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歌者

日期:2020-02-17 11:0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2.jpg.jpg
  • 未標題-2.jpg.jpg

  原標題:病房歌者

  “哇……哇……”在首都兒科研究所重症監護室的病房裏,護士正準備給5個月大的患兒小晨晨(化名)扎針。似乎早有預感,小傢夥兒不斷翻身掙扎,奮力蹬著小腿放聲大哭。這時,一個身著綠色手術服的“醫生”快步上前。令人意外的是,她手裏的並非醫療器械,而是一把吉他。她的“藥”,就是歌聲和旋律。

  她的名字叫陳洛婷,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副教授,同時也是一位音樂治療師。當天,她和系裏幾位學生的任務就是協助護士安撫這個小寶寶。

  隨著吉他琴弦的撥動,一串舒緩、柔美的旋律輕輕回蕩在病房裏,輕柔的哼唱如低語、似呢喃……

  “我聽見風兒在呼呼吹,吹動我的風車……呼……”很快,小晨晨的注意力就被歌聲吸引,漸漸停止哭泣。就在陳洛婷“呼”地吹氣那一瞬間,護士麻利進針。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針已經扎完了。

  陳洛婷是一位從寶島台灣來的80後女生。一口甜美、軟糯的台灣腔,讓她的聲音充滿治愈感。

  自幼學音樂的她,2001年從台灣來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2003年,她報考了中央音樂學院。從招生簡章上看到音樂治療專業時,陳洛婷眼前一亮:原來,音樂還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病痛。

  那一年,她成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的首屆本科生,師從音樂治療師高天教授。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同校其他專業的同學穿著華美的演出服,登臺演奏,被鮮花和掌聲簇擁時,陳洛婷他們卻常常在醫院遭遇白眼和冷遇。

  患者、家屬、醫務人員,多數人從未聽過“音樂治療”這個詞。有的醫護人員甚至覺得他們純屬是來“添亂”的;有的患者家屬管他們叫“唱歌的”,還有的人甚至會叫保安趕他們離開病房……

  陳洛婷回憶,那段日子,因為怕被一口回絕,他們有時甚至不敢提“音樂治療”,只説是來“唱歌”,還總要反覆強調“不用錢”。儘管如此,能夠被允許做音樂治療的區域,很多時候都只是病房的門口或者是走廊。

  “我們只有一首歌的機會。這短短幾分鐘時間裏,需要讓他們明白,我們不僅僅是唱了一首歌,患者的獲益也不僅僅是聽了一首歌。”陳洛婷説。

  曾經,陳洛婷和學生們在病房裏遇到過一個20多歲的腦創傷女生,她在歐洲出差時出了車禍,陷入重度昏迷,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當時,女生的主治醫師同意試一試音樂治療。可女生的母親對此卻表現得很冷淡,不抱希望。

  “她在外企工作,又是去國外出差,有可能會喜歡聽英文歌。”在得不到任何有用線索的情況下,陳洛婷來到女孩病床前,為她唱了一首又一首經典英文歌曲,但患者仍舊沒有任何反應。

  “很正常。我就知道一定沒有反應。”連醫生都這樣説。

  陳洛婷沒放棄,她仍堅持定期到病房為女孩做音樂治療。突然有一天,患者開始有意識了。起初,她的肌張力很高又難以控制,總會不小心咬破舌頭、捏破手指。於是,陳洛婷嘗試用一些舒緩的音樂幫助她放鬆。果然,女生手指可以活動了,還漸漸能拿著一個海洋鼓跟著她打節拍,慢慢開口説話。

  這之後,態度變化最大的,是女孩的母親。每每陳洛婷到醫院,她都會追著問:“你們還有時間嗎?可不可以給我女兒再做一下音樂治療?”

  大學畢業後,陳洛婷又去美國進修。2010年,原本打算畢業後回台灣做臨床工作的她,在高天教授的熱情邀約下,再次回到母校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了音樂治療係的一名教師。

  “我想抓住這個機會,在這個不一樣的‘舞臺’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陳洛婷説。

  如今,隨著音樂治療師不斷被大眾了解、接受,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主動拋出橄欖枝,希望能與音樂治療師開展臨床合作。

  每週四下午,陳洛婷會帶著她的學生們,在首兒所的ICU病房,陪小患兒們度過半天的音樂時光。

  安靜、冰冷,往往是醫院ICU病房給人的第一印象。這裡不能陪床,小患兒中不少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在陌生的環境,他們常常會感到恐懼不安,加上身體上的病痛,很容易出現焦躁情緒。新生兒不會説話,表達的方式就是持續地哭鬧。

  “這時,音樂治療會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要想辦法用音樂跟孩子們建立一種連接,進行治療。”陳洛婷説。

  每一次音樂治療前,陳洛婷他們都會先跟醫護人員溝通患兒的病情,評估孩子對音樂的反應,再制定音樂治療方案。有時,他們會即興彈唱一些旋律,再觀察孩子的呼吸、心跳頻率和視覺、聽覺反應,用音樂感染、安撫孩子。

  “除了吉他,還有小鼓、沙錘、碰鈴、響板、海洋鼓等便攜的樂器。這些樂器都會有不同的聲響效果,隨著孩子情緒、狀態的變化,我們的樂器和旋律也會隨時調整。”陳洛婷笑著説,“我們的嗓子,也是很好的音樂治療工具。”

  10歲的淋巴瘤患兒小婷(化名),本來住在血液科,因為感染而轉到首兒所的重症監護室。第一天到新環境,她身體很虛弱,一直沉默不語。

  “你知道自己在哪嗎?平時喜歡什麼音樂……”簡單的交流後,陳洛婷發現,女孩躺在床上,視角很有限,看不到病房的全貌。不一會兒,病房裏響起了童謠《蟲兒飛》的旋律,陳洛婷抱起吉他,輕輕唱道:“我們病房裏有7張床,有幾位護士姐姐,你有什麼問題,她們都可以幫助你……”

  很快,女孩的注意力就放到了音樂上,還嘗試用手拿著碰鈴和陳洛婷他們做一些音樂互動。

  “我們給她定制的是親切、舒服的音樂交流,目的是帶給她更多安全感。這也會有助於她在以後治療中跟醫護人員的配合。”陳洛婷説。

  當孩子們在接受音樂治療時,病房就變成了一間溫暖的“音樂房子”,能夠幫助躺在這裡的孩子們穩定身心、安撫情緒。

  “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樣也是一種治療手段。”談起自己的專業,陳洛婷如數家珍,從胎兒、孕産婦、特殊障礙兒童,到罹患疾病的兒童、成人,再到臨終關懷的人群,全都可以是他們服務的對象。

  目前,每年全國音樂治療專業的畢業生有百十來人,但真正留下的人卻並不多。“選擇了音樂治療師這個職業,就註定選擇了辛苦,能一路堅持下來的人,一定都是秉持著這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它或許不能讓你擁有舞臺、鮮花和掌聲,但是卻可以幫助許多有需要的人。”陳洛婷説。(劉歡)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病房歌者