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為“中央麻花電台放送所”,但在坊間還是沿用“麻花電台”的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接收了這個院子,最早為大修隊的住地,後來改為中央廣播電台職工宿舍,坊間稱“麻花電台宿舍”。電影導演馮小剛、作家邵燕祥、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和劉寶瑞、演員李連杰等都曾在此居住。
現在的“麻花大院”與當年的“繼家大院”無法相比,但是穿行其中,望著一片片錯落有序的房屋,似乎還能感覺到這所院子曾經的輝煌。(張亞群 姚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