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峪村的四座城堡

日期:2018-05-15 09:15    來源:京郊日報

分享:
字號:        

大角峪村的四座城堡

 

殘存的一段東城墻

 

大角峪村的四座城堡

 

山村民居

 

  北京東北,版圖上有個尖角,因沿着霧靈山腳,形成了特殊行政區劃。尖角上有個村子叫大角峪,名字奇異,一直納罕,角從何來?

 

  山村古物多

 

  大角峪是東北方的盡頭,有密雲域內公交車總站。四面環山,東面稱三棱崖;西面有趣,有個美麗的傳説,曾名月亮山,因山體塌落,圓形的山缺了一塊,形象成了月牙山;北面是北嶺,山下有安達木河,從東北流向西南,把村子圍成了半島形。俯看山谷,形似牛角,這般龐大,由此得名。

 

  大角峪是山村,下轄幾個自然村,本村有着三四百戶,上千口人,這在山區算是大村。村子坐落在山腳,北高南低,面積不小,山間難有這麼大塊谷地。村裏如今滿目新房,間或能看到老房子。衚同的毛石墻上有白灰寫的“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毛主席最新指示”等標語。黃泥墻上抹着白灰,四四方方,應是當年製作的語錄板。

 

  正在琢磨時代的印跡,遇到朱瑞良。他55歲,本村走出大山的文化人,見我對老房子感興趣,便主動引領,來到另一條衚同。房子更為老舊,涂滿白灰的墻體,大部分脫落,露出黃泥,上面寫着墨筆板書“解放……南昌武漢西安太原青島……”標語斷續,時間要早,應在建國前書寫,有着歷史價值。

 

  朱瑞良對村子有過研究,極為熟悉,話語便多,邊走邊聊,來到一條寬敞衚同口,站住腳説:村裏有古城,此地就是城堡南門。城堡不大,方形,各邊長約一百二三十米。石門額上書“大角谷堡”。城門洞寬約3米,洞內設有燭臺及頂門杠窩。城門為榆木,門板很厚,約15公分,鐵皮包角,鑲有鐵質鉚釘,門上有銅質乳環,推動城門,嘎吱作響。

 

  城堡只一南門,上有門樓。説話間朱瑞良拿出一張老照片,是20世紀60年代初照的,能看到城門上的兩楹門樓,磚木結構,瓦青脊秀。門樓披水上多為麒麟、蝙蝠等吉祥瑞獸。北城墻無門,建一平臺,上有一閣,稱城門皋,披水上多為猛獸。特殊的是,樓脊偏東有一巨獸,青面獠牙,怒目圓睜,盤踞屋脊,目視東南。如此設計,不知用意,也不知其名。

 

  正直向北走是村黨支部。朱瑞良説:大門口的位置曾是關帝廟山門。寺廟建在城堡東北角,面積很大,兩進院落,三排殿舍。當年寺院內花木繁茂:松樹、槐樹、榆樹,還有臘梅、芍藥、蘭花。後院一株古槐,樹榦粗大,需兩三人合圍。建國後關帝廟辦過小學、中學。他在這裡一直上完了初中,清晰記得大殿樑上畫着的各種圖案彩繪。説起這些,朱瑞良一往情深:小時能在城墻上走一圈,20世紀70年代左右,城堡連同城內文物先後拆除,墻上磚石用於修房蓋屋了。

 

  如今這些古跡只能存於記憶中了。古槐證明了年代,查古城歷史,明朝初年既建築了城堡,已有600多年曆史。《日下舊聞考》記,“大角谷砦……俱洪武年建”,是因戰爭而建。這裡多山,道路並不好走,卻是進入京城的重要通道。《四鎮三關志》上寫,“又五里至大角谷,通步”。

 

  古城與土城

 

  還有遺存嗎?現在只有東城墻和北城墻有一點兒殘跡了。於是尋向殘墻,看到街道邊上的一溜巨石,原來已經走在了東城墻上。城墻內側已與房舍地基持平,連向城內。外側是一戶人家,院子地勢低,能夠看到墻面。那戶人家上着鎖。於是轉到相鄰的另一家。女主人張淑芳,74歲,正在柴鍋上做豆腐。自家食用,並不外賣。能有這手藝,外賣也會有市場,想來可能是年事已高,偶爾做上一鍋,自己享用。有了溝通,消除了陌生,得以進院。站在院裏細看,城墻1米多高,幾十米長,全部毛石壘砌,巨石足有六七百斤重,三五層不等,白灰勾縫。這是城堡殘留中最為完整的一段了。

 

  再尋向北城墻,更為低矮,不足1米,殘存的毛石與地面混為一片,不特意指明,難以辨別。附近也有較早的房子,下面的坎墻很好看,多是虎皮墻。村裏的房子或圍墻上用着城磚,街上也看到了碼放整齊的城磚。這是當年城門上用的。朱瑞良説:磚分長方形和正方形,古人做工標準,每塊都是25斤重。村後有許多古磚窯,都是明代所建,僅存遺址。

 

  朱瑞良説:村裏還有土城。這令人感到驚奇。原來是偽滿時期所建。日本鬼子實施“集家並屯”政策,製造“無人區”,割斷百姓與周圍的聯繫。這一帶百姓散居附近山裏,要全部集中到大角峪村,把老百姓圈起來。於是強徵勞工,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在村子東南建造起土城,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高約4.5米。之後,還在土城的東側修建了崗樓,每天有鬼子和偽警察站崗。圈起的人強迫服役幹活,人多,吃飯分成兩撥兒。土城內架起兩口大鍋,稱東鍋、西鍋,人們也按地界叫成“東鍋夥兒”“西鍋夥兒”。

 

  土城大部分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損壞,僅存東北一段,約20米長,兩米多高。下面是散亂的毛石做基礎,上面用黃土夯築。土城與古城並不重疊,西北一段與古城堡相接。從外表看,兩座城墻主體,一是毛石,一是黃土,而內裏卻有着本質差別,古城為了防禦,土城為了圈人。當地老百姓稱土城為“人圈”,這是血淚凝成,也是日本鬼子侵略的罪證。

 

  關口建古堡

 

  村子還有古城。下轄的自然村中有大水峪村,村民也稱大樹峪村,那裏還有城堡。於是與朱瑞良同行,向東五六里,看到了山崖,崖下便是村子。村口立有長城保護碑——水峪城堡。遠處山上已看到了長城和敵樓。因泥石流等原因,村民全部搬遷到了大角峪村,只留下了民居,閒置多年,門前屋後長滿荒草。房舍與院墻多用毛石。一時不能找到城堡遺址。村子周圍的山石間,偶然發現了壘砌整齊的巨石,幾十米長,一兩米高不等,壘砌隨着山坡起伏,有的已被擋在房屋院落的後面。城堡方位並不正,而是順山而建,按照陽光和長城的位置判斷,這可能是城堡的北墻了。城墻與山崖銜接,有些地段沒有毛石,而是充分利用周圍的岩石,形成天然屏障。僅此一段,再尋,已很難覓到了。近些年的資料顯示,城墻毀壞嚴重。

 

  村子建在相對開闊的地界上。向東走,有一條極窄的山間小路。朱瑞良説:這條小路向東通往黑谷關。原來這是古時的關口,與志書所記相同。《四鎮三關志》志書中有:“水谷寨,洪武年建,平漫,通眾騎,隘口通單騎,衝。”水谷寨既指此地,隘口應是這條小路,極為重要,明朝初年,在此建起城堡,把守住山口。

 

  感慨於大角峪村子地形特殊,是否凝聚風水,人們總向這裡匯聚。研讀古書,偶然發現,山村歷史更為悠久。光緒《順天府志》有記:“一百六十里大角谷堡,舊有方城廢縣,在治東北。《方輿紀要》:在縣東北。魏主濤以方城併入密雲,方城蓋慕燕所置。”魏主濤即北魏時期的太武帝拓跋燾。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統一了中國北方,並把大角峪併入密雲域內。慕燕既慕容雲建立的政權,時間在西元407年至436年間,稱為北燕。方城為縣名,至北齊時廢。縣治所在,也有城堡,遺跡無存,卻把村子的歷史自明代上溯了1000多年。

 

  一個山村,竟有四座城堡,時間跨度之大,自南北朝時期,直至現代,相距1600多年,時代不同,作用不一。追溯歷史,與北魏相隔僅幾十年,政權更疊,北齊在這一帶築起長城,自山西大同一帶,經密雲,直至山海關附近,規模之大,僅次秦漢。之後的明朝不謀而合,又在這一帶續建長城。不由得想起北京版圖上的尖角,長城在霧靈山腳劃了個弧線,又急轉180度,向西而去。古人有過評論:不該把霧靈山讓給對手,防線漫長,難於防守。對手每每登高覘望,探知我方軍情。若圍住霧靈山,防線縮短,居高臨下,易於防守。看來如何建造長城,古人費過思量。

 

  山區一帶,地形特殊,多民族交匯,極為複雜,從武力征服到戰爭防禦,多少年來沒有間歇,直到現代。特殊地域,大角峪村承載着歷史的凝重,版圖的尖角述説着歷史的複雜。(高文瑞)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